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榔榆”
2020-09-24叙事散文王兆甫
“八一”建军节的到来,看到电视屏幕上迎风飘扬的军旗,内心油然而生肃穆和敬仰的同时,想起了我县被抗战时期喻为“小延安”的梁村,和村内那三棵见证革命胜利的“榔榆”树。我居住在冀鲁豫三省交汇处的一个县境内,清丰县。县名的来源是由隋朝大孝子张清丰的
“八一”建军节的到来,看到电视屏幕上迎风飘扬的军旗,内心油然而生肃穆和敬仰的同时,想起了我县被抗战时期喻为“小延安”的梁村,和村内那三棵见证革命胜利的“榔榆”树。
我居住在冀鲁豫三省交汇处的一个县境内,清丰县。县名的来源是由隋朝大孝子张清丰的感人事迹而被当时的朝廷给予赐名的。清丰县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寇侵略我国土之际,本县更是在冀鲁豫边区民族抗战和内战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脚步跨越了六百个春秋。“榔榆”随着当时年代的迁民大军,自故土山西来到了曾经的黄河故道豫北地区,清丰县梁村。“榔榆”树共有三棵,呈斜三角形状分布,居东的一棵树龄约六百多年,十几年前,因树旁电线导致火灾而死去。西侧一棵树龄约四百年,相传是死去那棵六百年树龄的女儿,偏东北方向距离两棵大树数米的地方是一株年幼的“榔榆”,据说是百年前由西侧四百年树龄的“榔榆”母亲树根萌芽而生的。当地老奶奶们带着浓郁的迷信色彩介绍说;三棵树均属雌性,树的亲情关系是,外婆、女儿,外甥女儿,祖孙三代!
更为巧合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似乎和年代有灵犀相通的二代“榔榆”,也就是西侧的那棵四百年树龄被称作是女儿的“榔榆”,在树干干枯的朝天痕凹内,竟然生长出了一棵丈余高,树身纤细笔直,树叶翠绿欲滴的小椿树来。一些当地善男信女们敬似祥瑞之兆,曰其美名;“榔榆怀春”。这一景观我是慕名特意前去观赏和证实的。虽然知道是鸟儿们衔椿树种子于内而导致的自然现象,看树下一些老人们故意的自欺欺人怡然神色,不论谁在当时的情景下,怎好意思道破那老乡们近似精神寄托的美好气氛呢!
树下的石碑上,刻着苍劲有力两个大字“榔榆”。石碑背面撰写着“榔榆”的树种简介……看到后面的耐寒,耐瘠薄,萌芽力强,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使我更加了解了这珍稀树种的生存条件,不正和我们当时战乱年代下的人民以及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极其近似吗?
树碑旁还立着一座纪念碑,上书“中共直南特委纪念碑”,碑身两侧分别刻有“黄河支队基干大队队队奋勇杀敌显神威”、“救国总会青救会妇救会踊跃参战斗日伪”。看到碑文,使我联想到了那个喊着震天的口号,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好男儿,为了雪耻民族耻辱而义无反顾流血牺牲的勇士们。
“榔榆”是八月到十月份底的花期,先长叶子,后出榆钱,榔榆树形优美,树干组织坚韧,姿态潇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我认为榔榆性格极和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齐心革命有共同之处,无惧无畏下,英勇顽强,在当时条件贫乏下获得了一次次的胜利。虽然牺牲了无数的英烈,可谱写出的是感动历史的篇章。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原书记王从吾同志,曾经在三棵“榔榆”下的三间草房内居住过一段时间,常常“榔榆”树下和村内有识之士谈革命,时局……。 梁村是直南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领导指挥中心。一九三七的十月,中共直南特委在梁村成立。当年十一月,中共直南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第四支队在梁村建制。三八年二月,三县抗日救国总会在梁村建立。黄河支队、战号宣传队、直南地委等也曾在这里驻扎。梁村内,有几十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其中有一门三烈的,又在本村成立了多个组织单位,因此被当地人称作“小延安”,是一种骄傲的称谓,也暗示着一种传承精神。梁村当时承载着一个沉重的红色政权分支,更算得上是革命胜利的摇篮!!
