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漾濞江系列之八----漾江濞水

2020-09-24叙事散文蒙正和

漾濞江系列之八——漾江濞水□ 蒙正和公元1912年,伴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大清帝国寿终正寝,漾濞设县。漾濞设县,除地方绅民多年呼吁,全赖蔡锷、李根源先生斡旋运筹。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对蔡、李两先生对漾濞的贡献,致以由衷的敬意。设县之
漾濞江系列之八——
           漾江濞水
                   □ 蒙正和   公元1912年,伴随着辛亥革命胜利,大清帝国寿终正寝,漾濞设县。漾濞设县,除地方绅民多年呼吁,全赖蔡锷、李根源先生斡旋运筹。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对蔡、李两先生对漾濞的贡献,致以由衷的敬意。   设县之初,治所在下街,今下街小学内。1916年县衙被匪徒烧毁,遂迁往上街,治所在今上街清真寺北侧县印刷厂旧址。1928年,云南省主席卢汉通令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其时,县城称化平镇。设县之前,现今雪山河以下属蒙化府,以上属永昌府。“化平”恰到好处地承袭了漾濞原属两府的历史渊源。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有文书档案记载以来的漾濞巡检司署吏员到民国县府末任县长,凡27员,“五百里内不做官”,清代有陕西、山东、北京、湖南吏员,首任县知事杜澍贵州人,第三任县知事舒业顺湖南人,其余均为县外滇人。   县史虽短,但漾濞的历史却不短,有文字记载的,可上推两千年。连《现代汉语词典》都不得不为“濞”字特注词条:“漾濞,地名,在云南。”   有外地人问“漾濞”由来?我们总是回答“漾水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似乎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但是要说清这个问题,颇费口舌。   “漾濞”一词,最早于唐代刘肃《大唐新语》:“……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窦滂《云南别录》载:“……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地……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唐之“样备”,即今之“漾濞”。样备诏为南诏六诏之一,范围当包括今天漾濞大部、大理西部(太邑)、巍山北部,永平、云龙、洱源各一部。   “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漾濞见证了这两朝大理地区的历史变迁。《新唐书》成书于宋,仍称漾濞为“样备”: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蛮入侵洱海地区,“遵洱河尾以西,见吐蕃筑城,以链亘梁渡样备越点苍”,“渡样备”即渡样备江。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蒙化府设样备巡检司(在今苍山西镇马厂村、金牛村一带),至设县止未曾辍废。永昌府设打牛坪巡检司(在今太平乡打牛坪村),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因“机构改革”撤销。明代李元阳《石门山记》载:“遵洱河历天桥出宿漾濞村”,这篇游记收在清《康熙蒙化府志》中,“样备”已记作“漾濞”。不知李元阳已记作“漾濞”,还是蒋旭录入艺文志时改“样备”为“漾濞”?最新一个版本中又记作“样鼻”,同样不知其详。《徐霞客游记》中有漾濞峡、漾濞堡、漾濞桥的记述,“样备”已记作“漾濞”。   但是,徐霞客对“漾水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有些怀疑,进行了考证。“……其北来者,下江嘴所来之漾濞峡也。……然则‘合江’之称,实三流,不止漾水濞水而已也。”也就是说,在西洱河注入漾濞江处(即通常说的漾水与濞水合流处),还有一流入焉,即点苍山西坡之劝桥河,因其上游有马尾水瀑布,村人又称马尾水。徐认为濞水即西洱河,并无异议。三日后他来到漾濞街边漾濞江上的木架长桥,提出疑问:“按《大明一统志》,剑川水为漾,洱海水为濞,二水合流故名。此桥去合江铺北三十里,驿去其北亦十五里,只当漾水,与濞水无涉,何以兼而名之耶?”他怀疑濞水是否为苍山别流,在漾濞街上游注入漾濞江?又联系鹤庆府的漾弓江(漾共江),提出“漾别”、“漾鼻”等假设。再联系到《一统志》中的“漾备”,“与胜备河同名,亦非‘濞’字之一征矣?”   徐霞客对“漾濞”的考证之认真,反映出他治学之严谨。但是按照他的理解,“漾水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漾濞应该在合江一带,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有时地名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更、位移,比如“大理”,过去专指大理古城,现在把下关也包括进去了,范围扩大,外延扩张,而这只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情。再如漾濞县城,前面说过,设县之初称化平镇,解放后称上街镇,前几年乡镇撤并,称苍山西镇。徐霞客怀疑得有理,“漾濞”,最初当指平坡一带,设巡检司后随着司署地点而北移,“漾水与濞水合流谓之漾濞”,从地名起源上理解,完全站得住脚。   漾水指漾濞江,并无争议,濞水呢?徐霞客引《大明一统志》说指西洱河,我没有查到《志》,想必不会错。《康熙蒙化府志》在“漾濞江”目下说:“……源出浪穹之罢谷山,经邓川入洱水,西泻蒙境为濞水。一出剑川州,沿点苍山后南流蒙境。