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2020年第5期|王跃文:康熙君臣杂说
观康熙年间事,常看出读书人的不肖。康熙皇帝说满官性多质朴,汉官机巧太重。汉官身上的毛病,康熙皇帝常有责备。这些汉官,都是科场出身的读书人。康熙四十五年三月,皇帝因……
一
观康熙年间事,常看出读书人的不肖。康熙皇帝说满官性多质朴,汉官机巧太重。汉官身上的毛病,康熙皇帝常有责备。这些汉官,都是科场出身的读书人。康熙四十五年三月,皇帝因查办了几个科场舞弊的考官,说:“朕观会试,主考系北人,则必取北人为首,系南人,则必取南人为首,可谓之无私乎?”此处说的南北考官,指的都是讲究乡谊的汉人。康熙皇帝还说过:“汉人虽有师生之名,仍好相互结仇。若平日稍有不合,必寻求其过失陷之;如或不能,即作为文章极论其非,以抒其愤而后快。此汉人陋习,至今尚未改也。”又曾斥责汉官九卿保举人员:“非系师友,即属亲戚,是皆汉人相沿恶习。”于成龙是康熙皇帝极为赏识的大臣,他也未能逃脱皇帝的批评:“于成龙人尚可用,亦有劳绩,但比年以来,徇情为人,大有错谬。”“其所奏之事只徇人情面,欲令人感彼私恩。”康熙皇帝曾指出于成龙从任河道总督到随驾征讨噶尔丹,举荐之人尽是亲友、同乡、门生、故旧之类。
汉官们的毛病,康熙皇帝时常敲打,很不留情面。康熙十八年八月,帝责吏部等衙门汉官们不好生上班,“只图早归宴会嬉游,不为国家尽力担当,料理公务”。汉官们或因乡党,或因同砚,或因师生,或因故旧,皆喜结党呼应,互为援引,公务之余宴请游玩,酒桌上的话比公堂上说的更管用。
这一年,平复“三藩之乱”的战争虽节节胜利,吴三桂也死了,然其残余部属仍在抵抗;耿精忠虽已请降,变数仍难逆料。偏又灾害不断。正月十二日,康熙皇帝得知,先年全国很多地方发生水旱天灾,“山东、河南及大江南北均受灾,饥民食草根、树皮,以至千百成群,夺官粮,劫乘马为食,山东行旅俱绝。”
朝廷边打仗边救灾,情势十分艰难。祸不单行,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又遭地震,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声如雷,势如涛,白昼晦暝,顺承、德胜、海岱、彰义等城门被震倒,城墙坍毁甚多,宫殿、官廨、民居十倒七八。”“原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一家四十三口压死,文武官及士民死者甚众。”康熙皇帝爬上景山,避震三昼夜。余震不断,一直延续到九月中旬。
宴会嬉游之类,自古官场都属常见,但康熙皇帝发现,“奢侈之风汉人居多。今满官田舍俱在畿辅之地,人皆知之。汉人内或有自称道学,粉饰名节,而本乡房舍几至半城者,或置田园者有之。”“如此奢侈之风,在满洲乎?在汉人乎?”显然,康熙皇帝对满人是袒护的。满人入关圈地侵民为祸不浅,帝虽于康熙八年下令圈地永行停止,但满人强占汉人田产埠铺的事仍常有发生。康熙二十八年六月,奉天府府尹金世鉴上疏说:“旗人与民人争地,请求凡八旗庄头余地、荒地,丈出给民人耕种。”康熙皇帝听了很不高兴,撤了金世鉴的职。新任奉天府府尹王国安赴任时,康熙皇帝对他说:“奉天田土,旗人与民人疆界早已丈量明白,旗下余地先交给庄头管理,待满洲人慢慢多起来,再把这些地给他们耕种。不久前金世鉴奏请将旗下余地都给百姓耕种,眼光何其浅陋也!”其实,旗人与民人田地疆界丈量得再如何明白,旗人的田地也都是从汉人手里抢夺过去的。
