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1654年,郝浴在尚阳堡

2022-01-20叙事散文墨园堂主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3 编辑

  翻开尘封已久的史册,轻轻拂去积落得尘埃,沿着二百六十八年大清帝国崛起、鼎盛、衰败、灭亡的时间隧道,我的目光锁定在1654年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这一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43 编辑 <br /><br />  翻开尘封已久的史册,轻轻拂去积落得尘埃,沿着二百六十八年大清帝国崛起、鼎盛、衰败、灭亡的时间隧道,我的目光锁定在1654年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
  这一年是顺治十一年,九月的关东尚阳堡寒风肆掠,西北风掳掠些许残存着绿色的败叶枯枝,呼啸在荒野上。
  顶着瑟瑟寒风,时年三十一岁的湖广道御史郝浴携着裹紧衣衫,卷缩一团的怀孕妻子,在送行兄弟的搀扶下,艰难地行走在通往边陲古城尚阳堡的一段沙尘霜雪弥漫的土路上。
  二十六岁考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二十八岁授湖广道御史,巡按四川的郝浴,可以说仕途上正如日中天,一路风光地走着。有道是宦海倾轧,风云莫测,命运难违,怎知道自己今天落得个漂泊异乡的下场?郝浴自感前程渺茫,仕途暗淡,他的心情比那隐晦的天空还要糟糕,官场上的雨雪霜风,鞭挞着他受伤的心灵,不停地打着寒颤。
  来到尚阳堡,他和家眷共同蜇居在山人王德甫家的一所空闲的茅屋里。他常常伫立柴门前,凝望皑皑白雪,思想着大清帝国称雄天下的基业,反省着己刚直不阿的磊落人生,回忆起在气温适宜的河北老家定县平静生活,再看看身怀六甲的妻子,他盼望着有那么一天重新回到 “押班螭头紫绶繁”的宫廷生活,盼望着携妻子重新回到亲人中去,继续那“云鬓晓立温柔乡”的日子。
  然而,这一切都被1654年这个风沙弥漫的的深秋初冬隔断了泡影,受浩荡皇恩,获“免死”的恩赐,郝浴从京都走进了关东边陲。
  这一年,岂止是郝浴从京都走向边陲?还有京都皇城,“少年天子”爱新觉罗?福临,在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佐下,从六岁开始承袭父位,已经当了十年皇帝,十三岁在其生母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开始亲政,他励精图治,宵旰靡倦十年,他已经数不清了自己做了多少事,记不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那么多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好像也都做了。
  这一年,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靠云中山、大岳山,北倚蒙古高原的海河流域,连续三年频发罕见大水。
  这一年,在大清帝国的十二位皇帝中,开拓疆域,定鼎天下,平定内乱,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在位时间最长,被后人尊崇为“千古一帝”的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爱新觉罗·玄烨,就出生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宫。
  这一年,十六岁的顺治皇帝,受母皇“恩赐”,把自己不喜欢的表妹博尔济吉特氏五月聘为妃,六月册封为皇后。
  这一年,继杰出的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唐鉴真和尚之后,63岁高龄的隐元隆琦禅师,率领弟子性善、性闻、性机等30人赴日讲学,把中国临济禅的精华传到日本,形成日本佛教的黄檗宗,获后水尾天皇敕赐“大光普照国师”的称号。