一出西蕃可跋海,历云龙南汇蒙境为漾水。三水合流为漾濞江”。在“四十里桥”目下亦说:“在甸头西北四十里,蒙化、赵州两界之内,为濞水下流”。“濞水”指由洱海西泻的西洱河,说得明白,前后一致。但是说由云龙入境的顺濞河为“漾水”,与“出剑川州,沿点苍山后南流”的也即通常说的漾水合流后才称为漾濞江,未免本末倒置,有悖常理。因为漾濞江大,顺濞河小,焉能以大屈小,以小统大?   有些典籍不可全信。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编纂志书,难保无错。《康熙蒙化府志》中对漾濞几条名物的记述,明显有错:例一,“漾濞巡检司署,在郡西北一百九十里”;例二,“漾濞堡,去城百余里”;例三,“云龙桥,在府北一百余里,为永蒙交界,漾水、濞水、维马水三江汇流于此”。   三例中例二正确,可作参照。例一明显错误,“漾濞堡去城百余里”、“云龙桥在府北一百余里”,漾濞巡检司在二者之间,何来“一百九十里”?一百九十里外的巡检司应为永昌府永平县属的打牛坪巡检司。例三“三江汇流于云龙桥”,大谬!明代典籍已载明“有铁锁桥在街北上流”,如何清代修志还言“漾水、濞水、维马水三江汇流”于桥下?“维马水”应指今日之劝桥河,上游有瀑布状如马尾,记作马尾水更切合实际,汇流地点在平坡镇西北,难道清康熙年间云龙桥在平坡而不在县城?又说“云龙桥为永蒙交界”,自相矛盾。正确的空间距离是:三江汇流处→漾濞堡→漾濞巡检司→云龙桥。(漾濞堡是否在合江铺或平坡,待考。)另外,维马水只是点苍山西坡的一条山地河流,流程短,称为“江”,差强人意。蒋旭在蒙化府修志,距漾濞不过百里,虽无车舟,乘轿可达,不该出这么大的差错。看来此公官不大,僚不小,志中错讹,贻害后人。若在今日,判他玩忽职守,记过处分!   近年县内学者否认“濞水即西洱河说”,另立“濞水即顺濞河说”,也就是否定《大明一统志》、《康熙蒙化府志》中关于“濞水即洱海西泻之水”的定论。   《漾濞彝族自治县志》副主编(实际上的执行主编)崔绍全先生从彝语口语读音立论,写出论文《“漾濞”一词探源》,发表于《地名集刊》,另立一说,让人耳目一新。他从彝语地名“涕备”读音出发,推断“漾濞”一词由彝语称谓雅化而来。崔少全先生认为,彝语称漾濞江为“涕备厄”,顺濞河为“矢备厄”,“涕”读第四声,“备”读第三声,“厄”即水。西部彝族聚居区的鸡街乡一带,距离县城最远,称县城所在地为“涕备故具”,意为“漾濞(县城)是皇帝在的地方”。崔少全的观点,由“涕备”彝语读音记录为汉字“样备”,由“矢备”记录为“盛备”,认为“样备”、“矣备”由彝语而来,而“濞水”为胜备河。   民族语言汉字注意,不但有雅与俗的关系,还有传抄错讹的可能。五十年代出版的漾濞县地图,某些彝语地名读音与汉字标注差异很大。如龙潭乡彝语地名“基嘛朵”(汉语“肚脐”之意,因地形得名),被标注为“金满斗”,雅是雅了,与本意风马牛不相及。瓦厂乡标准汉化地名“习村”,因当地居民习姓居多而得名,土著彝族口语“习”、“徐”读音相近,被标注为“徐村”,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华能集团在村下漾濞江中建电站,名为徐村电站,而周围从古到今并无徐姓居民。某森工企业到彝区鸡街乡生产作业,将村名“叙摩噫”标注为“畜牧业”,南辕北辙,被彝胞喝斥,贻笑大方。   彝族青年学者黄志忠先生,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查阅历史资料,写出《关于唐标铁柱遗址在漾濞》长篇考证文章,推翻了“唐标铁柱滇池说”、“唐标铁柱弥渡说”、“唐标铁柱剑川说”和“唐标铁柱即南诏铁柱说”,提出了“唐标铁柱在漾濞县城附近竹林寺”的观点,得到云南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林超民教授的支持,厘清了多说并存的谬误,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但他不同意“濞水即西洱河”的观点,与崔观点相同,坚持濞水为县内第二大河顺濞河。   笔者对民俗学、历史学是门外汉,但是不敢苟同崔黄两先生的观点。   “彝语说”的核心问题是,现今彝族“腊罗巴”支系的口语,与历史上乌蛮、哀牢夷的口语,是否一脉相承?当时漾濞江流域的土著居民是否就是现在腊罗巴的先民?还待深入研究。“彝语说”虽然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但是濞水即顺濞河的观点,有待进一步探讨。   《大明一统志》、《康熙蒙化府志》中洱海西出之水西洱河为“濞水”的论断是站得住脚的。一是洱海为滇西最大的高原湖泊,洱海的出水在海的整体中是重要的;二是西洱河水量虽然不如顺濞河大,但是西洱河峡谷乃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孔道,称为天威径,摩崖尚存,道路与河流同向,古代文人学者偶有诗文唱和。水因人名,河随文传,西洱河影响大,名声大。三是顺濞河谷并无通商大道,更无通衢商埠,行旅之人过了太平铺才与之会面,过顺濞河桥后匆匆西去,管中窥豹,未见全貌,印象肤浅。顺濞河注入漾濞江处上下十数里,绝壁千仞,人迹罕至。四是顺濞河本称“胜备河”或“盛备河”,八十年代改乡政府驻地“跃进”为“顺濞”,取其“地处胜备河边”之意,遂将河改称“顺濞河”,认定今之顺濞河之“濞”即古之濞水之“濞”,牵强附会。   “漾濞”的由来,是地理学家、地名学家研究争论的范畴,而作为一条特殊的地名,“漾濞”包容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漾濞因其地理特征得名,这是可以肯定的。漾濞江全长349公里,境内长100公里,沿点苍山西麓南流,注入澜沧江。上段下段均称为黑惠江,唯独中间一段称漾濞江,无疑是江因城名,城因水名。至于“濞”系指西洱河还是顺濞河,尽可展开争鸣,形成共识。   说了如上一些话,不知诸君看出点眉目否?谬误之处,还请拍砖灌水,老夫这厢先谢了……                                 2011-08-18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1-8-26 14:0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