倘若公允论之,则是汉官满官都有行奢侈之风的。康熙皇帝就曾数落“索额图巨富,通国莫及”,并斥责索额图没有管好弟弟心裕和法保,说心裕“素行懒惰,屡行空班”,法保“系懒惰革职随旗行走之人,并不思效力赎罪,在外校射为乐”。可见,满官的不肖,康熙皇帝并非不知道。这位皇帝常说自己满汉官员一体同仁,事实上仍是护着满官的。
但汉官们的可恶,却是不但贪图享乐,还要装点道学门面。康熙皇帝经常谈到汉官们的虚伪,有次就说了:“道学者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事,非徒托之空言。今视汉官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康熙十九年十月,帝命大臣们推举廉吏,大学士冯溥便说,顺天府府尹文远清廉,“其家甚贫”。康熙皇帝见多了汉官中的假道学,说:“汉官贫富亦甚难知,必于原籍访问方得其实。且清廉原不在贫富,谓富者必贪,而贫者必廉,可乎?亦视其人居心何如耳!”康熙皇帝于世道人心是极练达的。
朝廷自然是喜欢清官的,但装扮清官的招数却是五花八门。康熙皇帝看得很清楚,说:“所谓清官,不过分内不取而巧取别项,或本地不取而取偿他省。更有督抚托所欲扶持之人,暗中助银使其掠取清名,二三年后随行荐举。似此互相粉饰,钓誉沽名,尤属不肖之极。”康熙皇帝说的是有些督抚暗中寻求金主,偷偷捞钱却假扮清官,二三年后看机会提拔重用行贿的人。
汉官好名,有时几入滑稽之道。时有蓟州知府杨天祐据说官声颇好,当地百姓遍贴歌谣称颂。康熙皇帝看了那些呈上来的歌谣,心里就明白了,说:“地方官员果能爱养百姓,实心任事,声誉自然著闻,不在各处粘贴歌谣,且闾阎小民亦不能为文。朕观其称颂德政之文,俱系大计考语,愚民何由而知?此必杨天祐自行买名,定非实事。”所谓大计考语,即朝廷考核官员的评语,老百姓如何看得到呢?朝廷派员查问清楚,那些满大街称颂知府德政的歌谣,确系杨天祐自己张贴的。想那杨知府自己或派心腹夜里偷偷儿跑到街上去贴小抄,真是可叹可笑!
二
官有花样百出扮清廉的,更有明着就是要捞钱的。康熙皇帝曾责备汉官“嘱托公事,肆意妄为,外播威势,挟制多端”,说的是汉官只要手中得了差事,就置国法民生于不顾,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到外头拉虎皮当大旗,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制造矛盾,多生事端。如此乱搞一气,不惟为了逞威风,更是为了捞好处。水弄浑了,才好摸鱼。
地方受灾了,报不报灾,如何报灾,都有文章。如实报了大灾,朝廷便免税赋。地方无税赋可收,官员就没机会捞钱。所以,百姓受灾无收,官员多故意隐瞒不报,不管百姓死活,只为照例征取钱粮,以图火耗之利。康熙年间,山东、陕西灾害频仍,当地官员常在报灾这事上打如意算盘。皇帝早已洞悉情弊,曾于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途中说过:“山东出现大饥馑,只因地方各官匿灾不报。向日陕西饥荒,亦由于地方官匿灾不报闻。朕曾问百姓,地方官为何匿灾不报?据老百姓说,地方一遭灾,朝廷即免税赋。不征税赋,地方官就得不到火耗之利。故地方官隐灾不报也。”当然,这些督抚,有汉官,也有满官。
