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的夜晚
2020-09-24抒情散文张乃光
晚饭一过,来到河边时,一簇一簇的火光,在河堤上闪亮。一张张、一沓沓钱纸,在火中幻化为成千上万的蝴蝶。这是本地人依习俗在烧包。所谓“烧包”,就是给逝去的先人们送上后辈的一份孝心,包里有纸衣、纸裤、纸鞋,自然少不了成沓的“冥币”。我和泉解开两个
晚饭一过,来到河边时,一簇一簇的火光,在河堤上闪亮。
一张张、一沓沓钱纸,在火中幻化为成千上万的蝴蝶。这是本地人依习俗在烧包。所谓“烧包”,就是给逝去的先人们送上后辈的一份孝心,包里有纸衣、纸裤、纸鞋,自然少不了成沓的“冥币”。
我和泉解开两个塑料兜,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衣、纸裤、纸鞋、纸币。泉点燃火。
夜色中突然有娇小的声音:“妈妈,这钱为什么要烧掉?”
旁边不远处,一个身姿窈窕的女人,弯着腰,把纸钱一张一张丢进火里。晚风吹动她的长裙,露出两只白而修长的腿。问她话的是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模样。男孩的旁边,站着身材魁梧的男子。一只手拉着孩子,一只手用树枝拨弄着火里的纸钱。
我瞟了一眼。他们的纸钱,与我用土纸做的不一样,是印刷精美的仿真钱币,这样的纸币,还印着五十元、一百元、一千元、一万元等面值。
夜色中传来男人的声音:“阳间的纸币阴间不能用,烧成灰,变成‘阴币’,阿爷、阿奶才能用。就像去年领你到国外旅游,要把人民币兑换成泰币一样!”
我微笑,为这别出心裁的比喻。同时在恍惚间,便也便感到这河堤一线,就是阳界与阴界的分界。我的先人,还有诸多的逝者,就在河的那边。夜的深处,便多了许多憧憧的影子,在缤纷的纸钱间往来。
生与死,不过是一河之隔。河这边的人,是很容易走到河的那边去的。不久前,我的二姐,就病逝于昆明。心情顿时黯淡下来,看着在夜色中闪动的火光发呆……
往年,我和妻烧包,都在楼下的庭院内烧。烧成灰后,要用扫把把灰扫起,包好,第二天一早把纸灰倒到河里去。河面便飘浮着大大小小的纸包或塑料袋。当地人都这样做——这风俗不知传袭了多少代人。
今晚改到河边来烧包,是昨天傍晚到河边散步所受的启发。晚饭过后,河边桥上,闪起了点点的团团火光。当地风俗,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烧包要在七月十四,俗谓烧“新包”。看到河边三三两人两人烧包的人家,泉说,明晚我们也来这里烧。
我的父母和岳母,已经去世多年,属于老亡人,自然要晚一天烧包的。
“爸爸,把纸钱烧了。爷爷、奶奶咋收到?”夜风中又传小男孩的声音。
“纸封上写着爷爷、奶奶的姓名嘛。”父亲笑着对孩子说。
我的心一沉。突然想起我忘记在纸袋上写上父母和岳母的名字了。
这恐怕是由于今晚改变烧包地点的关系。往年在家里楼下的空地烧包,我总会在桌子上铺开纸封,拿出笔和砚,在纸袋上慢条斯理写上“故显考□□□老大人”、“故显妣□□□老孺人”的名字,并在纸封后署上孝男、孝媳、孝女、孝婿、孝孙一串名字的。
而今晚因为改换了烧包地点,竟忘了这一每年必做的功课了!
那我烧的钱纸,先人们是否能收到?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的两边,也有人蹲在行道树下“烧包”。停下脚来看,包上也没写什么故人的姓和名的。看来认真的人不多。心下便坦然:大家都这样的话,烧掉的纸钱随风四散,亡人们总能分得到一点的吧?
突然便想起与七月半有关的传说了。过去虽然知道在七月半这天要烧包祭祖。但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我的大姐告诉我,按老辈的说法,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可以回家与子孙团聚。所以七月初一必须接祖;到了七月十五,才要烧包送祖。纸钱冥财是烧给祖先“享用”的。
再向更年长的乡人求教,才知道烧包也有讲究。烧纸钱的时间需选择夜深人静之时,用石灰在院子里先洒几个圈,据说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包,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向□□□老大人奉上冥钱。”“向□□□老孺人奉上冥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给孤魂野鬼的,以免野鬼来抢钱。
如此说来,我们做的其实是很不到位的。自我很小的时候起,就从没在院内用石灰画过圈,从没在圈内烧过包。包上虽然有逝者姓名,自然也会被孤魂野鬼抢去。
心底的不安瞬间消逝。今晚纵有疏忽,但更大的疏忽已然在先。更何况整座城市,洒石灰圈在圈内烧包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见过。
约定俗成,有时隐藏着最大的疏忽!而这种最大的疏忽,使所有个人的疏忽变得无足轻重。
夜已深,鬼魂们应该已经回到了阴间。窗外难得的寂静。
烧包其实是一种寄托。烧包的初衷,自然希望所烧之“包”能被已故亲人收到。退而求其次,在家家户户都来烧包而又不太遵守旧制的当下,阴间的亡人若能捡到数量相对平等的纸钱也算不错(体现平均主义原则)。
最恐怖的,还是几个面目狰狞的孤魂野鬼,恃强凌弱,把所烧之“包”尽数掳去。
夜很静。想到人间乱象,心头不再宁静。鬼是人变的,人间恶人尚猖狂,冥府何能无鬼患?人间有巧取豪夺恶行的强人,死后必定变成厉鬼。对阴间世界的担心,其实是阳间世界的投影。
窗外鬼影憧憧,我心复生悲凉,一年一度七月半,逝者已矣,伏惟尚飨!
