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彭山的高度

2023-03-20抒情散文王必胜
彭山,不是山,是四川省眉山市的一个区名。古时称武阳,建制始于秦,至今已有2300多年。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中游,为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版图和生活圈所辐射。

彭山辖区有一座……

彭山,不是山,是四川省眉山市的一个区名。古时称武阳,建制始于秦,至今已有2300多年。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中游,为成都平原半小时经济版图和生活圈所辐射。

彭山辖区有一座高逾六百米的彭祖山,古称彭亡山、彭女山,因三千年前的一位殷商时代的彭姓贤士而得名。这里传说是千古寿星彭祖的栖息活动之地,也留下了诸多民间故事和史迹。

彭山有山,也有水。滔滔岷江,悠悠锦江,逶迤千载,汇聚相挽,成为彭山的母亲河。钟灵毓秀,人文风华,铸就了彭山前世今生的“江山风流”。

厚生流韵长

泱泱中华文化史传中,彭祖是影响较大的长寿尊神,名彭铿,殷商时曾任守藏史,为彭姓国之祖。孔子、庄子、荀子等先秦哲人,曾有过关于彭祖的论述。《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灭彭祖氏。”传说他是徐州彭山人氏,后辗转于华夏数地,在岷江一带盘桓经年。动荡之时,流徙四方,致力养生,获得长寿之享。《庄子·逍遥游》中说,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另在《庄子· 刻意》中,曾把他作为导引之士、“养形之人”的代表。屈原的《天问》中,“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求?”具体地说到他的日常生活之道。先秦之后,诸多道家、阴阳家、术士们心中的彭祖,长寿且养生,生活有范,文明达人,而汉时的刘向,直把他尊为“列仙”之一。典籍的记载,林林总总,后人缘此而奉他为养身厚生的神祇,也拜为“养生长寿第一人”。当然,也有拜他的学问、医术、文史等方面的成就所赐,而作为千古传诵的养生鼻祖、长寿之神,彭祖是一个响亮的符号。

史书中多记载彭祖战乱之时,先避于闽,后在蜀地活动,流连于岷江边,眉州彭祖山一带。这是一个普通平原上的小山包,相对于川西巍巍山峰,只是一个水乡山丘。然而,这里有多处彭祖纪念场所,庙宇、祠堂、坟冢,虽为后世特别是宋以后所建,却延伸了一代贤达的精神生命。在群山环抱中,山与山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的立体太极图像,更显出这方名人故地,厚重神奇。

彭祖纪念园有一座高约十多米的“寿”字巨型石碑,耸立天地间,赤褐色的宽大石雕,坚实如磐,恰似养生长寿之道的厚重沉实。或许,前后园林中,茂林修竹,清溪田舍,清静古朴,还原了当年养生长寿的原生状态,也昭示了当下人们对于厚生康养的关注。彭祖养生长寿的故事,被制作成各类大型牌子在园区陈列,吸引南来北往的拜谒者。那天,我们去拜访,说是“采气”之旅,新鲜之中略有不习惯,而每每来到彭祖山的访者,拜谒长者蔼蔼之风,采养生阳和之气,得长寿厚生之道,于是,这“采气”之说,庶几令来者欣然。

有意思的是,彭山人从流传的《彭祖经》中,归纳出“益寿源,增遐龄”的养生要诀,张扬“彭祖的长寿文化”。“昔彭祖,八百寿”,他的长寿秘籍,倡行天养,神养,也有膳食、身心调适的“导引”辅助,讲求阴阳和合,精气合适,身心相宜。一个远古的贤士,在零星的史料中,成为千年传说,也成为不尽话题,这正应了现代生活的多元与智性的追求,对生命本体的重视。徜徉在这个被认为北纬32度、出现过许多自然之秘的地方,体会有如阴阳太极图案的自然景观,想象着道家的养生,阴阳家的问丹求术,在人生的潜能激发和生命追求中,总是有一代一代先行者们的努力指引,得以增益、创获而完善的。回望这个并非高大的山丘上,那尊仁厚飘髯的远祖雕像,格外亲切,令人膜拜。

