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路彩云奔小康

2023-03-20抒情散文程健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两次进迪庆藏族自治州都有人一再问我,迪庆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迪庆人。还是迪庆人啊!

无论什么民族,只要生活在迪庆,就天然有了一种让人印象深刻,见过再……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两次进迪庆藏族自治州都有人一再问我,迪庆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迪庆人。还是迪庆人啊!

无论什么民族,只要生活在迪庆,就天然有了一种让人印象深刻,见过再难忘怀的特质。他们个个能歌善舞,关键是他们绝对不扭捏,随时愿意为你亮开歌喉,舞动身姿。当着你的面,当着所有来人的面。

甚至他们走出迪庆到了外面也丝毫不会怯场,载歌载舞,踏舞欢歌,不带一丝造作……他们不会怕此刻自己处在外面的世界,只要他们有机会,他们就会手拉手,肩并肩,边歌边舞。没有机会也没关系,他们自己会创造机会歌舞升平起来。

就算不去迪庆,在任何地方认识了迪庆人,都会让你记忆犹新,他们很快就能与你掏心掏肝地交流说笑,就算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会直接“反击”,不带犹豫虚伪,错了没关系,没什么是一杯酒解决不了的,一杯酒不行,那就唱出来,舞起来……面对着热闹喜庆的、钢铁般耿直的迪庆人,你怎么会不开心,不放松,不融入。

养育了迪庆人的迪庆山水,天蓝云涌,自然资源丰富。迪庆是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地貌独特,境内绵延着高山、大川、深峡,是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带。境内最高海拔为梅里雪山的主峰卡瓦格博峰,高达6740米,同时也是云南省的最高海拔点,最低海拔为流经迪庆境内的澜沧江河谷,低至1486米,绝对高差达5254米,平均海拨3380米。在迪庆境内真正是抬头见雪山,伸手触彩云,展眼就会被天空的蔚蓝浸透,你很难不为眼前的所见迷醉,神仙的居所也不过如此。瞬间就能理解迪庆人为什么会选择这里定居,因为见了就离不开吧。造就这样神圣级别的景致,需要这样的海拔高差,可是居住在这样高差的海拔境内就需要有另外的适应。

很多外人并不理解,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海拔。在来云南之前我也跟所有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人一样,对海拔没有特别的概念,就算偶而到高海拔的地区游玩,也不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觉得那是当地的气候特征。但是人一旦生活在云南的境内,慢慢地就会发现,海拔是个神奇的参考量,要到省内的哪个地方下乡出差游玩,先搜搜当地的海拔再根据当下的季节,就大体知道自己该带什么衣物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一般海拔过了2000米,就算盛夏之季你到当地也得有防晾的衣物。海拔超过3000米,防寒就是个主要考虑项,如果从零海拔的地区直接到达3千米以上的地区,除了防寒更要防高原反应。甚至有些迪庆人离开当地去往北方平原地区超过一个月,回来也要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生活状态。最近火遍全网的四川藏族男孩丁真,被邀请去到省城成都,结果因为醉氧头晕,不得不提前结束行程,返回理塘的家乡,一时引发全网域网友的关爱和心疼。丁真的爆红让外人见识到了高海拔藏区人的率真和纯朴,也看到了生存环境对人的影响。丁真最初被大比例网友误认为是“西藏人”,侧面说明了高海拔地区的共性。

