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沙漠中的雕像

2023-03-20抒情散文陆春祥
1

在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途中,恩克哈达一再推荐我去看一位哲人,阿旺丹德尔,阿拉善地区三百年来最有名的文化人,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经学家。我答:必须去,风景乃过眼云烟,思想和哲……

1

在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途中,恩克哈达一再推荐我去看一位哲人,阿旺丹德尔,阿拉善地区三百年来最有名的文化人,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经学家。我答:必须去,风景乃过眼云烟,思想和哲人却是永恒的。

没多久,我们就到了阿旺丹德尔的故居,所谓故居,只是一个遗址而已;不过,阿旺丹德尔的雕像及后面的八座经幡白塔,在空旷的草原上,却醒目挺立着。

1840年,这个年份,简单的数字却摸得着深深的惨痛。12月3日,寒冷中国的大地上,哲人离世。显然,活了82岁的哲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哲人的原籍为阿拉善左旗巴彦诺尔公苏木(汉语乡镇的意思),藏族,精通藏、蒙及古梵文,国际学术界赞其为蒙藏语法大师、辞学家、翻译家、宗教哲学家、文学家等。

哲人19岁告别故乡,在拉萨哲蚌寺学习24年,掌握了五明学。也就是说,他在佛学、语言学、数学、医学、逻辑学五种大学问上均有极高的造诣。全藏佛理大考,他一鸣惊人,第一名,被授予西藏佛学院制中的最高学衔拉隆巴。回到故乡的拉隆巴阿旺丹德尔,有如当年游历西域,带着满满学问回到唐朝的玄奘,译经、写书、授徒传经,成了他的终身事业。他用蒙、藏、古梵文完成的40多部作品,为中国佛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等领域添加了许多重要的经典。

哲人的故居,一片沙土,几块石头上系着黄蓝不一的哈达,数丛针茅,叶条已经有些干枯,骆驼刺倒旺盛,数块大石头并排叠立,那应该是哲人家的羊圈后墙。哲人雕像的前面,是一个枯河床,河边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槐树。恩克哈达说,这河以前的水很清澈,这树也很茂盛,哲人以前一定常在河边树下读书念经。我答,一定是的。我们下河床走了走,细沙板结,用力踩踩,想踩出几滴水来,似乎不可能。哲人故居的另一边,有一石碑,标示着“甘露井”。这是哲人家祖上的饮用水源,井上用砖盖着,恩克哈达掀开盖,井里真有水。还有旧马槽,长长的,至少三匹马可以同饮。原来这里是一个马圈遗址,不少枯树桩,上面围着铁丝,一只喜鹊停在桩头,一动不动。我甚是奇怪,它应该没有见惯人呀,见了生人怎么不飞走呢?远处,又一只喜鹊飞来,难怪不走,它在等它的先生或者太太吧。

回望风中伫立的阿旺丹德尔,他深邃的双眼,仰望着远方。哲人神秘而慈祥的诵经声,似乎贯耳袭来。

2

巴丹吉林是个沙漠地质公园,沙漠有多大?差不多半个浙江省。

进大门,往沙漠的深处走。两边的沙山,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我的目光常常停留在那锐利的沙锋上,它们如巨鲸尖耸的背脊,沙山就是它的身体。它们气定神闲,威严地卧伏在海上。

半小时后,我看到了巴丹湖。它没有敦煌鸣沙山月牙湖那么著名,但它让我感到的惊喜,一点也不亚于第一次见到月牙湖时的感觉。朋友们去登沙山了,我坐在湖边的长凳上看湖。风微起,有些凉意,湖水泛起层层涟漪,一圈又一圈,我在数那些波圈。我期望此时有一条鱼冲天而出,然而没有,它们在湖中安静地嬉游着。湖另一边的那一片密集的芦苇,偶尔有沙鸟掠起,飞鸟和湖水,和沙山,还有沙山如豆点的人群。虽有嬉闹声传来,却让人觉得安静,湖水的清澈澄静,让人感觉出它的年轻活泼。而我知道,眼前这个湖,已经有上百万年了,它也只是巴丹吉林沙漠一百多个湖中的一个而已。

湖边有一个特别的白墙金顶建筑群,那是始建于1755年的巴丹吉林藏传佛教寺庙,背依沙山,面临湖水,白塔无言,梵音阵阵。我想的是,大漠深处,无石无木,在这里建庙的难度,一定不比建造那些高楼大厦容易,它全靠人力和畜力的经年累积。于是感叹,是信念的力量,才有了这沙漠中的人文奇迹。

湖边沙中还有一座巨大的牧民半身雕像,颇有些王者气势,右手擎着一把叉戟,戟柄深插沙中,毡帽帽檐挺括,大脸巨眼,髯须粗密。我觉得这座雕像是有用意的,他是一个机警护卫者的象征,纵然茫茫大漠,亦是吾宝贵之土!

巴丹吉林沙漠有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200—500米的鸣沙山上,响沙如雷,沉闷深远,响彻十几里之外。

谛听,远处有雷声沉闷而来,恩克哈达笑着说,那声音,一定是鸣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