近年来,养生厚生已是这个长寿祖地平常人家的生活常态,成为传统风习,用当地朋友的话说,得到了“养生红利”。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算寿星”。百岁老人,在全区32万人口中就有五十多位,因为这些基数,彭山被评为中国十大长寿之乡,据说这样的评定,要有定量的科学指标,进行大数据量化分析,保有可信度。最年长的寿星,在三年前是112岁的罗学明女士。我们到江口古镇上,一户老房子紧邻岷江岸,二楼窗台可观岷江、锦江的“双江汇流”。正巧见两位老人悠闲地挨坐着,似入定老僧。一位老婆婆不时地回答提问,才知已是九七高龄。她还麻利地接过递上的香烟,抽了起来。陪他们的房主说,那一位老爷子也是九十三岁了,身子还硬朗,饮食上不挑剔。从面相上看,真不像如此高龄老者。人们啧啧称奇。这些彭祖荫庇下的高寿乡亲们,秉承先祖的生活理念,闲适顺生,享受大自然,延续着长寿厚生的传统,得到了回报。

彭祖祠前有一副对联:道道非常道,生生即永生。或许,从不一样的角度,诠释生活之道、生命要诀:在平常之中,见出非常,生生不已,才有所获。或者是:不同寻常,方见奇伟;生生如斯,得以天年。玄妙的哲理表述,见仁见智,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留住了人们的脚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小彭祖山,是不可忽视的。

孝文诵千古

或许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年少时读古文,能记住的只是故事,感人的,或与自己成长有关的故事。稍长后,才去体会作者为何写来,才关心作者是谁谁。造访彭山,方知中学时读到的李密《陈情表》,作者是彭山人,这里是故事的发生地。一千七百多年前,一篇不同寻常的文字,自清代的《古文观止》收入后,流芳百代,至今仍在各种教科书中出现。

彭山保胜乡的龙安村,是西晋蜀汉的尚书郎李密的故土。幼失怙,母改嫁,祖孙依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清苦日子,对于小小的李密,有着多么大的承担。于困厄之中,他以一纸陈情,写下了千古孝道文字。

李密初为蜀汉官吏,后时势动荡,返乡侍亲,前朝遗臣,被邀新职,不得不听从,可老祖刘氏风烛残年,两难之间,后坚辞不仕,为伺候九十有六的祖母,进言陈情。于是,有了这至情至义的感人文字:“刘(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直抒胸臆,直陈困苦,款款深情,拳拳孝心,如泣如诉,感天动地。“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孝义感恩,知恩图报,李密为人之典范。为报答祖母恩,放弃官职,而为了回报朝廷知遇之恩,写下了“生当陨首,殛当结草”的誓言。

他的孝义之举,千百年来为人敬慕。宋代的赵与评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共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说虽不无主观,却也是古人对于大孝之善德的极高褒赞。因为李密的文字触动了人生情感隐秘敏感的“痛点”——亲情和孝义,这区区不到六百字的陈情恳请之书,誉为“千古情感第一文”,名实相符。

李密出生地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宋时这里建有龙门寺,后几经损毁修复。每在清明或年节,香火不断。人们拜谒李密,为孝心大德所感召。在龙安寺后面,有一个长约二百米的悬崖石刻,镌刻着《陈情表》。笔力雄健,椎心泣血的文字,穿越旷世时空,守护着作者乡梓,成为彭山张扬孝义文化的一曲绝唱。

近年来,彭山市着力打造忠孝文化,倡行孝德人伦,挖掘孝义史实。早于李密的东汉时张纲,也是彭山人。曾为朝廷御史。当时,外戚专横,陷害忠良,危邦乱国。张纲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弹劾贪官,不惧打击报复,任广陵太守,智取恶小,保一方安宁。“息干戈之役,济蒸庶之困”。英年早殁,“百姓老幼相携,赴哀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张纲传》)。彭山在不同时期的两个孝义忠烈,风范人伦,百姓口口相传。

就此一篇至情文字,李密在文坛上留得芳名。宋代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认为,《陈情表》与孔明的《出师表》(此与前说的宋代另一人赵与的评论不同),刘伶的《酒德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皆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着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以文章名世,而其意超迈如此。”

意蕴超迈,自然天成。这是作文的高标格。也有论者说,李密文字可以当做“较早的抒情散文”。散文的滥觞,是在人们的交往和友情日益活跃,成为可能之后,在不经意处写日常,从个人的命运情怀中抒发心志,描绘事相,诠释事理。散文初始多是纪事说理,写人纪史,而抒发情感,陈诉衷肠,则是散文发展之后渐次出现的。可以说,自李密的陈情文字始,情感文字有了新的生面。这不奇怪,他是巴蜀大儒谯周的弟子,有较高的文字素养。一篇不同凡响的《陈情表》,显示了李密作为抒情文字的宗师面貌,也为彭山以至眉山的锦绣文脉,增添了精彩一笔。

彭山的高度,不乏文学的高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