人类在漫长的与大自然争取生存空间的过程,就是争取与大自然达成协议和平共处的过程。有的地方一旦征服,后面容易维持。做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有了自己的家园,还是愿意保留一部分自然的成分,比如栽花种草;比如驯马养猪,有意思的是人类最爱的往往是无法被完全驯服的猫,尤其网络时代喵星人大有占领地球之势。但是高原地区就算征服了,留下了,也难以驯服。人类在与高原环境达成协议的漫长过程中,遗传下来的都是也只能是乐观积极,无畏无惧,并持续着对彼此的驯服。就像人类对猫星人的驯服一样,苦在其中,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尤其像迪庆州这样“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这场攻坚战离不开各方面的倾力帮扶,更离不开贫困群众百折不挠的内生动力。8月31日至9月6日,由中国作协创联部和云南省作协共同组织的“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迪庆行”主题采访团第四个小分队,深入到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的村村寨寨,对当地农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普达措洛茸村旅游发展模式、纳帕海生态保护区建设、高原葡萄种植基地集体经济、德钦县奔子栏镇益习木碗手工艺、独克宗皮雕文化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实地采访。切身感受了迪庆人这些年得到的帮扶,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绩。2020年6月迪庆已实现了整州脱贫!

精准扶贫授之以渔

采访团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和平村降给小组,走访了香格里拉忠浩野生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那日天蓝云白,阳光温煦,公司种植基地外,我们对着一台威风凛凛、张牙舞爪的大型机械辨认着讨论着,想像男主人驾驶着它的威风模样。那是一台陌生的大型机械,围着看的人都没见过,机主也是公司法人松建忠见我们好奇,过来指着机械的最前端依次介绍说:第一层是撒药的,第二层是翻犁的,这样土地就一次性得到消毒,第三层负责推匀,翻犁的同时就把大块土块揉碎推平,有利于后面的种植,第四层就是挖孔,第五层就直接播种子。有了这个机械设备,我的几百亩中药材种植就变得非常有效率。所以我就需要周围的土地一次性流转过来,便于机械化,集约化种植管理。仅仅这台设备的驾驶台就投资25万元,设备前段附加的这五项功能要30万,整套设备买下来就是55万元。哇!着实让我们意外,一个是投资的数目,一个是机械化达到了这种程度。“这个设备都是你自己驾驶吗?”有人问松建忠。“啊,不是哦,是星母,我的所有机械设备都是星母操作!”星母?那个一直在现场却不声不响的女孩子?厉害!厉害!!别说一个女孩子,就是眼前这个1.85米高的魁梧大汉,驾驶这个大设备也觉得是庞然大物,居然是那么小巧的一个女子在操控,我们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一直在却没被当成主角的她。

星母是松建忠妹妹的儿媳妇,31岁,已经有了6岁和3岁的两个孩子。她既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是公司里所有大型机械的驾驶员;又协助松建忠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用这个时代的语言来说,是典型的斜杠有为青年,可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低调羞涩。她嫁过来的时候还没有这家公司,她一边在家带孩子一边种田稍带做点零工,收入全靠他丈夫在外打工赚取。现在她的丈夫还在外面继续打工,而她也有了自己的收入,生活自然越来越好。

松建忠家的新房子也是公司未来的办公室正在建盖中,就算没有完成也能大概地看出来有多讲究。他请我们一行人到他另一个妹妹家的客厅里进行采访。这个妹妹的房子就在他新房子的隔壁,已经是很多年前建盖的,最近又新装修过,房子是典型的藏式民居,下宽上窄,墙体厚实,外饰藏式花纹。内部装修十分讲究,尤其是堂屋里的四壁,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品,这些雕刻工艺是云南大理剑川的独门绝技,单是请师傅上门就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堂屋里还依次有佛龛,有精美的藏式传统装水的铜缸和大大小小十几把铜勺子,还有取暖的炉子,炉子周围是四个井字形摆放的铜制大锅,每个锅用来盛放什么东西都有严格规定……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有多好了。