  这一年,大清帝国发生了那么多重大的事件,皇帝做了那么多该做不该做的事情,而且仍然在继续做着。
  郝浴,(1623-1683), 字雪海,又字冰涤,号复阳,清直隶定州唐城(今河北省定州市城区唐城村)人。郝浴仰慕诸葛忠武、李邺侯的为人处世,又“少有异禀”、生而机警,负异才。十四五岁的时候,就能通六籍百家言,“尤留心世务,高自期许,讲求古今治乱兴亡之故,而少有志操,负气节”。从授刑部主事开始走向政界之后,他以非凡的才干和胆略,体察民情,为民请命,直言敢谏,深得皇帝的赏识。1651年改任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职权颇重的湖广道御史,并受以钦差大臣重任,巡按四川。
  1652年,也就是清顺治九年,刚在川北站稳脚跟的清政府,为安抚人心、稳定大局,在四川阆中举行补办上年“辛卯科”乡试。
为了办好这次乡试,朝廷派主考官徐北举,副主考官吴南岱负责“阅卷、录取等业务性”工作,而负责考场组织、管理、监督等一系列行政事务的“监临”一职,皇帝钦派巡按御史郝浴负责担任。
当时四川正处在战争状态,清军正与南明残余部队打仗,能否组织好这次乡试,确保乡试顺利进行,可见任务十分艰巨。那里的一些地方官吏,大多是战场上打了胜仗的军官,受命军前,其中混有不少匪气十足,霸气有嘉的“素质低下,恣肆贪虐”之人。
  郝浴以“管官的官”的身份,巡按四川,他在走访慰问黎民百姓,关心他们的疾苦同时,对那些地方官吏严格监督教育,以无所畏惧气概,严惩残害、殃及百姓之人,使官中的恶行得以收敛,为战争状态下举行的四川首次乡试“保驾护航”。
  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非比寻常的政治环境中,郝浴经历了一场十分复杂、生死攸关的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中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至今被人们传颂着。
  阆中乡试期间,已投降南明的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在乡试开考的时候,率领数万人围攻阆中城,围兵至阆中近郊,危及“乡试”秩序,十万火急。郝浴在即命负责“乡试”组织工作的提调官李藻维持考场秩序,安抚惊恐欲散的考生,保证“乡试”正常进行的同时,自己一边亲自做安定守城军民军心民心的宣传鼓动工作,一边飞书走檄,在一昼夜间,七次“飞檄邀三桂,激以大义”,请求已经退驻绵州(今天绵阳)的吴三桂尽快援救阆中城。
 
  原任明朝辽东总兵的吴三桂率兵入川,乞降清廷后,在与清军合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陕西等地农民军的过程中,屡建战功,功名显赫,更有兵权重握。其部下依仗功勋卓著,居功自恃无恐,恣意妄为地骚扰黎民百姓,更使饱受战火吞噬的黎民百姓旧疤添新伤,雪上又加霜。
  郝浴在檄书中以 “不愿死于战场,就难免要死于国法”晓以大义,而拥大军缩在绵州城里窥测观望,以图保存实力按兵不动的吴三桂 “逾月乃赴援”才发兵救援阆中,退孙可望兵。郝浴不畏强权,大义凛然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刚正清廉、一身正气,保证了“乡试”顺利进行,使困在阆中城里的众多“乡试”考生,得以安全返还故乡。
  阆中城解围后,吴三桂尽管心里对郝浴十分不满,却因郝浴拥有品级虽低、但权势很大、可与省区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道员以下均奉其命”是皇帝派之地方心腹耳目的“巡按御史”的身份,嘴上、行动上不敢露出半点不敬,处处表现出谨小慎微。
  吴三桂先以赏新“冠服”贿赂拉拢郝浴,又提出要奖赏救援解围的将士。郝浴拒绝了吴三桂送来的新冠服,表示出对吴三桂骄纵不法非常愤慨,对永宁总兵柏永馥临阵退缩、广元副将胡一鹏骄悍不法提出逮捕惩治,斗争的锋芒直刺吴三桂的心窝。郝浴在上奏的《保宁奏捷疏》中尽诉吴三桂按兵不动,持观望态度:“平贼乃平西王责,臣司风宪,不予军事。而臣予赏,非赏臣则忌臣也”,这里提到的“平西王”,指的就是吴三桂,于是便积怨于吴三桂。