大灾不报是为了捞钱,小灾大报也是为了捞钱。早在康熙四十二年,也是因山东受灾,朝廷即行赈济,除留漕米五十万石平粜外,又派八旗官员三百人,共携银两三十万前往救助灾民,并派出三路官员巡察救灾情况。康熙皇帝还传旨山东在京官员,说:“你们山东大臣庶僚及有产业的富人要体恤穷人。像这样的荒歉之年,你们虽做不到大为拯济,但若能减轻田租等项,各自赡养你们的佃户,不但对老百姓大有恩惠,你们的田地日后亦不致荒芜。”康熙皇帝这番话极合人情物理,并不唱官员当爱民如子的高调。但事后皇帝却查明,该年山东是小灾大报。原来巡抚王国昌和布政使刘皑素有钱粮亏空,故夸大灾情奏报,意欲巧图完补。为骗取朝廷银钱,王国昌和刘皑买通言官李发甲条奏,编造山东因为灾害而致“盗贼蜂起,人民相食”的虚假民情。用康熙皇帝的话说,王国昌和刘皑的目的是希望朝廷“或开事例,或拨银两,因于其中侵蚀。托言赈济而实欲完补亏空,以施鬼蜮之谋”。所谓开事例,就是以工代赈,朝廷也是拨银两下来,官员就有捞钱机会。
官员领了赈灾的差,便想方设法侵吞赈饥粮及蠲免钱粮。先是,陕西因受大灾,朝廷拨款救济。康熙三十八年,川陕总督吴赫被人控告,侵蚀朝廷借给民间的种子银两四十多万。查了两年多,虽说吴赫并未贪得民间种子钱,其下属同州、知县、同知等却侵吞了十多万两银子。吴赫对属官失察亦是有罪,况且他自己并不干净硬朗,最终因别的案子议罪革职了。老百姓怕天灾,官员却盼天灾,此为当时官场怪事。只要有钱可捞,管它洪水滔滔!
官员手里接了官司,即想着如何从中诈赃取财。有官司就有生意,从堂官、主簿、衙役、典狱到讼棍,都有油水。比如,“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一时间处理逆产成了官员捞取钱财的好机会。广东巡抚金俊便借查处尚之信逆产,使尽种种手段,设下重重圈套,侵吞钱财达九十多万两银子。康熙皇帝派员去查案子,派去的官员马上伙同贪污,如同飞蛾赴火。再派员反复纠查,最终金俊等满汉官员八人处斩监候,另有处绞监候、革职若干人。云贵总督蔡毓荣攻下云南,查处逆产是其职分,但他不但侵吞吴三桂家产,还把本应入官的吴三桂孙女霸占为妾。事隔五年,蔡毓荣的罪行才败露。为着白花花的银子,官员们时常忘记肩膀上的脑袋原是可以掉下来的。
三
仕途门径很多,康熙朝最光鲜的法门是讲道学。道学若能讲到皇帝面前,颇能得国士之名。康熙皇帝八岁登基,亲政时也才十三岁。冲龄践祚的皇帝,学问见识尚在稚浅,必定拜服有学问的大臣。此亦人之常情。当时,大臣们向康熙皇帝进讲道学者很多,熊赐履是最早因讲道学而得宠的汉大臣。康熙六年六月,时任内弘文院侍读的熊赐履上奏说:“如今百姓负担重,原因在于私派倍于官征,杂项浮于正额,朝廷减免的钱粮都被官员侵占而百姓空负其名,赈济钱粮也被官员吞没而百姓贫困加重。所以,要派清廉官员为督抚,贪污不肖者立予罢斥。”
因为有着道学家的名望,熊赐履奏事皇帝更能听得进去。于是,这位侍读官又指出朝廷急需解决四大问题,都是基于弘扬道学的:“政事纷更而法制未定,职业堕废而士气日靡,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侈而礼制日废。又请选耆儒硕德、天下英俊于皇帝左右,讲论道理,以备顾问。”康熙皇帝后来坚持几十年的经筵日讲,同熊赐履此番倡言大有关系。这是后话。此时正是鳌拜专权,他自己对号入座,硬说熊赐履这些话,实是参他这位辅政大臣尸位素餐,请皇帝将熊先生以妄言罪论处,并从此禁止言官上书陈奏。康熙皇帝不许,对鳌拜说:“彼言国家大事,同你何干?”从此,熊赐履更深得皇帝宠信。
熊赐履在皇帝面前偶尔会说几句貌似不恭的直话,很能讨皇帝信任。康熙十一年四月初九日,熊赐履奏曰:“昨年皇上谒陵,大典也。今年同太皇太后幸赤城汤泉,至孝也。但海内未必知之,皆云万乘之尊,不居法宫,常常游幸关外,道路喧传,甚为不便。嗣后请皇上节巡游,慎起居,以塞天下之望。”康熙皇帝听了这番道学之言,似乎有些愧疚,说:“朕知外面定有此议论。”想必皇帝会暗自欣喜,遇上难得的直谏大臣。
