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新春来临话愿景

2023-03-20抒情散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崭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在逐梦路上,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年开启新征程,新春点燃……

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们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获了累累硕果。在崭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在逐梦路上,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新年开启新征程,新春点燃新希望。本期大地副刊,约请三位作家畅谈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编 者

新春憧憬

叶 辛

走过极不平凡的2020年,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1年。在中国人十分看重的新春佳节来临之际,作为我个人,有些什么愿望呢?

首先一个愿望,是和所有人的心愿相同的,那就是祈愿人人平平安安,家家和和美美,共同迎接美好的春天。告别庚子年,金牛迎春来。在我写下上面这句话的时候,正逢中国百姓十分重视的“立春”节气。一大早,明丽的阳光照进我朝南的书房。我的一位痴迷古典诗词的小学同学,给我发来了“立春诗百首”。到了夜里,一位中学同学卡着立春的时辰,又给我发来“立春诗百首”。我以为两人发的是同样的版本,然而一比较,大部分不同。自古到今,我们的前辈文人,写下了这么多关于春光、春风、春花的诗!深圳一位诗人在发给我的诗中写道:“是你们唤醒春天,还是春天叫醒你们。”诗的前面,还配有一张大地春意盎然、鲜花盛开的图片。可见,春天早已走进了人们的心里。

我的第二个新年愿望,是到焕然一新的苏州河、黄浦江畔走一走、看一看。这是和我的五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老同学约好了的。我们六人从小在苏州河边、黄浦江畔长大,在市区的大马路、小弄堂里逛街玩耍。更难得的是,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交往和联系,哪怕工作、生活在天南海北,也都经常相聚,到如今年过七旬,还是愿意在一起喝个茶、聊上个大半天。去年,有一家报纸发了我们六人当年的照片和如今坐在同一位置上的照片,竟然引发一些文友浓厚的兴趣和纷纷的讨论。现在我们这六个青少年时期的伙伴,都已经不住在原来的老弄堂、老公寓里。近几年,黄浦江两岸的步道贯通了,尤其是苏州河两岸,改革开放这40多年来,搬迁了7000多家工厂,原先年年夏日散发臭味的河道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景观河道。报纸上、电视里、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引得我们这几个老朋友心头痒痒的,早规划着要约在一起,沿着当年时常玩耍和穿行的路径,在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时节,作一次“春游”。光是规划一下,微信群里就热闹成一片了。可见不是我一个人盼着这愿望能早日实现。这个问,苏州河上的游艇开出来了吗?那个说,网红打卡点有很多。还有人提议,走累了可以进望江驿里面品一杯咖啡……这小小的新年愿望,真是十分美好而实际。在今年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区域深度开发,推进北外滩建设,加快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我们这些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老上海”,能不关切和深受鼓舞吗?

第三个愿望,与我去年的采访经历有关。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有三分之一时间居住在贵州大山的村寨里,既体验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又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到了当地人们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动人业绩。他们在2020年年底之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越过了贫困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还在与他们的沟通和交往中,敏锐地感觉到,这里自古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这里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悄悄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与我青年时代在贵州插队落户时所看到和记录下来的,都大不一样了。

基于这一令人惊喜的发现和认识,我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反映贵州山乡今日风貌的散文,在上海、贵州等地的报刊上陆续发表出来。这些文章汇集成了一本散文集《云山万里满眼春》,并有幸被贵州出版集团列入献礼建党百年的新书名单。我期盼着这本书可以早日出版,更希望它能得到读者的喜爱。这并不是因为我是这些文章的作者,而是因为,这些文章所写到的对象——那些在贵州大山里奋斗的可爱的人们,那些发生在各个村寨里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确实应该让更多人知晓,那片土地上所焕发出来的朝气与精神,也应该感动与鼓舞更多的人。

如今,上海正奋力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正如贵州偏远山区的面貌在变化一样,今天上海的城市面貌、上海人的精神风貌,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我就生活在这样的变化中,也希望在2021年里,好好地、成功地描绘今天上海的精神风貌,把这座大都市的时代气质,用文学的笔墨记录下来。

祝所有朋友春节好!新春吉祥!