一张张、一沓沓钱纸,在火中幻化为成千上万的蝴蝶。这是本地人依习俗在烧包。所谓“烧包”,就是给逝去的先人们送上后辈的一份孝心,包里有纸衣、纸裤、纸鞋,自然少不了成沓的“冥币”。
我和泉解开两个塑料兜,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衣、纸裤、纸鞋、纸币。泉点燃火。
夜色中突然有娇小的声音:“妈妈,这钱为什么要烧掉?”
旁边不远处,一个身姿窈窕的女人,弯着腰,把纸钱一张一张丢进火里。晚风吹动她的长裙,露出两只白而修长的腿。问她话的是一个小男孩,五六岁模样。男孩的旁边,站着身材魁梧的男子。一只手拉着孩子,一只手用树枝拨弄着火里的纸钱。
我瞟了一眼。他们的纸钱,与我用土纸做的不一样,是印刷精美的仿真钱币,这样的纸币,还印着五十元、一百元、一千元、一万元等面值。
夜色中传来男人的声音:“阳间的纸币阴间不能用,烧成灰,变成‘阴币’,阿爷、阿奶才能用。就像去年领你到国外旅游,要把人民币兑换成泰币一样!”
我微笑,为这别出心裁的比喻。同时在恍惚间,便也便感到这河堤一线,就是阳界与阴界的分界。我的先人,还有诸多的逝者,就在河的那边。夜的深处,便多了许多憧憧的影子,在缤纷的纸钱间往来。
生与死,不过是一河之隔。河这边的人,是很容易走到河的那边去的。不久前,我的二姐,就病逝于昆明。心情顿时黯淡下来,看着在夜色中闪动的火光发呆……
往年,我和妻烧包,都在楼下的庭院内烧。烧成灰后,要用扫把把灰扫起,包好,第二天一早把纸灰倒到河里去。河面便飘浮着大大小小的纸包或塑料袋。当地人都这样做——这风俗不知传袭了多少代人。
今晚改到河边来烧包,是昨天傍晚到河边散步所受的启发。晚饭过后,河边桥上,闪起了点点的团团火光。当地风俗,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烧包要在七月十四,俗谓烧“新包”。看到河边三三两人两人烧包的人家,泉说,明晚我们也来这里烧。
我的父母和岳母,已经去世多年,属于老亡人,自然要晚一天烧包的。
“爸爸,把纸钱烧了。爷爷、奶奶咋收到?”夜风中又传小男孩的声音。
“纸封上写着爷爷、奶奶的姓名嘛。”父亲笑着对孩子说。
我的心一沉。突然想起我忘记在纸袋上写上父母和岳母的名字了。
这恐怕是由于今晚改变烧包地点的关系。往年在家里楼下的空地烧包,我总会在桌子上铺开纸封,拿出笔和砚,在纸袋上慢条斯理写上“故显考□□□老大人”、“故显妣□□□老孺人”的名字,并在纸封后署上孝男、孝媳、孝女、孝婿、孝孙一串名字的。
而今晚因为改换了烧包地点,竟忘了这一每年必做的功课了!
那我烧的钱纸,先人们是否能收到?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的两边,也有人蹲在行道树下“烧包”。停下脚来看,包上也没写什么故人的姓和名的。看来认真的人不多。心下便坦然:大家都这样的话,烧掉的纸钱随风四散,亡人们总能分得到一点的吧?
突然便想起与七月半有关的传说了。过去虽然知道在七月半这天要烧包祭祖。但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我的大姐告诉我,按老辈的说法,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可以回家与子孙团聚。所以七月初一必须接祖;到了七月十五,才要烧包送祖。纸钱冥财是烧给祖先“享用”的。
再向更年长的乡人求教,才知道烧包也有讲究。烧纸钱的时间需选择夜深人静之时,用石灰在院子里先洒几个圈,据说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包,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向□□□老大人奉上冥钱。”“向□□□老孺人奉上冥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给孤魂野鬼的,以免野鬼来抢钱。
如此说来,我们做的其实是很不到位的。自我很小的时候起,就从没在院内用石灰画过圈,从没在圈内烧过包。包上虽然有逝者姓名,自然也会被孤魂野鬼抢去。
心底的不安瞬间消逝。今晚纵有疏忽,但更大的疏忽已然在先。更何况整座城市,洒石灰圈在圈内烧包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见过。
约定俗成,有时隐藏着最大的疏忽!而这种最大的疏忽,使所有个人的疏忽变得无足轻重。
夜已深,鬼魂们应该已经回到了阴间。窗外难得的寂静。
烧包其实是一种寄托。烧包的初衷,自然希望所烧之“包”能被已故亲人收到。退而求其次,在家家户户都来烧包而又不太遵守旧制的当下,阴间的亡人若能捡到数量相对平等的纸钱也算不错(体现平均主义原则)。
最恐怖的,还是几个面目狰狞的孤魂野鬼,恃强凌弱,把所烧之“包”尽数掳去。
夜很静。想到人间乱象,心头不再宁静。鬼是人变的,人间恶人尚猖狂,冥府何能无鬼患?人间有巧取豪夺恶行的强人,死后必定变成厉鬼。对阴间世界的担心,其实是阳间世界的投影。
窗外鬼影憧憧,我心复生悲凉,一年一度七月半,逝者已矣,伏惟尚飨!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