说说皇帝听得进的真话,更能博取宠信。康熙十一年十月十六日,帝召熊赐履问道:“近来朝政何如?”但凡官场老手都明白,皇帝这么问话,多是想听好消息。熊赐履却不仰体圣意,奏曰:“盖奢侈僭越至今日极矣!官贪吏酷,财尽民穷,种种弊蠹,皆由于此。”康熙皇帝听了,并不言语,又问道:“如今外面盗贼稍息否?”听皇帝这般口气,明摆着是想听几句好话了。熊赐履颇有些逆龙鳞之意,回奏道:“臣阅报,见盗案颇多,实有其故。朝廷设兵以防盗,而兵即为盗;设官以弭盗,而官即讳盗。官之讳盗,由于处分之太严;兵之为盗,由于月饷之多剋。”熊赐履低头言毕,知道皇帝可能不高兴了,又说:“今日弭盗之法,在足民,亦在足兵;在察吏,亦在察将。少宽缉盗之罚,重悬捕盗之赏。”皇帝明显脸面上有些下不来,但到底体谅熊赐履孤忠可悯,勉强说了两个字:“诚然。”
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康熙皇帝又同熊赐履讨论治国之道,说:“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紊乱旧章,虚耗元气,上下讧嚣,民生日蹙,深为可鉴。”康熙皇帝已经把道理讲得很明白了,熊赐履却还要阐发几句,颇有些指点皇帝的意思:“但欲省事,必先省心;欲省心,必先正心。自强不息,方能无为而成;明作有功,方能垂拱而治。”这一年,康熙皇帝十八岁,熊赐履三十七岁。听了这位比自己大十九岁的道学家大学士的话,康熙皇帝只好说:“居敬行简,方为帝王中正之道。尔言朕知之也。”康熙皇帝倒也从善如流,一副深受教益的样子,换成现代汉语,便是“您讲的道理朕懂了”;或可换作通俗台词:“先生所言极是,朕受教了。”但是,第二年吴三桂就反了,“三藩之乱”骤然爆发。于是,康熙皇帝从十九岁开始,宵衣旰食,朝乾夕惕,备尝艰辛,直到半个世纪后驾崩,哪里是熊赐履说的“无为而成”“垂拱而治”那么轻巧!
皇帝眼里的道学并不是纯粹学问,而是经世治国的道理。康熙皇帝顶礼推崇朱熹,认为只有朱子重释过的儒学,才是道学正宗根柢。康熙皇帝曾提议把朱子入祀孔门十贤之后,大臣们觉得不妥,编了理由说:“相隔千余年,只怕朱子自己会不安的。”大臣如此说,康熙皇帝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偶有不识时务的大臣,奏对时质疑朱子学问,竟被康熙皇帝严责查办。
但康熙皇帝自己赏识的道学家,一旦当差出了毛病,其学问也都不对了。康熙十五年七月,熊赐履票签出了错误,却又诿过于别人,被革职。票签出错本已致罪,诿过于人则是品行有亏。诿过是自古帝王常犯之病,康熙皇帝却最恨诿过于人,曾说:“朕观前史,如汉朝有灾异见,即重处一宰相,此大谬矣。夫宰相者,佐君理事之人,倘有失误,君臣共之,竟诿之宰相,可乎?或有为君者凡事俱托付宰相,此乃其君之过,不得独咎宰相也。康熙十八年地震,魏象枢云有密本,因独留面奏,言:‘此非常之变,惟重处索额图、明珠,可以弭此灾矣。’朕谓此皆朕身之过,与伊等何预?朕断不以己之过移之他人也。魏象枢惶遽不能对。吴三桂叛时,索额图奏云:‘始言迁徙吴三桂之人,可斩也。’朕谓欲迁徙者,朕之意也,与他人何涉?索额图悚惧不能对。朕之一生岂有一事推诿臣下者乎?”由是观之,熊赐履被革职,深层原因可能是他诿过于人,此行为同道学家相悖。康熙皇帝多年后旧事重提,说:“熊赐履著《道统》一书,过当之处甚多。”
君王好谀,自古而然。康熙皇帝却是个例外,不太听得进拍马屁的话,曾说过:“人间誉言,如服补药,无益身心。”
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朝廷要祭告天地、社稷、祖宗,并诏告天下。汉大臣们起草文告,说平乱摧枯拉朽,全赖皇帝一人之功德。康熙皇帝看了,立马指出:此非朕一人能成之功德,亦非容易成功之事,文告重新起草!
