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香
我家与兰有缘。尽管北方的原野难觅兰的踪影,少时家贫也没有在室内庭院养兰的闲情逸致,兰花却开在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里:兰芝、兰彩、兰彬、兰雪,姊妹六个中四个有兰,只有老大和老幺的我没有。父亲是教师出身,给孩子以“兰”取名当是有讲究的,惜我从来没有探问过原由。
其实,国人名字带“兰”的很常见,谁个熟人中没有几位呢?兰香、兰玉、秀兰、春兰、淑兰……还有那大名鼎鼎的梅兰芳、刘兰芳、吕玉兰、刘胡兰,等等。可谓兰花遍开,香满神州,中国人都喜欢兰啊。
梅兰竹菊,人称花中四君子。兰的君子之喻源自至圣先师孔子,老先生喜兰,常常以之设譬作喻。孔子曾周游列国,向诸侯宣讲自己的安邦治国之策,可惜处处碰壁,无人喝彩。一次,自卫国返回鲁国,路过一处幽谷,见有一簇兰草独茂而花开,不禁喟然而叹:“兰当为王者香,而今却在这里独自盛开,与众草为伍,譬如贤者生不逢时,和那些蠢汉鄙夫混在一处啊。”孔子以兰自况,境遇差可比拟。有一句名言也出自他之口:“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即“嗅”,指气味,同心同德的君子说出的话就像是闻到了兰花的芬芳。这句话还衍生了一个词叫“金兰”,异姓兄弟姐妹结拜称作“义结金兰”。还有一句话为人熟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以兰花比喻善人,有人格的芳香,相处久了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染与影响。
一株植物被赋予了人格化品质:君子,贤者,善人。这些皆因兰花——香。
花之美,在于其色、香、形、韵种种,所谓“鸟语花香”,香乃花之本性。不过花之香有馥郁和清淡之别,比如梅花的香被称作“暗香”,似有若无,若隐若现。而兰花以香最著。
在屈原的笔下,兰是最典型的香草。他所创造的香草美人的意象,成为君子的隐喻和符号。《离骚》中的兰,如花在野格外出挑,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等。在这里,兰与其他香草皆为高雅、隐逸、清洁的象征,与其“举世皆浊我独清”的自我认知高度暗合。不止于精神层面的譬喻,屈原还将兰花编成串佩挂在身上,编成花冠戴在头上,自己就成了香草美人。——原本这“美人”最早指的就是男人。三闾大夫让兰的芳香从里到表、从内到外肆意四溢!
有一年初夏,我去绍兴的兰亭游访。书圣王羲之写过一篇《兰亭序》,永和九年暮春,他邀请朋友们在此做“修禊”之事。修禊,古代风俗,指临水洗濯,祓除不祥,常以香草涂身。兰亭位于会稽郡山阴县兰渚山上,据说因越王勾践在此山遍植兰草,因而人们将山上的驿亭名之兰亭。王羲之在文中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没说兰。我跑到景区外的山上,满眼都是青翠的竹海,也没有留心有无兰草。不过,王羲之爱兰却是确凿无疑的。我们日常赏花,桃花、杏花、梅花,都是在光秃秃的枝头傲然绽放,没有绿叶相扶相持。而兰不同,是花叶一体,密不可分。不只是淡黄绿的花朵色美、味香,那叶子的修长、挺拔、飘逸、流畅,给人以洒脱、隽秀、雅致之感。据说王羲之就是在长期赏兰中逸兴遄飞、灵感迸发,遂有《兰亭序》这“天下第一行书”灿然问世。
《书幽芳亭记》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写兰的名作,堪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媲美。“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而不改其性也。”黄庭坚称兰之香为国香,评价之高,可谓无与伦比了。而君子之喻,出自孔子“芝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渊源有自,一脉相承。
历代诗人墨客多有咏兰者,而又多赞其“香”。如陶渊明“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薰”,香气也;又如苏轼“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再如徐渭“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香,是一种令人清爽愉悦的气味,芬、芳、馥、馨等都是指香气。香是君子的味道,“流芳百世”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一日,我和妻子去花市闲逛。整个大厅绿意葱茏,花团锦簇,暗香浮动,美不胜收。有一家花店专卖兰花,品种繁多,有春兰、建兰、蕙兰、墨兰、蝴蝶兰,等等。兰花不似牡丹那样明艳,也不似桃花那般绚烂,而是纤小、内敛,多呈浅淡的黄绿色,也有紫褐色、白色等,并不扎眼,但那浓郁的香气在空中氤氲弥散,令人神清气爽。兰叶之美与兰花不遑多让,青翠欲滴,疏密相间,有飞扬之势,又有摇曳之姿,一派清幽的娴雅之态。
离开花店走远了,兰花的清香似乎沾满了衣裳,盈盈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