自持军功卓著的吴三桂怎么也没想到生性不畏权贵的郝浴,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非但不受“冠服”,相反历数军中将士丑恶行径,对吴三桂军中“不法”行为上疏不辍,慷慨陈词于皇帝,便对郝浴恨之入骨,必欲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到了1654年,就是顺治十一年,一直怀恨在心的吴三桂上疏皇上,在奏折中弹劾郝浴在《保宁奏捷疏》中有“亲冒矢石”之语,是“欺君罔上”,“冒功邀赏”的行为,论罪“当死”。意思是说,郝浴在奏疏中言称自己亲自冒着敌人的箭雨和擂石去搬救兵是“冒功”,力主将郝浴处死。
  吏部迫于吴三桂的压力,慑于吴三桂的淫威,听信吴三桂的“谏言”,不得不给予处罚,议将郝浴革职、论死。
  顺治皇帝在权衡利弊时暗自思忖:主持公道,完全有理由相信郝浴的忠实可靠,赦免郝浴自然是天经地义。但是把吴三桂的“谏言”当作耳旁风,势必触怒吴三桂的军队,而对刚刚稳定的清廷政权不利,对镇压此起彼伏的农民军抗清斗争不利,对大明政权的残余势力仍然以武力与清廷抗衡的形势不利。吴三桂兵权重握,统领“关宁铁骑”,要稳定大清江山,朝廷不能没有吴三桂这样的军队效命疆场。这时众大臣纷纷出面,力保郝浴,进言免死,顺治皇帝想到了“失民心则失天下”的千年古训,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做出了吴三桂退让一步,做出了将郝浴革职免死,判“流徙奉天尚阳堡”(清时尚阳堡归奉天辖)的决定。
  边陲尚阳堡几经战火,战后异常的荒凉,成为朝廷流放、关押犯人的场所。在后来的康熙年间,一次皇帝冬巡,见这里风气严寒,都遂起恻隐之心,皇恩浩荡下诏将“免死人犯俱发往尚阳堡安置”,而将原“应发尚阳堡的人犯”改发离京都更近的辽阳。当年顺治皇帝要是有康熙皇帝这样的心境,郝浴也不会被流放到尚阳堡。
  继郝浴之后,清进士季开生、中书舍人江南推官张恂、著名诗人、学者陆庆曾、清进士河南考官丁澎、清进士山西巡按刘嗣美、山东巡抚吴达、吏部右侍郎董国祥,诗人学者何志清、翰林院编修大学士陈梦雷等数以百计的知名人士被流放到尚阳堡。
  初到塞外,即遇寒冬的郝浴,没有足够遮寒之物,“大雪弥天,寒可裂肤堕指,夜卧多年不火之炕。三更倚枕,布被如铁”的生活经历,对一个常年生活在中原的人来说,设厂人很难想象和感受得到的,郝浴在这里的生活也是那些流人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郝浴在尚阳堡,家“住城南郭”,度过了四年的流放生活。这期间他结识了因私著史书而触怒朝廷的第一个被流放到东北的文字狱受害者剩人和尚,两人诗酒酬和,谈诗言志,感情笃深,剩人和尚圆寂千山龙泉寺,郝浴千里迢迢赶赴千山为他撰写《奉天辽阳州千山剩禅师塔碑铭》。
  郝浴在自己的茅屋周围架起栅篱,种菊种菜,采以食之;因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他把荷花移回家中,栽植瓦盆里蓄水种养,以慰己心之举同样又是当时那些流放之人人格、人品的象征。
  正是因为这些流人的到来,不但带来了各地的先进文化,他们的家属、后代渐渐地融入辽北的民众之中,不但使尚阳堡积淀出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也为这片塞外荒野的生产力进步,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掩卷凝思,从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开始,因为郝浴等人的到来,才使尚阳堡这片渗透着深深的痛苦和悲哀,蓄蕴着壮烈和不屈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笔鲜明的印痕。
  郝浴在那个秋冬交替的季节来到尚阳堡,那一年是顺治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654年。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