布谷声声

关仁山

春天的脚步临近,我梦见了布谷鸟。布谷鸟鸣叫于播种时节,相传是劝耕之鸟。布谷声声,是在提醒农民赶紧播种——虽然现在还没到时候,但是春的气息,确实是近了。

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新挑战,也将迎来新机遇。新的一年是牛年,在牛年里,我们会继续攻坚克难,像耕牛一样勤勉,像土地一样奉献,像往年一样奋斗。

前段时间,我观看了电视剧《山海情》,剧中朴实温暖的脱贫故事让我落泪,也让我看到无数生命奋斗的身影。这让我想到了刚刚过去的这一年,我在太行山区的阜平,在巍巍大山里,亲眼见到了脱贫攻坚的火热场面,听到了很多与脱贫有关的感人故事。为此,我创作了反映阜平人民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路走对了,就不怕远!”鸟儿翱翔在太行山湛蓝的天幕上,天地间一片宁静,落霞红得像花儿一样,而我,仿佛闻到了太行山的花香。

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经河北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十三个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其中就包括阜平县。这标志着河北省贫困县全部“摘帽”,阜平县正式脱贫摘帽!喜讯来得似乎突然,却又都在情理之中。明媚的阳光带来金色的消息,带给人们惊喜和振奋,同时还有太多的感慨。记得阜平县扶贫办工作人员报告最后一个农民成功脱贫的那一刻,哽咽了。因为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在采访中,我深切地感到,阜平人的奋斗里蕴藏着动人的风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阜平人民成功脱贫,这是他们的光荣与梦想。我想,走进2021年,阜平的脱贫攻坚会与乡村振兴完美对接,美好的乡村建设图景就在眼前。

太行山啊,与我们的生命一样,苍茫而浩荡。那是一幅我们永远看不够的风景。那山中的风声,是阅尽艰辛的无字之书。行走在太行山里,行走在脱贫攻坚的火热现场,我欣喜地看到山区百姓的成长,他们在脱贫之后,焕发出了完全不一样的精神面貌。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太行山里的人们会品尝到越来越甜美的幸福生活。

去年年底,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全线开通。之前,为了创作长篇小说《雄安雄安》,我来到了沸腾的雄安工地。那里,建设大军正在夜以继日地建设与劳动。雄安,这座未来之城、生态之城、科技创新之城,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久久凝望着拔地而起的新楼房,凝望着碧水荡漾的白洋淀,既有清新的感觉,又为之感动、振奋。这里确实很美,引水工程竣工,绵延的秀林已见规模。雄安人民和阜平人民一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踏踏实实走出来、干出来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艰难的跨越,让我们又一次邂逅巨大的惊喜。今年的雄安,又将会是一番新模样!

去年晚秋,在太行山上,我看见一位家里已经脱贫的小女孩在捡红果。当时,我们登上一个山头,当地朋友告诉我们可以摘红果了。扭头望去,只见红果树成片,落地的红果像地毯一样,日光照下来,那些碎红直晃人眼睛。这种场景对我来说很新鲜。红果已经熟透了,但是却没人采摘。村里人说,今年大伙儿忙着食用菌、手工业等大活儿,没有人上山来摘红果。红果轻轻落下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融入土地。我捡起一些红果,挑了一个大的放进嘴里,顿时满嘴酸酸的,心里格外畅快。这时,我听见不远处传来红果哗哗落地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红果树下有位小姑娘在使劲地摇动树身。她摇动几下树,接着闭上眼睛享受着红果纷纷落下、砸在头上和肩上的乐趣。我久久注视着小姑娘摇树的身影,聆听着红果落地的声音,一时间沉浸其中。于是,我不再捡红果,也找到一棵红果树摇动起来。红果砸在身上的确别有一番快乐,特别是红果落地的声音十分好听,更引发着某种关于大山里生命的联想。那些落下的红果,轻轻撞击着我的心灵,敲醒了沉睡的大山。

山河无恙,共盼春来。在梦中,我听见了布谷鸟的声音,布谷鸟的叫声与太行红果的落地声杂糅在一起,我感到这声音是如此动听,有着醉人的美好。在这美妙的畅想中,我懂得了如何去珍惜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有一颗灵敏的心,这颗心比眼睛看得更远……

我的夙愿

陆天明

这几年,每当岁末年初,我总会想起那一年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部待过的日子。当时前前后后待了有一年多时间。最后,我还参加了他们为工程顺利结束而组织的小型庆功会。那场面,热泪与歌声齐飞,可以说所有在场的人——一群在中国或者即便在当今世界都应该算是顶级的工程师,顷刻间都被感动了。正是他们创造了世界工程史上的又一个奇迹。他们在40米深的海底,破纪录地建造了一条长达6.7公里的深埋沉管隧道。由这条隧道连接起了一条55公里长的跨海大桥。这条隧道是用33节钢筋混凝土沉管连接而成。每节沉管重8万吨。当时,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家海洋工程企业,建造过这么长这么大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没有一家企业相信,中国只靠自己制定的技术方案、靠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能建造出这样一条海底隧道。隧道建成后,香港工程界一位老专家要来看一看,并提出要不要带雨具。因为100多年来世界上建成的深海隧道,无论长短大小,几乎没有不漏水的。我们的同志告诉他,您来我们这儿,不用带任何雨具。但他还是穿着雨靴来了。在看完了这条6.7公里长的隧道后,没有发现一点漏水痕迹,他感到太惊讶了。我们的这条隧道,不仅现在滴水不漏,还承诺120年不漏水。而且,参加建设的这群工程技术人员——从总指挥、总工程师到普通技术人员,全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后来,岛隧工程总部的同志受邀访问荷兰一家在世界海洋工程界享有盛名的公司。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家公司总部的全体人员列队迎接,并在公司总部大门前升起了五星红旗。要知道,在这家公司百年历史中,一共只有两次为到访的同行升起对方的国旗,这表达了他们对于我们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崇高的敬意。

