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逐梦在小城

2023-03-16抒情散文杨军民
那年,我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石嘴山。

当时,我已在故乡的一家企业工作两年了。科长去石嘴山考察回来,对那里一家瓷厂赞不绝口:厂子坐落在黄河边上,汩汩滔滔的河水,井然有序的庞

那年,我因为偶然的机会来到石嘴山。

当时,我已在故乡的一家企业工作两年了。科长去石嘴山考察回来,对那里一家瓷厂赞不绝口:厂子坐落在黄河边上,汩汩滔滔的河水,井然有序的庞大企业,还有一对夫唱妇随的厂长伉俪……

“如果年轻二十岁,我就去投奔他们,跟着好好干一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科长不知道,他在我心里埋下了向往的种子。

那是1993年,改革正如火如荼,我也怦然心动,给石嘴山瓷厂的负责人写了信。我是专业人员,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办好了调动手续。

到达的当晚,住在石嘴山的旅社。第二天早晨,我被窗外槐树上啾啾唧唧的鸟鸣惊醒,一骨碌翻起来,简单洗漱后就奔上大街。一位老人走过,她个子不高,穿一身雪白的练功服,花白头发,手里拿着一把剑,剑穗子一甩一甩的。

“老姨,瓷厂怎么走?”

老姨笑眯眯地看着我:“外地人吧?走,顺路!”

这里是宁夏平原的北缘,地势平坦,太阳似乎出来得更早一些,一大早就霞光万道,大地明亮。我与老姨边走边聊,她告诉我,这是一座因煤而立的城市,有三个区。这个区就一条大街,街上除了矿务局、银行、人民商场等单位有一些楼房外,大部分都是错杂的平房。

“那里就是瓷厂。”老人向街道北边一指,“好厂子呀,半条街的人都靠它吃饭。我就是从那里退休的,原来是电焊工。”

老人握紧拳头,把手臂抬了抬,似乎在说:加油,小伙子!我迈进厂门时,看见老人又折了回去。原来她是专门帮我带路的。我心中一片温热。

办完报到手续,继续向北,我终于站在石嘴山黄河大桥上。桥面上车辆穿梭,桥身微微颤动。这里的黄河宽阔而宁静,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奔腾,却多了一些从容。

那一天,我在桥上看了很久。

我在瓷厂成家立业,豪迈奔涌的黄河水更是激发了我的灵感,我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1997年,我的第一篇小小说在《宁夏日报》发表。

人生总在颠簸中前行。2003年,我们的厂子在经历了多次改革尝试后,还是破产了。我下岗了。我内心充满苦闷、彷徨,又想瞒着妻子,怕她担心。于是每天早上,我依旧按上班时间出门,来到黄河边,呆呆地看几位老人钓鱼,看到日头西斜。等到平日的下班时间,才踽踽回到家里。

一天,一位捕鱼老人凑到我跟前:“小伙子,有火吗?”老人瘦瘦的脸庞,花白的头发,接过我手里的火,用眼睛瞟着我:“小伙子,咋不去上班呢?烟少抽点,对身体不好。”老人用脚尖划一划满地的烟头。

老人的关切,让我淤积在心里的委屈一下涌上来。我忽然热泪盈眶,有些窘迫地把头扭向一边:“没班了,下岗了。”老人在我旁边坐了下来,目光射向远处隐约可见的煤矿的皮带楼:“当年这里啥都没有,我们还不是把矿建起来了。你知道最初的设备咋来的?用肩扛,用驴驮,用羊皮筏子从兰州往回漂。你这,能算个事儿?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新区那边的工业园区去看看吧,好多厂子咧!”

老人站在滩头,扭身把渔网高高抛撒起来,渔网和老人花白的头发一起闪着银光。老人的豪迈和爽朗击中了我,渔网打开的时候,我的心结也打开了。真如老人说的,城市几个新区都建了工业园区,好多外地企业在这里落户了。我有管理经验,文笔又不错,抖擞起精神,跨过心里的坎,果然很快就找到了工作。

去新单位要坐厂车,穿过整个城区,在黄河岸边行驶四十多分钟。那段日子,我每天都能看见城市的新变化。原来那些平房被楼房代替了,城市变高、变绿了,有了现代城市的味道。

再就业之后,我把更多精力放在写作上。我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底子薄,经常怀疑自己,甚至产生过放弃的想法,是我的岳父给了我莫大鼓励。岳父早年落户石嘴山,是五十年代从东北支宁过来的老矿工。他从不跟我摆道理,但他的经历就是一本书:腰椎间盘突出病退后,二次创业,修自行车、配钥匙、开锁,后来有了自己的开锁店,成了城里小有名气的锁匠。一个瘦小、佝偻着腰的老人,能在退休后成为一个锁匠,我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个作家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写,我文学的路子一步步蹚开了。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的作品已经走得很远了。但静静坐下来翻阅,才发现我写下的仍然是黄河、沙湖、贺兰山这些宏阔雄浑的自然景色,是森林公园、星海湖、石嘴子公园这些人进沙退的绿色风物,是和岳父一样坚韧的石嘴山人。原来,不管我的稿子发表在哪里的刊物上,我写下的其实还是这座城市。

2019年,应南方同学邀请,我去参加一个聚会。知道了我的故事后,同学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我当时去南方,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他也是那几年出去的,现在已经身家千万。他问我后悔不后悔。

也正是在那个晚上,在社区工作的朋友打来了电话。之前我曾嘱咐他,遇到有趣的事一定告诉我,我需要素材。他说有一位煤炭老矿工,住在老房子怎么都不搬。因为煤炭资源枯竭,机构撤离,老人所在的那个区已经搬空了,老人却执意留下,每天扛着铁锹上山种树,还说这座山是他挖空的,现在他要把树种上,让山恢复绿色。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我惊喜地喊出声来。我一直想写一篇能够展现这座城市精神内涵的作品,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和人物。现在,我找到了。我要立即回去,把它写出来。

临行,我给同学微信留言:我不后悔,我已是石嘴山的一部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