同年,因“三藩之乱”平定,大臣请康熙皇帝上尊号,不许。康熙二十六年一月,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察罕、车臣汗纳尔布等会盟成功,奏请上皇帝尊号不许,谕曰:“自兹以后,无相侵扰,亲睦雍和,永享安乐,更甚于上朕尊号也。”康熙四十一年十二月,诸大臣及监生百姓以明年为皇帝五十诞辰,请上尊号,再三奏请终不许。皇帝说:“朕以实心为民,天视天听,视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若夸耀功德,取一时之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数陈。”康熙五十年,诸大臣又以皇帝在位五十周年,又逢皇帝寿辰,请上尊号。皇帝又不许,说:“请上尊号,特虚文耳,于朕躬毫无裨益。”皇帝上尊号乃古制,亦是巩固皇权的必要手段,但康熙皇帝先后八次拒上尊号,故一生无尊号。乾隆皇帝功德远不及其圣祖,却上了长长的尊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康熙皇帝经筵日讲几十年不辍,不但虚心听经筵讲官进讲,有时自己还亲自讲授。康熙皇帝既穷通国学,又好习西洋之学,甚至选育出良种水稻。有一次,康熙皇帝向大臣们讲论天文、地理、算法、声律之学,诸臣赞颂:“皇上天授,非人力可及。”康熙皇帝说:“如此称誉,掩却朕之虚心勤学矣!朕之学业,皆从敬慎中得来,何得谓天授、非人力也!”
康熙朝治理黄河颇有成效,河工是康熙皇帝最关心的事。皇帝六次南巡,往还多为河工。沿黄河紧要工程,康熙皇帝必亲授治河方略,亦曾夜晚冒雨巡视河堤。康熙四十年三月,河道总督张鹏翮请将皇帝有关治河谕示及事宜,由史馆编纂成书。康熙皇帝觉得不妥,说:“大约泛论则易而实行则难,河性无定,岂可执一法以治之。惟委任得人,相其机宜而变通行之,方有益耳。今不计所言所行后果有效与否,即编辑成书,欲令后人遵守,不但后人难以效行,揆之己心亦难自信。今河工尚未告竣,遽纂成书可乎?”
康熙皇帝此类不邀功、不喜谀的事,可见于史料者极多。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皇帝为教育太子之事,晓谕大学士们:“朕观古昔贤君,训储不得其道,以致颠覆,往往有之,能保其身者少。”“尔等宜体朕意,但毋使皇太子为不孝之子,朕为不慈之父,即朕之大幸矣!”
