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菇之味
农历二月十五那一天,门前响起了鞭炮声,隔壁人家还在屋场前头烧纸。我好奇是怎么回事,父亲笑道:“今天是花朝节,你看屋前屋后油菜花开得多好,正好是个看花的季节。”母亲说,以前到了这个时候,姑娘家都会穿耳,戴耳环。
没想到老家还有这样古老的节日,可惜不能出门,屋外乌云密布,春雨连绵。忽然间,一声响亮的雷声炸起,母亲说:“这该是第一声春雷。春雷过后,也该有青草菇了。”青草菇,各地叫法不同,有的叫雷公菌,有的叫地耳,有的叫岩头衣,有的叫地皮菜……每回晒照片,各地的朋友都会兴奋地说出一个老家给它取的名字来。而我最喜欢“青草菇”这个名字,因为它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让人神往。
晚上,雨未停歇,雷声轰隆不断,凌晨又有春雷响。早上起来,雨水收起,空气湿润,母亲拎着竹篮,让我和她一起去坝上捡青草菇。沿着村庄的路往长江大堤走,路两旁的田地,油菜花盛开,金灿灿、明亮亮的,花香澎湃而来。无数青草的小芽儿,从泥土里钻出来,露出鲜绿的头。小港里水声潺潺,蛙声不断。
我们到长江大堤上时,捡青草菇的人已经不少了。既有大人,也有小孩,都蹲着身子去捡脚下的那一片。大堤上是一条硬化的水泥路,路两旁是两面斜坡,一面朝向村庄,一面朝向江畔。这两面斜坡上,青草菇最多。几乎不用费力去找,遍地都有。深褐色的青草菇躺在草丛之间,一团团纠在一起,拿在手上肉肉的,好似捏着小狗的耳朵,或是泡软的黑木耳。我查了资料,说它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其中所含的一种成分能对老年痴呆症产生疗效。
其实我们不在乎它的营养成分,捡青草菇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项乡间的娱乐活动。大家一边捡青草菇,一边说说笑笑。从江边吹来的风,饱含水气,轻拂在脸上,分外舒服。记得小时候,我们不只是捡青草菇,还捡蘑菇。长江大堤下的防护林,都是多年的杨树,在雨中,湿黑的树干上长了白蘑菇,类似我们经常看到的家养的扇形蘑菇,母亲和婶娘会拿锄头把它们招呼下来,然后在港边割几束野芹菜,回家后是一顿饱餐。
不知不觉,我跟母亲捡了一篮子。母亲嘱咐我轻拿轻放,因为青草菇很娇嫩,稍用力就会烂,另外,尽量选择大一点的,清洗方便。那些早先到的人,也都拎着满满一篮,路过我们这边时笑着说:“这是要回去吃个够!”
到家后,母亲先把青草菇放在淘米水里浸泡,再用清水泡,用漏勺捞出来,换上干净的水,如此反复五六次。母亲拿出两颗鸡蛋打入碗里,搅拌均匀。锅烧热,放少许菜籽油,把蛋液倒进去,凝固后取出。再在锅里放油,把切好的蒜末、姜末放进去,香气顿时起来了。洗干净的青草菇倒入锅里,发出“刺啦”的一声,母亲不断地翻炒,再把煎好的蛋搁进去。等差不多熟时,撒上葱花,一道青草菇炒鸡蛋就完成了。青草菇滋味独特,不像家园菜那样驯服,有一股野性的清香,口感滑嫩,让人忍不住吃了又吃,连带饭都多吃了一碗。
花朝节过后不久,又下了几场春雨。我跟母亲没有闲着,又去长江大堤上捡了不少青草菇。其实吃不了多少,便留了一份给哥哥一家,再留一份晒干。离家时,母亲把装满干青草菇的袋子放进了我的行李箱:“什么时候想吃就用温水泡一泡。吃完了,馋得慌了,我再给你寄。”能有一包青草菇在身边,也算是有一份来自家乡的慰藉吧。
(作者:邓安庆,系青年作家,已出版《山中的糖果》《天边一星子》《永隔一江水》等多部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