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故土情

2023-03-17抒情散文廖华歌


我在厚厚的时光中穿越和寻找,记不清是第几次到这儿来了。鱼关村移民纪念亭、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这是我几年来在全国“两会”上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我最为感动……

我在厚厚的时光中穿越和寻找,记不清是第几次到这儿来了。鱼关村移民纪念亭、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这是我几年来在全国“两会”上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我最为感动、离我心灵最近的地方。空了的山村,承载着一村人往日生活的故土,我和他们,和这儿的记忆,互为亲人……

我去过不少地方,也走过很多村庄,但在我的经历中,为凡人立碑还是第一次听说并实地见证。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的村人,为了国家,别离故土,迁往异乡。但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祖宗先人、他们的根,却永远只能属于这儿。

为了能让移民们心有所寄,回来时能够有一个缅怀亲人的地方,找到旧日家的感觉,移民后代周成保和几位有识之士,商量决定为这些移民建造丰碑,把他们的名字全都刻在碑上,像山西洪桐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那样,让子孙后代回来后仍能寻到根脉,让世纪之举的移民精神千秋万年代代传承。

2014年10月3日,央视《焦点访谈》曾以“凡人丰碑”为题,深度报道“不能忘却的纪念”。人们用注目礼,用生命,与这一座座丰碑在时光中呼应。

逢年过节,移民们都要回老家来走一走、看一看,特别是每年的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他们是必定要回来祭祖的。常常,望着浩瀚无边的江水,他们再也找不回昔日自己的农家小院、果树良田、耕牛庄稼……他们是那样茫然,那样无所归依。

自从立起移民丰碑,移民们再回来便有了去处,有了家的感觉。多少次,他们那沾满泪水的脸紧贴在碑上,粗糙颤抖的手轻轻摩挲着石碑上自己的名字,彼此惊喜相告:“老哥,快看!我在这儿,咱两家紧挨着,还像先前那样,是隔墙邻居呢!”“好着哩,咱们鱼关村的人,全都在这亭子里的碑上团聚着,谁也不孤单,端上饭碗还能到各家串门儿,不论哪家人回到这儿,看的可都是全村人,祭奠的也都是全村的祖先啊”……哪家有了婚丧嫁娶,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哪家被评为五好家庭,哪家的粮果大丰收,他们都要回来到碑前说道说道。在这里,名字已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实实在在具体的村人,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永远与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血脉相连。

相较于文字,实物更具有力量。

与移民广场、移民丰碑和移民纪念亭相邻的移民民俗博物馆,是移民们永远的思念和牵挂。只要回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进去看看,亲眼看看,心里才踏实、安稳、舒展。

淅川籍资深媒体人曹国宏等,经过9年严冬酷暑走村串户,费尽心力将移民们生活中用过的石磨、石碾、石桌、斗升、油灯、契约、农具、乐器、木雕、渔叉、木床、竹屏、纺车、织布机、老城墙砖、老电话机、老电影放映机,以及锅碗瓢勺水缸等都搜集起来,又花了4年时间建成博物馆。一馆的村史和人生,一馆的丹江沿岸农耕文化和历史,一馆的家园见证!每一样实物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古老的时间,是这家人生活道路、命运遭际、苦乐兴衰的披阅和实证。每一样物什上,都带着生命特有的气息和印痕,都散发着热量和光芒,它们是移民们看得见摸得着、上面叠印着他们无数指纹的具体的故土情怀。移民们不仅能一眼认出自家的那些物件,这些物件们也能一下子就认出自己的主人,一颗颗别离伤痛相思相恋的心,就这样被深深打动着、暖着、照着、亮堂着……

在移民民俗博物馆不远处靠近坝边,新住着一户人家,准确说是住着一位退休的外地人。几年前,在某油田开车的他,退休后病得厉害,每顿要吃一大把药片,到处看医生却总也治不好病。后来有位老中医建议他回归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养肺养神养心。他找了好几个地方都不满意,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了这里,几个月过去,他像是换了一个人,那把他折磨得半死不活的病,竟集体败退而逃!身心快乐的他,让孩子们在这儿给他盖了一处房子,他便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花,养狗养鸡,心无挂碍,陶然自得……他先前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熟人、亲朋好友,双休日、节假日经常相约到这里来,吃他自己种的菜,喝他自己酿的酒,有时一住就是几天,他带他们一回回来移民民俗博物馆看实物、听讲解,给他们讲他知道的村子里的故事,他们用手机拍下这儿的山水花木,拍下一座座移民丰碑,拍下移民民俗博物馆的物件,发到朋友圈,朋友们又不断转发,引得更多的人到这儿来参观学习,仿佛光阴也从千里外赶回……那天,我们特意到他的小院探访,在他门前房后的草丛中、树叶上、竹林里拣拾了几十个鸡蛋、鹅蛋。他笑言:这个多呀,谁拣谁要,我可吃不了那么多。稍顿又有些抱歉地说:你们来晚了一步,上午油田的几个伙计刚拣走两大筐子哩!要不,再在这儿等两天?

笑声在山野里荡漾……我特意与穿着一身红运动服的他合影。他说这地方曾经养育了一村子人,现在养他还不是绰绰有余?

如今,这儿已被河南省文物局批准设立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博物馆。在这儿,有什么能比留住移民精神,留住移民乡愁根脉,为移民守住一方心灵家园更好的呢?可以不知身在何处,可以不知所为何事,甚至可以不知生死,但故乡是我们惟一能带在身上的行李,而故土是哪怕地老天荒,也永不移位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胎记。

淡淡的炊烟徐徐升起,我闭目坐在鱼关村移民纪念亭前。恍惚中,我和一村子的男女老少相聚在一起,听他们说笑吵闹,听他们对日子的设计和打算,听他们诉说离别之苦和回到家乡来的欢欣,以及搬迁之后开始的新生活。

我听见自己的心在说,请记住,这棵新栽下的香樟树,这片新成长起来的柳林,这一批批不断走进来又走出去的学员……所有这些,全都与鱼关村,与每一位移民和静水流深的丹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鱼关村移民纪念亭,贮立着56块石碑,上面镌刻着16.5万淅川移民的姓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