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在我心中
我曾在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上海和我相伴了七十年。在那本书中,我把心目中的上海,方方面面都写到了。唯独写得少一些的,是浦东。一来因为零零星星应报刊之约,已写过一些和浦东有关的文字了;二来也因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浦东,对浦东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浦东新区的三十六个街镇,可以说我都走遍了。所谓熟视无睹,天天接触到的人和事,感受到的变化,反而显得平常了,没想到去书写。
但也正因如此,浦东始终在我心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浦东大地上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记得半个多世纪前,作为生活在浦西弄堂里的孩子,我们是把“到浦东去”视作一次小小的、饶有趣味的踏青和游玩的。坐着电车、公交车到了外滩,只要坐摆渡船,就能到浦东去。来回的摆渡费,一共才六分钱,就能坐上轮船,在船上看黄浦江景,还能感受江风拂面时那种清爽的滋味。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代人少年时的乐事。回头想想,这可能是花费最便宜的“旅游”了。
不过到了浦东,除了岸边有一些造船厂、钢铁厂,只要坐公交车走出两三站路,眼睛里看到的就全是稻田、蔬菜地、棉花田了,当然还有一个一个绿树掩映下的村庄。
三十年前,我从贵州调回上海作协工作,就居住在浦东的潍坊新村。记得那时候带孩子走出新村散步,走不多远就能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我们还走进农家小院,细看院子中清澈的水井。
今天呢,大概就是在农家小院的这个位置,耸立起了举世瞩目的高楼,浦东人引以为豪的金茂大厦、环球中心、上海中心,一座比一座高大,一座比一座壮观。最高的上海中心,超过了一百一十层,其中第五十二层开办了全国有名的“高楼”书店:朵云书院。我常常走进去参观,哈!书店里总是生意红火,很多读者在那里看书、选书。附近的建筑更是鳞次栉比,街道之上车水马龙。如果没有导航,连我这个老住户来到这里,都会迷路呢。
中学生时代,我和几位同学曾骑上自行车,一次一次去往浦东的高桥海滨游览,既饱览大海的景色,又逛了江南风情浓郁的高桥古镇,有时还能在古色古香的老街上吃一顿农味十足的年饭。那些年所见这里的人们,不是在大田里摘棉花,采乳黄瓜,就是在古镇的老街上吆喝叫卖蔬菜瓜果和鱼虾。
而今天的新浦东人,很多在陆家嘴、张江、外高桥、临港新城的公司里上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当代传奇。双休日的闲暇时光里,偌大的世纪公园、陆家嘴的融书房、滴水湖畔的书屋,则成了他们时常光顾的场所。
就拿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里的融书房来说吧,它的位置就在著名的金茂大厦周边的马路上,又在浦东老百姓聚居的社区里。“融”书房,是融进居民们中间,融进普通读者中间,融进开发区的现代时尚和文化氛围中间。其实这融书房原本是一幢老式三层楼石库门房子,在听取了附近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的意见之后,它的外墙全部被刷成了白色;而小楼里面呢,在不破坏主体结构的前提之下,全部改成了大大小小、风格不一、颇为优雅别致的阅读空间。如此一来,每个读者走进来,都能感受到书香的氛围,既舒适又惬意。在融书房里,目力所及之处,看到的全是书。不仅在书架上,在楼梯两旁,也满满地堆着书。如果其中有一本正好吸引了你,你想翻一翻,看一看,只要就地在楼梯旁边坐下,就可以阅读了。
不要以为融书房的功能仅仅只是读书。书房的角落里、靠墙处,都安装着电脑,方便读者随时查阅档案与资料。三楼还有一个专供小型会议与研讨使用的会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会场里的设备与上海、浦东新区的媒体及互联网连接相通,只要与会者同意,研讨的话题,会议的内容,可以同时让所有感兴趣的朋友听到、看到。我在这里参加过几次和读书、写作有关的活动,活动现场不过二三十人,但网络上的点击率少则二三十万,多则六七十万。
来到浦东的每一个人,浦东人和浦西人,上海人和外地人,中国人和外国人,几乎都会萌生登上金茂大厦、环球中心、上海中心顶层的想法,或是登上东方明珠,放眼眺望一下今日浦东的壮美景观,那种感觉,该是何其畅快啊。
我陪外地朋友和外国作家,无数次地在那上面俯瞰过今天的浦东大地。不止一位客人对我说:“太壮观了!简直是楼房的森林啊!”无数高楼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而我小时候熟悉的水稻田、乳黄瓜地、棉田已经看不见了。
每次我都会提醒客人,别只顾看楼房的森林,还得转过身来,看一看浦东两岸尽朝晖的美景。瞧,黄浦江流到人们所熟知的外滩这边,在凸出去的陆家嘴优雅地拐了一个弯。浦西那边,是上海人的大客厅——外滩;而浦东这边,就是开发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陆家嘴。仔细观察,会发现黄浦江两岸的沿江步道已经贯通了,这可是上海近年来的一个大手笔。这得搬迁多少江岸两边的工厂与楼房啊!但是上海人做到了,浦东人做到了。沿江步道不但有人行道、车行道、绿地、小花园,还有特别的东西——
在庆贺沿江步道贯通的欢呼声中,有人提出问题了:什么人会沿着这么长的步道走个遍呢?这意见提得有点尖锐,但也有几分道理。于是乎,望江驿诞生了。每隔几公里,在步道旁,建一座望得见黄浦江景的玻璃房,玻璃房内有电视可供观看,有电脑可供上网,有便宜的茶水,还有咖啡和一些小点心。当然,更多的还是书与杂志。走累了的行人走进来,可以坐下歇息,也可以阅读。
绕来绕去,我又讲到读书上来了。一点没错,在浦东大地上创造出惊人业绩的当代浦东人,始终把学习和“充电”当作生活的必需。城区里的创业者们自觉地“充电”,乡村里也不例外。即便在相对偏僻的海滨地方,也有一个小小的书院镇。当地人家如今过上了富足安闲的日子,他们想要建美丽庭院,想要把农家乐文化办出书院特色来,于是举办了几次提升农家乐文化品位的研讨会,并且建起了书画展览馆以及文学馆。因为这浓郁的文化特色,我往书院镇跑得也更勤了。
这些年来,我一次又一次走进浦东的开发区,走进高科技园区,走进当代浦东人日日夜夜生活和工作着的街道和乡村,感受着他们的风姿、风采和风貌,触摸他们追随着时代不断拼搏的脉搏。就在我书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条既贯通高桥、又经过书院,并且连接上海中心城区的快捷大道,正在紧锣密鼓地拓宽和修建中,那是临港新片区的大手笔。我们很快又将迎来浦东大地的新风景。到那时,人们又会在诗意和春风中驰骋在浦东,感受浦东大地新的建设成果,寻找浦东大地更多的诗意。
哦,浦东在我心中,也在所有上海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