松建忠在成立这家公司前,是出去开大车挣钱养家,出去打工见到世面,闯出勇气,当国家政策好了就有能力担起责任。2011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科技农业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这家公司,全力开发迪庆高海拔高寒坝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取得了公司与农户双赢的局面。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公司签订中药材收购合同的农户达600多户,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具体说来:他流转的土地每亩政府给100元的扶持费,所有款项每年都能按时足额到位。到2020年,公司自有基地820亩,是从3个村小组流转过来的土地,每亩流转价格为600元/年。除此以外,还和其他村的农户合作推广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达2000多亩,涉及农户686户。其中重楼、秦艽、金铁锁、云当归、云木香成为公司的优势品种,经过多年的实践,公司已经突破了高海拔高寒冷环境特色中药材育种保苗难的关键技术。现在公司有在职职工25人,播种和收割的季节,需要临时雇用人员最多达80人左右,临时人工每人每天给50元的工资。农户流转土地的固定收益加上临时出工的收入,可以说全村人都享受到了中药材种植的红利。

我们一行人从屋子里出来,到他的药材基地里,基地里远处有人正在田里劳作着,我们眼前的地块里有正在生长着的中草药,如桃儿七、松贝母、重楼等,有的是多年生植物,已经长了几年,需要不断地维护管理;有的是当年生草本植物,需要按季播种收获。他的药材已经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但是因为没有深加工能力,利润受市场波动影响比较大,而他从农户手里收购的成品是有收购价保护的。为了公司能长远发展,当地政府在2020年又帮他贷款,给他优惠,把周边不适合种植的土地15亩划给他,鼓励他建中草药深加工的厂房,把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他说有压力但也有信心!“政府都这样帮我了,我再不努力别说对不起政府,我都对不起自己。以前在外面开大车,又累风险又大,更照顾不到家庭。现在不但生活达到小康还能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觉得未来有奔头有希望。”他边说边用手抚摸着自己的胸膛,完全用汉语表达心意,对他而言还是有些羞涩。

那天的天空蔚蓝得让人不敢碰触自己的眉眼,总觉得一碰就是满手的湛蓝;远方山峰上围绕着的白云,洁白柔软像极了哈达,又让你深信那后面一定住着神仙。所有的神都在注视和关心着人间这场举国规模的“精准扶贫”,这个“精准”是精准地定位产业,精准地选对带头人,重点解决的就是“扶”,找到当地有能力的带头人扶持他们,扶他们做成,帮他们做强,通过带头人的现身说法,激发出贫困人口的干劲和自强自立之心。这比过去单纯给贫困家庭发点现金,要用心用力付出更多,是真正地在实践“以人为本”。为了给贫困人口更多的“鱼”,才想尽一切办法授之以“渔”。

驻村入户建立连结

从迪庆州府香格里拉县城到德钦县城,正常情况不到三个小时的路程,不巧的是,白马雪山隧道里因雨季有损伤要封闭维修半年之久,我们只好从214国道翻越海拔4292米的丫口。既然有缘路过了,克服高原反应也得停车去跟那个海拔柱合影一下。等下了车我才发现空气是那么清纯甘甜,沁人心脾,我顿觉神清气爽,心里暗暗诧异自己对4292米高的海拔居然适应。可是那些来自零海拔的老师实在不舒服,匆匆拍张合影就上车离开。历时大约五个小时才到德钦,意外的行程给了我们额外的高原折磨,也收获了壮美的高原风光。很难描述大自然的纵深横切,壁立千仞,高不见顶,深不见底,给人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德钦的藏语意思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但是要到达那个“如意安宁”,却要经过一番惊心动魄地旅程,尤其对平原来客,那真是难以形容的上天入地。我们要在滇、川、藏三省交界汇合处不断切换,手机信号也殷勤地来回提醒着,不同高度的海拔不同方位的峡谷就有不会重复的风光,无论怎么样的高原反应都没人后悔自己的到来,这也许就是迪庆人为什么世世代代留在高原的原因吧。当德钦县海拔最高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在夕阳余辉中映入眼帘的那一瞬间,大家忍不住惊呼!我们真正到达了“云岭之巅”。老早就听来过并见到的人说,如果是有缘之人,在日出东方或者夕阳西下的时分,会有幸见证梅里雪山被一抹金色的光芒彻照!熠熠生辉,光芒万丈!为了见证那种语言难以到达的极致辉煌的时刻,有人无数次到德钦,有人等得望眼欲穿,有人干脆就在雪山脚下定居一生。那是来自神界的光!会让所有见证到的人此生圆满。哪怕在云开云合之间瞥上一眼,也会成全你在神山视野范围内所有见到的人,听说的事,走过的路。所有一切的遇见都印上非凡的烙印,深深印在脑海中,不再忘怀!

