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他心中的永恒
风并不大,天空布满乌云,窗外那墨绿的白兰花叶子颤抖不止,天气预报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可能会正面袭击温州。我正在关注“尼伯特”的走向……
风并不大,天空布满乌云,窗外那墨绿的白兰花叶子颤抖不止,天气预报说,第一号台风“尼伯特”可能会正面袭击温州。我正在关注“尼伯特”的走向,决定是否前往小门岛继续我的“走读海岛”时,收到了同事芳芳的微信:何琼玮老师今天中午去世了。
我清晰地记得,那是2016年夏天。
剧作家、瓯剧《高机与吴三春》的作者何琼玮先生享年89岁。我想,他一定是走得平静的。在他去世前一个月,我与同事去温二医看望他,他躺在病床上微笑看着我们,轻轻地与我们说话。他的女儿告诉我们:“父亲前几天昏迷不醒,今天清醒了。”我为何先生的病情好转高兴,但又担心这是离别的预兆。与他道别时,我握着他的手说:“何老师您安心养病。”他说:“我一直在看你的文章。”想不到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后的一次对话。
作为何先生的晚辈,我与他常有接触,有事没事地碰在一起,总要聊一些话题。他住在市区旺增桥一间独门独院的寓所,庭院里有两棵白玉兰花,常常开满淡雅而俏丽的花朵。到他家里,我们站在树下赞叹玉兰甜润的花香,何先生说:可惜我接到通知,这两间房子就要拆除了。房子建于1982年,何先生买过来是在1990年,院子里还栽种着桂花、梅花、桃花、石榴、樱桃,四季鲜花不断。他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过安逸的生活,但城市的统一改造是挡不住的浪潮,就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吧,何先生是一个乐观又豁达的老人。
何先生80多岁了还在创作。他有一次跟我说,他在写一些回忆性的小文章,刚刚完成一篇《真假刘知侠》,讲的是1956年小说《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来温州的故事。还有一次他说起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在温州的故事,也是极其珍贵的记忆。
我们的话题少不了给他带来荣耀也带来麻烦的成名作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何先生说:“在创作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之前,已经为这个创作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小时候就喜欢跟母亲一起看社戏,母亲不许我学戏,我就跟母亲说那我写脚本让他们唱。”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年少的何琼玮拼命读书,《三国演义》《古文观止》《石头记》里的许多篇章诗作他都能背诵。1944年,在日寇的铁蹄下,国难当头,16岁的热血青年何琼玮参加了中共乐清县委组建的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这期间,他经常到农村看温州乱弹、越剧等古装戏。1951年,他参加青田土改剿匪,写了戏文《幸福是靠斗争换来的》,后来到浙南日报工作时,就开始关注各个民间版本的《高机与吴三春》。据他统计,《高机与吴三春》有民歌故事、道情、莲花落、布袋戏等各种形式,手抄故事版本有30多个。何琼玮研读了各个版本,以温州鼓词的艺术形式重新创作了《高机与吴三春》,并在《曲艺》杂志上连载。他回忆:每期连载稿费154元,当时他的工资是68元。