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

这个岁末年初,又让我想起那一年的岁末。那天,我戴一顶俗称“三片瓦”的狗皮帽,脚蹬一双很旧的翻毛皮鞋,身裹一件同样很旧的军用皮大衣,跟随某电影制片厂的几位同志,乘坐一辆老旧的苏式嘎斯69车,为创作一部知青题材的电影剧本去南疆垦区搜集素材。我们遇到了一位剪着齐耳短发、穿一身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军服的女知青。她人修长挺拔,看上去文气少语。一再追问下,她才告诉我们,垦区里的知青绝大多数来自上海,而她来自北京。她的父母都是部队的军官,她是随工作调动的父母来到垦区的。十年了,现在她在农场子女学校高中部任教。也许是咽喉处有轻微炎症,也许是常年讲课养成的习惯,每每说两句她就要轻咳一下。后来我们又知道了她依然单身。我们问她,既然单身,为什么不设法调回北京?她低下头想了想,没有说话。第二天,天刚亮,她主动提出要带我们去看她的学生。我们很纳闷,这么早看什么学生?她把我们带到一个长满旱柳和白杨树的土包上。土包面对着一大片棉田。虽然天刚露点鱼肚白,但是棉田里已经有不少农民在弯腰摘拾深秋时没来得及摘拾完的棉花。这些棉花上都带着霜和雪。这些农民的包头围巾及眉毛上,也都结满了厚厚一层白霜。而就在这个土包上,在每棵粗壮的旱柳和白杨树下,都有几个学生在大声背诵课文。气温低至零下十多度,孩子们每每张嘴,口中喷出的热气便立即变成白雾。我们问她,为什么要在这么冷的早晨,让学生到这儿来温习功课?她说,不是我要求他们来的,是他们自己要来的。他们的父母此刻都在这块棉田里劳作,他们是要看着辛苦劳作的父母来鞭策自己。天大亮后,她带我们去看学生们刻在树上的字——“让爹妈直起腰”“一切从现在开始”“推开它!世界的大门!”……走下土包时,我们这一行人都没有说话。后来,我问她:“‘推开世界的大门’这句话,是你教他们的吧?”她说:“是我爹妈教我的。”“你觉得你的学生将来能推开世界的大门吗?”我接着问。她答道:“当初我也这样问过我爹妈。他们说,你们每一个人以后能否推开世界的大门,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但只要你们有这个愿望和想法,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有希望。”直到今天,我一直忘不了她说这话时的神情,很淡然,却又很坚定。第二天我们走的时候,为了不影响她教学,便没有告诉她。但当我们的车启动时,她还是走出了教室,默默地站在岁末的阳光下,目送我们,依然穿着那一身已经洗得发白的旧军服。

是的,我们全民脱贫奔小康;我们在绿水青山中创造金山银山;我们以充分的决心探索月球和深海的奥秘;我们向雾霾宣战,迎回蓝天和白云……今年,我们党迎来百年华诞。我们依然会有年轻的男孩和女孩走向遥远的边疆和僻壤,带领更年轻的男孩和女孩,在他们身后的大树上,在他们的心里,以坚决的行动,刻上崇高的理想。

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在撕下日历上的那一页时,我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忘不了那群工程师和那个北京女孩?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正转战其他地方。那位北京女孩已成了中年人,鬓边也许屡现灰发了。但我举目所至,大海依然涌动,边疆面貌不断更新。就是这些人,这样的人,他们立足大地上,默默付出,辛苦耕耘。他们所为何来?无非心有夙愿。为此,我在想,在新的一年里,要为这些人、这样的人做些什么?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记录传颂他们的“夙愿”,或是他们点点滴滴的努力和所成就的功绩,又或是他们生活的坎坷或内心的某些缺憾?还是别的什么。如果是这样,那就先从这一点做起:别忘了他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些以自己的普通却又坚定的存在,去助力中国推开世界大门的中国人!

这也许正是我久久不能放弃的“夙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