汤斌也是道学家,时任工部尚书,又在詹事府当差。他听了皇上谕示,立马奏对:“皇上豫教元良,旷古所无,即尧舜莫之及。”詹事府,即培养皇储的机构;元良,指的是皇太子。
康熙皇帝听了汤斌这话,很是生气,斥责道:“大凡奏对贵乎诚实,尔此言皆谗谄面谀之语。今实非尧舜之世,朕亦非尧舜之君,尔遂云远过尧舜,其果中心之诚然耶?”又说:“大凡人之言行,务期表里合一,若内外不符,实非人类。”
康熙皇帝并不认为自己治理出了尧舜盛世。且说一件后来发生的事情。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皇帝为着修明史的事作文晓谕诸臣,说道:“朕四十余年,孜孜求治,凡一事不妥,即归罪于朕,未曾一时不自责也。清夜自问,移风易俗,未能也;躬行实践,未能也;知人安民,未能也;家给人足,未能也;柔远能迩,未能也;治臻上理,未能也;言行相顾,未能也。”但凭公论之,康熙皇帝治国是很有成就的,惟其虔敬谦恭而已。往日的少年天子,此时亲理朝政已整整四十年,期间平定“三藩之乱”花了八年,收复台湾花了两年,征剿噶尔丹花了九年,而四十年间都在治理黄河。正是这一年,河工告竣,黄患暂息,黎民称颂。
康熙朝,当面谀今,会被治罪。汤斌面谀皇帝没多久,詹事尹泰入奏:“汤斌学问平常,年又衰迈,恐不堪此任。”皇帝说:“俟再过数日裁之。”没多久,康熙皇帝就把汤斌打发回老家了。事隔多年,康熙皇帝说起汤斌,颇为讥诮:“昔江苏巡抚汤斌,好辑书刊刻,其书朕俱见之。当其任巡抚时,未尝能行一事,止奏毁五圣祠,乃彼风采耳。此外,竟不能践其书中之言也。”
历史真相是唯一的,但历史演绎则是万花筒。时人眼里,汤斌颇多堂皇之言,俨然狷介之士;又经后人重重描画,汤斌雍正朝入贤良祠,道光朝从祀孔子庙。到了近代,刘师培说汤斌“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邹容则责其为“驯静奴隶”。
四
中国自古讲究乡绅治理,致仕归田的官宦多为掌地方教化的乡绅领袖。但到康熙朝,闾阎风气大坏,很多乡绅已不是往日乡贤。康熙皇帝看出来了,说:“朕观各大臣居乡,守分宁静者甚少,非强占民间地亩,即霸据贸易要津,似此扰害地方,敛怨人民之事,朕已洞悉。”康熙皇帝经常谕示地方官,对致仕居乡大臣要不时存问。所谓“存问”,明里是皇恩,暗里是监视。康熙四十八年三月,江宁织造曹寅遵旨密奏致仕大臣熊赐履在江宁居家情形:“熊赐履在家,不曾远出,其同城各官有司往拜者,并不接见。近日与一二秀才陈武循、张纯及鸡鸣寺僧看花作诗,有小桃园杂咏二十四首,此其刊刻流布在外者,谨呈御览。因其不与交游,不能知其底蕴。”康熙皇帝对熊赐履应该很放心,朱批:“知道了,并诗稿发回。”不过熊赐履故世以后,康熙皇帝倒也念及当年的熊老师。大臣李光地在其《榕村语录》中记载:“上时屡云,熊某之德何可忘?我至今晓得些文字,知些道理,不亏他,如何有此?”人君重情如康熙皇帝,倒是极少见的。
熊赐履算是安分居家大臣,但更多官员还乡却是不甘寂寞的,弄不好就闹出事来。高士奇和徐乾学是我在《大清相国》里着墨颇多的人物,面目不怎么像样子。高士奇深得康熙皇帝宠信,也因他是当时有名的读书人。但据大量杂史记载,高士奇是个既贪又佞的弄臣。有次康熙皇帝巡幸镇江,当地官员奏请皇帝题词。皇帝一时无从下笔,高士奇就在手心写了四个小字,假装凑到皇帝面前去磨墨,手掌无意间摊开。皇帝瞟了一眼,大笔一挥——“江天一览”。
康熙皇帝有次行围,御马前蹄老是打跪,龙颜很是不悦。高士奇见了,立马假装倒地,滚了一身泥跑到皇帝身边去。
皇帝问道:“士奇怎么这般模样啊?”