1956年春,周恩来总理倡导“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翌年春,浙江省委宣传部为了抢救地方剧种,省委宣传部领导点名何琼玮到杭州脱产创作一部瓯剧。何琼玮向报社请了三个月的假,去了杭州。他经过认真思考,还是选择了在温州民间流传甚广的高机与吴三春的故事。他凭借深厚的写作功底以及对高机与吴三春故事的了然于胸,深挖对生活的丰富储备,重新梳理素材,构思剧情,创作非常顺利。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七场大戏的《高机与吴三春》。何琼玮说,他收集的版本各有优点,也有缺点,比如有些版本写吴三春死后变成“轿神”,他就要摒弃封建迷信的糟粕。他还大胆创新,让吴三春的身份“下降”,很多版本都写吴三春是大资本家的千金小姐,而何琼玮把吴三春写成小作坊主的女儿,高机则是一个手艺高超的织绸工人,这样,两人的地位并不悬殊,日久生情合情合理,更有看头。而在中国戏剧中,男女相近身份的爱情故事并不多见。他又用大量的“比兴”手法去创作,《诗经》惯用这种表现手法来写爱情故事,何琼玮写起来得心应手,也让唱词朗朗上口。《高机与吴三春》就这样用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笔调,把一曲爱情故事演绎得缠绵悱恻又哀婉动人,被观众称为浙南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瓯剧《高机与吴三春》上演后大获成功。半个世纪后,何琼玮还清晰记得那一串串闪光的日子。
温州地委领导看了《高机与吴三春》的剧本后,给予充分肯定,又高度重视公演,成立了导演组,由5位导演组成,组长由当时已有名气的吴桐担任,演员在温州地区物色,当时唱瓯剧(乱弹)的女演员中,20出头的陈茶花已崭露头角,是很理想的花旦,而小生要算郑阿金最出色,可惜他已被打成“反革命”,就请了一位京剧团的小生来演高机。
1956年12月,瓯剧《高机与吴三春》在东南剧院上演,连演40多天,场场爆满,在温州城引起轰动。不过,这只是一个开端,1957年4月,该剧参加温州地区首届戏曲汇演,获得了编剧、导演、舞美、音乐、演出一等奖,年轻的主演陈茶花群芳浪漫、一鸣惊人,赢得广大戏迷的赞誉和喜爱。同时,温州地委决定《高机与吴三春》作为温州地区代表剧目,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曲大汇演。7月份,该剧在杭州最大的剧院胜利剧院演出,三个半小时中,无一人提前离场,观众受到吸引,全身心融入了剧情,待到落幕,剧场里掌声雷动。这一次汇演,《高机与吴三春》同样获得了包括编剧、导演在内的五个大奖。省委领导接见了剧组成员,有领导称赞说:编剧写了一部抒情诗剧,导演把诗剧立体化了,陈茶花是一朵带着露珠、刚刚绽放的牡丹花。大家感叹一出戏又救活了一个地方剧种。该剧在杭州演出成功后,开始在全省巡演,自此,瓯剧那独特的曲调和唱段流传在江浙大地。可以说,是何琼玮的创作实践,成功地让瓯剧更好地接轨时代,走向未来。
命运弄人,正当何琼玮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又处于创作的顶峰期时,灾难从天而降。1958年,他被下放到丽水林场劳动。1962年,他被“落实政策”到福建,在柘荣县剧团当了编剧,而后调福安地区文化局工作。
现实往往冷酷,艺术总是温柔。何琼玮1967年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做了一名供销员,他跳出了生活的苦痛,又拿起笔写作,他的人生历经了这样的大起大落后,开始笑看天下,再也不会有遇事惶惶的心理,终于又能潜心投入创作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又一个创作的高峰,写出了电视剧《擒雕》、长篇小说《情结》等,短篇小说《接到讣告以后》被1980年第三期《小说月报》选登,成为温州市第一位上《小说月报》的作者。他写的往往是悲剧故事,却始终流露出人情的善良与温情。
我与何先生相识10多年,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为人善良、宽容、乐观、淡泊。他自己也说:人在社会中,哪能都不吃亏?宽容是最好的调节剂,而乐观是最好的养生不老丹。何先生对家乡的戏剧,始终无限情深。他说:“瓯剧是普及的艺术,既被瓯江两岸的乡野平民所喜欢,也被温州城里城外的文人墨客所欣赏,它是市井里的俗文化,也是大舞台上的雅文化。”何先生欣喜地看到了一批批朝气逼人的剧作家在温州涌现,一拨拨青春靓丽的男女演员惊艳亮相于舞台,也让他看到了瓯剧美好的希望。他还坚信,戏剧的明天在于创新,但不能轻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大到故事情节、舞台布置,小到一句唱词、一个眼神,都是如此。对于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来说,也许所有的苦难都是过眼烟云,唯有艺术是他心中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