在参观了“榔榆”之后,才知道在本县境内有三棵近入冬时才生长出榆钱的一种榆树。灾荒年代,人们吃尽了一切可以裹腹的植物。当时,榆树可以说是上好的充饥资源了,饥饿得头晕眼花的人们,把刚刚露出萌芽的榆树及树皮都粗略地加工一下,当做救命的口粮,包括杨树,槐树等等树木的花、叶,树皮,以致灾荒过去多年,当地多处都不见可食树木的影子。在梁村,“榔榆”的处境就另当别论了,饥饿中,没有人去打“她们”的主意,在默似成规的遵守下,“榔榆”依然是枝繁叶茂,遮天蔽地。一片生机的“榔榆”祖孙三代见证了当时革命老区的民风,和一种崇高的敬仰精神。
“榔榆”,在当地成了一尊爱国精神的图腾。每当有重大民俗传统节日,经历了几个年代变迁的老婆婆们,会不约而同地拿着信奉神灵的贡品去焚香祭拜那棵已死去了的老“榔榆”树。我认为她们也是在祭拜那些在杀敌中牺牲了的先烈们,其中有她们曾经执爱的伴侣和子弟。
“榔榆”,我钟情你的……
原创:首都观英雄纪念碑返程后
八月二号晚
[ 本帖最后由 王兆甫 于 2011-10-4 19:05 编辑 ]
我居住在冀鲁豫三省交汇处的一个县境内,清丰县。县名的来源是由隋朝大孝子张清丰的感人事迹而被当时的朝廷给予赐名的。清丰县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寇侵略我国土之际,本县更是在冀鲁豫边区民族抗战和内战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脚步跨越了六百个春秋。“榔榆”随着当时年代的迁民大军,自故土山西来到了曾经的黄河故道豫北地区,清丰县梁村。“榔榆”树共有三棵,呈斜三角形状分布,居东的一棵树龄约六百多年,十几年前,因树旁电线导致火灾而死去。西侧一棵树龄约四百年,相传是死去那棵六百年树龄的女儿,偏东北方向距离两棵大树数米的地方是一株年幼的“榔榆”,据说是百年前由西侧四百年树龄的“榔榆”母亲树根萌芽而生的。当地老奶奶们带着浓郁的迷信色彩介绍说;三棵树均属雌性,树的亲情关系是,外婆、女儿,外甥女儿,祖孙三代!
更为巧合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活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后。似乎和年代有灵犀相通的二代“榔榆”,也就是西侧的那棵四百年树龄被称作是女儿的“榔榆”,在树干干枯的朝天痕凹内,竟然生长出了一棵丈余高,树身纤细笔直,树叶翠绿欲滴的小椿树来。一些当地善男信女们敬似祥瑞之兆,曰其美名;“榔榆怀春”。这一景观我是慕名特意前去观赏和证实的。虽然知道是鸟儿们衔椿树种子于内而导致的自然现象,看树下一些老人们故意的自欺欺人怡然神色,不论谁在当时的情景下,怎好意思道破那老乡们近似精神寄托的美好气氛呢!
树下的石碑上,刻着苍劲有力两个大字“榔榆”。石碑背面撰写着“榔榆”的树种简介……看到后面的耐寒,耐瘠薄,萌芽力强,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使我更加了解了这珍稀树种的生存条件,不正和我们当时战乱年代下的人民以及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极其近似吗?
树碑旁还立着一座纪念碑,上书“中共直南特委纪念碑”,碑身两侧分别刻有“黄河支队基干大队队队奋勇杀敌显神威”、“救国总会青救会妇救会踊跃参战斗日伪”。看到碑文,使我联想到了那个喊着震天的口号,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好男儿,为了雪耻民族耻辱而义无反顾流血牺牲的勇士们。
“榔榆”是八月到十月份底的花期,先长叶子,后出榆钱,榔榆树形优美,树干组织坚韧,姿态潇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我认为榔榆性格极和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齐心革命有共同之处,无惧无畏下,英勇顽强,在当时条件贫乏下获得了一次次的胜利。虽然牺牲了无数的英烈,可谱写出的是感动历史的篇章。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委员会原书记王从吾同志,曾经在三棵“榔榆”下的三间草房内居住过一段时间,常常“榔榆”树下和村内有识之士谈革命,时局……。 梁村是直南地区抗日救亡活动的领导指挥中心。一九三七的十月,中共直南特委在梁村成立。当年十一月,中共直南党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第四支队在梁村建制。三八年二月,三县抗日救国总会在梁村建立。黄河支队、战号宣传队、直南地委等也曾在这里驻扎。梁村内,有几十名英勇牺牲的烈士,其中有一门三烈的,又在本村成立了多个组织单位,因此被当地人称作“小延安”,是一种骄傲的称谓,也暗示着一种传承精神。梁村当时承载着一个沉重的红色政权分支,更算得上是革命胜利的摇篮!!
在参观了“榔榆”之后,才知道在本县境内有三棵近入冬时才生长出榆钱的一种榆树。灾荒年代,人们吃尽了一切可以裹腹的植物。当时,榆树可以说是上好的充饥资源了,饥饿得头晕眼花的人们,把刚刚露出萌芽的榆树及树皮都粗略地加工一下,当做救命的口粮,包括杨树,槐树等等树木的花、叶,树皮,以致灾荒过去多年,当地多处都不见可食树木的影子。在梁村,“榔榆”的处境就另当别论了,饥饿中,没有人去打“她们”的主意,在默似成规的遵守下,“榔榆”依然是枝繁叶茂,遮天蔽地。一片生机的“榔榆”祖孙三代见证了当时革命老区的民风,和一种崇高的敬仰精神。
“榔榆”,在当地成了一尊爱国精神的图腾。每当有重大民俗传统节日,经历了几个年代变迁的老婆婆们,会不约而同地拿着信奉神灵的贡品去焚香祭拜那棵已死去了的老“榔榆”树。我认为她们也是在祭拜那些在杀敌中牺牲了的先烈们,其中有她们曾经执爱的伴侣和子弟。
“榔榆”,我钟情你的……
原创:首都观英雄纪念碑返程后
八月二号晚
[ 本帖最后由 王兆甫 于 2011-10-4 19:0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