高士奇说:“启奏皇上,臣刚才从马上摔下来。”
康熙皇帝见高士奇这般狼狈,心上就高兴了,说:“你们南方人体格懦弱,不善鞍马。朕这匹马前蹄老是打跪,朕都没有摔下来嘛。”
康熙皇帝是认高士奇作师傅的,故对其隆恩有加,曾对大臣们说:“自从有了士奇,朕始知学问门径。起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看即知其时代,朕心里颇觉得奇怪。后来,朕也能做到了。士奇虽无战功,却得朕厚待,就因他对朕学问启迪太大了。”
高士奇却仗着皇帝信任,专干交结疆臣、里外呼应、招摇纳贿的勾当。我在《大清相国》里写他勾结钱塘老乡俞子易做生意侵吞民财,故事虽有虚构,却并非无凭无据。史载,当时受他恩惠的官员必以重金相赠,未受他恩惠的官员也得送“平安钱”。但凡须送“平安钱”供着防着的人,绝非君子。我把高士奇家宅子起名“平安第”,源即于此。高士奇在朝廷毕竟根基不深,常常有人告御状。康熙皇帝却顾念师生缘分,每每包庇袒护。《清史稿》评论高士奇的原话是:“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正因康熙皇帝“曲予保全”,才让高士奇得势多年。康熙二十八年九月,左都御史郭琇疏参高士奇:“日思结纳谄附大臣,揽事招摇,以图分肥。凡内外大小臣工,无不知有高士奇之名。高士奇本为觅馆糊口之穷儒,而今开缎铺,置田产,大兴土木,修整花园,已成资财数百万之富翁。试问金从何来?无非取之于各官;然官从何来?非侵国帑,即剥民膏。”终于,因告发高士奇的人实在太多了,康熙皇帝只得打发他“原品休致”回家养老了。
投靠是背叛的开始。今日为着利益投靠,明天必定为着利益背叛。徐乾学便是个不断投靠的人,亦是个不断背叛的人。先是,明珠与索额图各结党羽,徐乾学投在明珠门下。明珠公子纳兰性德的词世所公认,王国维评价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但纳兰性德二十岁那年,就编纂刊刻了皇皇巨著《通志堂经解》,收录自先秦到唐、宋、元、明历代经解共138种,总计1800卷。此非天才不能为也!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说出了真相:“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广搜博采,集经学之大成,有是理乎?更可证为徐乾学所裒辑,令成德出名刊刻,藉此市名邀誉,为逢迎权要之具也。”成德即是性德。纳兰性德需要装点学问门面,未必没有深层政治原因。原来,康熙十六年十月,皇帝对大学士们说:“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仕左右,讲究文义。”是为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的来历。纳兰性德想做个博学善书的侍卫,也许是他自己的想法,也许是乃父的想法。徐乾学既然在明珠门下行走,自然要送上大礼。用现在的话说,代人刻书就是学术做假。徐乾学的学术品格,从来就被人诟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徐乾学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学界恶风”。但是,到了康熙二十七年,皇帝洞悉明珠卖尽了朝廷的官帽子,想对明珠动手了,徐乾学马上投入打击明珠的阵营里去了。
徐乾学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外官多想与之交结;但在禁宫做官毕竟清寒,徐乾学便广结内外大臣,干些污浊事以渔利。徐乾学同高士奇朋比为奸,时有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万国金珠献澹人。”东海是徐乾学的号,澹人是高士奇的字。
徐乾学既得皇帝宠信,又有权臣奥援,根基极是稳固。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巡抚张汧因贪污被查,供出自己曾向徐乾学行贿请为打点疏通。康熙三十年,徐乾学被查出写信给山东巡抚钱钰,请为贪赃潍县知县朱敦厚销案。同年,江南江西总督傅腊塔疏参徐乾学纵其子侄家人作恶,列举招摇纳贿、与民争利等劣迹共十五款。
徐乾学多年间屡被参劾,康熙皇帝均“留中不发”,只因爱惜文才,特为庇护。康熙皇帝曾专门嘱咐吏部,倘若巡抚出缺选人,不可放徐乾学外任,要把他留在身边侍从。终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许三礼参徐乾学:“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康熙皇帝听了这话,只好打发徐乾学回家修书。回到闾阎间,徐乾学便是皇帝说的那类不“守分宁静”的居乡大臣。
作者简介
王跃文,湖南省溆浦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湖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朝夕之间》《大清相国》《苍黄》《爱历元年》,中短篇小说集《漫水》《无雪之冬》,杂文随笔集《幽默的代价》,访谈录《无违》《王跃文文学回忆录》等。曾获鲁迅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