在德钦县采访期间,我们与当地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代表江琳和熊高进行了交流。他们俩简要讲述了德钦县升平镇辖下巨水、阿东两个村委会紧紧依靠区位优势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致富道路。而我更想听听他们俩个人驻村的经历和体验。他们俩个不是驻村最久的队员,所住村寨也不是最艰苦和最具挑战的。但是他们代表了最年轻的一个群体,从学校走向社会没几年,就直接下沉到最基层的村庄里去。他们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

坐在我身边的江琳,皮肤白晰,身量高挑,穿着职业正装,一看就是认真对待我们的采访,她开口居然带有明显的北京口音。“你是从北京下派来的?”我正想找个这样的队员详细聊聊。“不是,我是本地人,只是在北京读完大学,刚刚参加工作两年多。”她语言礼貌得体。“那你驻村会不会觉得委屈或者孤单?”“不会啊,我是本地藏族人,会说藏族,我的爸爸妈妈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小时候也到农村的老家走亲访友。而且我驻的村子离县城很近,交通也方便。村子里的人对我也十分照顾……”她一句也没有说自己的困难或者不容易,我是有点点意外的,因为她看起来那么的年轻秀气,与我印象的农村不匹配,总觉得她天生属于城市。她被组织选派到德钦县升平镇巨水村驻村才两个月时间。时间虽短,她却很快进入角色。说起自己帮扶的村子情况是那么流利和熟悉。

她所在的巨水村距县城1公里,现在村子与外面的交通也很便利了。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为361户,人口1920人,其中党员191人,有1个党总支下设13个支部。全村共有耕地1262亩,平均海拔3000米,年平均气温9℃,年降水量160mm。这样的自然条件,完全靠农业很难摆脱贫困,全村原来有建档立卡43户182人,按照精准识别划分为:因缺技术致贫的有4户16人;因病致贫的有11户49人;缺资金致贫的18户81人;因残致贫的2户4人;因学致贫的7户25人;自身发展力不足致贫的1户4人。村民原来靠种植大豆、玉米、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为生,雨季来临的季节,进山采集松茸、虫草、羊肚菌等林下产品创收。迪庆州委办公室挂勾并驻村帮扶以来,依靠村子离县城近的优势引进无公害大棚蔬菜、无刺花椒、藏香鸡、藏香猪、牦牛、养蜂等产业,加大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再借助本村地理环境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梅里雪山为中心,形成了飞来寺、雾浓顶、其登阁等旅游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逐渐成为了村民脱贫增收的新产业。到2019年底,16个村组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且危险路段都加建了防护措施;网络宽带已覆盖到建制村、学校、卫生室;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巨水村因之成为迪庆州第一批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示范村。

