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山歌悠扬

2023-03-20抒情散文赵晏彪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

时入深秋,重庆黔江芭茅花开得正盛。花随风浮荡,如云霭流过。

那晚的月亮格外圆,也分外明。饭后,我想去河边走走,夜晚的廊桥甚美。刚走上廊桥,就听见一阵歌声从桥头飘来。原汁原味的山歌!我不禁脱口而出。

只见在桥头一角,红灯笼的映衬下,游客们正围着一位拉手风琴的中年汉子,在他的周围,有几位穿民族服装的妇女,正跟着琴声吟唱。

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我站在人群后面静静欣赏。让我惊奇的是,无论人们点什么歌,那位手风琴师都能演奏得让大家满意。

第二天一早,我和几位朋友奔赴当地扶贫先进村采访。路上跟当地朋友聊起昨晚的经历,没想到,朋友脱口而出:“他叫王志凌,我们都认识,不仅唱得好,还会写诗呢!”

朋友的话更引起我的好奇。我决定晚上再去风雨廊桥找找他。

黔江的景色真美,田野间远远望去,无处不入画境。当晚我来到风雨廊桥,王志凌果然在,正一个人自拉自唱。

一曲之后,我和他聊起家常,慢慢了解到他的故事。

王志凌是重庆酉阳人,喜欢唱山歌。2016年在酉阳景区摆地摊,吸引许多游客围观。久而久之,他就想,如果能组织一支山歌队在景区表演,说不定会成为景区的一个亮点。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一时没能实现。

王志凌不甘心。他又走访周边的秀山、彭水和黔江,最后决定在黔江试一试。他找到黔江相关部门领导,表达了组建山歌队的想法,没想到当地大力支持,不仅欢迎他来,地方还由他选。

那一刻,王志凌内心充满兴奋。

没过多久,王志凌就选定了现在风雨廊桥的桥头作为落脚之地。说着,王志凌向身后的风雨廊桥指去,那廊桥上悬挂着的一个个红红的灯笼,正在微风中摇曳。

这时候,几位山歌队员见我在采访王志凌,都围了过来。

“你采访王老师就对了。当时他走街串户,劝说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但是很多人都拒绝了。”一位歌手说。

“当时他请我加入的时候,我也不想来的。我觉得那些调儿很难找,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唱流行歌曲。”一位叫冉琳的歌手快人快语,“听王老师自己说,他也灰心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这时候,一旁的王志凌说话了:“我总觉得,唱山歌最重要的是用感情唱,没有感情,唱出来是感染不了人的。我常常给队员们讲山歌背后的故事。如今,山歌队的队员们都会唱十几首山歌了,他们唱的这些歌子全是长期深入各区县搜集而来、加工而成的。”

“还有一个故事,我一生都难忘。”王志凌说得兴奋,打开手机,指着图片说:“这是我采风时的收获,阿蓬江采茶歌的诞生,就得益于一位老奶奶唱的山歌……”

原来,有一次在濯水景区广场,王志凌偶然听见一位老奶奶唱山歌,感觉曲调很优美。可等手头事情忙完了去找,就再也找不到人了。那段时间,王志凌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个旋律,也不停在打听。半年之后,才打听到那个旋律来自犁湾。王志凌驱车前往犁湾,幸运地找到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奶奶。这位老人家记性好,把她年轻时候从自己婆婆那儿学来的山歌小调完完整整地唱出来。一口气唱了六首。从此以后,王志凌成了老人家的常客,每一次去,他都有收获,采茶歌就是收获之一。

说到采集歌曲的经历,王志凌笑得像个孩子。

在黔江,像王志凌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他们唱歌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脸上看见了他们对山歌的热爱和真情。我被他们感染着,瞬间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打开电脑,文字像阿蓬江水一样流淌出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