比起江琳,熊高就有点困难,他不是本地人,也不会说藏语。驻村前就职于德钦县检察院。他在升平镇阿东村驻村帮扶已经两年还将继续驻下去,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单位决定让熟悉情况的人持续坚守扶贫岗位,没有特殊情况不再换人。他的困难主要在不懂藏语,有一次其他队员有事不在村里,有一个老奶奶突然生病找到他,他只能从表情和手势猜到她的用意,然后果断用自己的车送她到最近的医院去。他的优势是当村民之间有涉及法律纠纷或需要法律援助时可以直接提供帮助,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这类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多。他所在的阿东村有400多户,2900人,其中81户建档立卡户,18年实现脱贫77户,19年全部退出贫困行列。阿东村的脱贫甚至达到小康,是得益于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出葡萄种植,当地引进的葡萄酒企业已经完成建厂并开始规模化生产。阿东村的海拔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用于酿造高端葡萄酒的葡萄品种,酒厂已成功开发出一个高端的红酒品牌。酒企与农户建立定单收购合作机制,葡萄种植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但因当地原来建设的饮用水管道没有灌溉功能,阿东村又是季节性缺水,下一步田间灌溉用水需要解决,驻村扶贫工作队与葡萄园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正在一起想办法,科学地解决灌溉用水问题。熊高说驻村帮扶以来,深切认识到农民自己辛苦劳动赚来的钱和直接从别人手里得到的施舍,对人的影响有着天壤之别。现在农民通过自力更生的劳动,不但实现了脱贫,有些已达到了小康,与自己刚到村里看到的那种因长期贫困形成的挫败无力感和心理依赖,已有了天壤之别。自己能深入到老百姓的群体当中,从内心里觉得自己生活与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看到自己的工作真真实实帮到当地群众,很有成就感。

自从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以来,需要县级及以上政府人员下乡的情况就不多了。虽然也有扶贫工作,主要是下拨资金为主,不再有大量干部经常下乡深入农村,尤其是与农业农村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与基层乡村之间的联系变得十分薄弱。对于像迪庆这种自然条件,如果仅靠农业收入,农村人的生活就会与现在高速发展的城镇日日脱节,社会阶层的断裂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不少边远山村甚至会出现恶霸横行的情况。通过结对帮扶的扶贫政策,现在每个身边的党员干部都有两到三户的“农村亲戚”,也就是帮扶对象,无论距离远近,每年都会特意安排两到三次去帮扶对象家里走访问候,了解情况。有问题解决问题,没问题联络感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阶层与阶层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经过几次深入采风,无数次走近那些驻村入户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深切知道入户驻村工作队员的不容易,有些人没有任何农村生活经验,有些人员干脆直接从州、从省甚至从北京空降到云南的山村里,一驻几年,从开始的白嫩到后来的粗糙,从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溶入,从开始的迷茫到后来的通透。渐渐理解和明白国家的用意之深,效果之好。

结束了与驻村队员代表的交谈,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去到农户的葡萄种植园里现场参观。正好看到有一户村民正在田里维护除草,是妈妈带着儿子在劳动。高原果然盛产天然的帅哥美人,妈妈漂亮,儿子帅气。妈妈不会说汉话,我们就问那个正在除草的小伙子,他未语先脸红,这个小伙子高中毕业,考到了州付的一所大专学校,九月份就要离家去读书了。我忍不住要给他拍照,忍不住地想发到朋友圈里去,因为太帅了,不输任何一个当红的男明星。要是早知道后来的丁真会那么“红”,原生态的帅小伙那么受欢迎,我当时就该发出去啊!他们家的土地流转给了葡萄酒企业,两亩多的田一年的流转款有4500元;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还有管理自家流转田里种植的葡萄,一年要做满30天的工,每个工会有150元的收入。要保苗除草驱虫,杀虫剂是企业统一发放的复合有机制品,其他时间可以找别的工作,做其他事。相同的土地有了收入又有了时间,双重的收益。村民的生活因此越来越好,家家户户盖起新房并不断美化装修。

采访结束,离开德钦,离开迪庆的路上,我内心一直在回味此行的带队领导包主任的话:在高原地区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驻村队员和基层干部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高原的精神让人感动。说到底,扶贫的目的不是均分财富,而是提升人的品质。如果人的品质没有提升,再多的资金投进去,也无济于事,还会形成种种意想不到的负面社会效果。这场结对帮扶的顶层设计,改变的不仅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状况,也改变了参与这场伟大工程的全体人民,真正做到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家国一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个人的生存发展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到此,我才真切理解了习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2020年,身处彩云深处,脚踩海拔高处的迪庆人民跟上来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