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黄河之水

2023-03-20抒情散文金坚范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发现了30万年前人类用火的遗迹。在人类智能大爆发的时代,以孔子为代……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祥地。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遗址,发现了30万年前人类用火的遗迹。在人类智能大爆发的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先哲便在黄河岸边散步,思考着人与人的关系。老子生长在长江流域,但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道德经》却写于黄河流域的函谷关。黄河是母亲河,我们应该如爱自己的母亲一般去爱它。著名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下了“我”和“土地”的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关注着民族的命运,如另一位大诗人穆旦所说,他“所着意的,全是茁生于我们本土上的一切呻吟,痛苦,斗争和希望”。诗人的爱,太深沉、太强烈,自然就有说不尽的话,但仿佛又说不清。“深沉”的爱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模糊了双眼。这样一种爱,这样一种爱国主义情怀,是值得弘扬光大的。

2017年9月,我有幸第一次观看吉县壶口瀑布。之后在《啊!黄河!》一文中,记下了当时的思绪:“现在黄河之水就近在咫尺了。一眼望去,那怒涛狂澜、汹涌奔腾,挟着巨雷般的声响,气吞万里如虎,滔滔席卷而去……此时此地的黄河之水,其汹涌澎湃之势,其实不是天上之水奔泻而来,而是犹如万马奔袭而来,千百只虎豹夺路奔袭而来。”我在这篇文章中呼喊冲决一切的气势和力量无比的怒吼,就是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也就是我敬爱的老领导光未然先生在其传世之作《黄河大合唱》歌词中所呼喊的: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像你一样伟大坚强!”一阴一阳之谓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只有水暖风轻、精致优美、温馨灵秀,还必须有马背上的雄风,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吞荒吐野、叱咤风云的精神气质。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这样分析大唐盛势之由来:“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之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另创空前之世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主体精神。刚毅精神既是克艰攻难、勇于创新之必须,又是文明平衡的需要。

黄河之水是有颜色的,而且其颜色是变化的。之所以叫它黄河,因为一般人看到的黄河,已经夹带着沿途黄土高原的泥沙,因而水是混浊的。但黄河的源头,在青藏高原蜿蜒奔流500多公里后,依然青翠如玉。两相对比,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一年多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强烈地冲击着中国,冲击着世界。它几乎打破了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影响了个人乃至社会的精神状态,甚至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的期待;同时也醍醐灌顶般地告诉人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

地球上的生物链十分脆弱,而各种动、植物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还不为我们所知。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茨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扇翅膀,可能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它说明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可用来说明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之间有着意想不到的关系。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索取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生态文明是人类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入一个新型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建立在人类对自然长远、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绿色”两字赫然在目。五位一体,缺一不可,而“绿色”则是基础性的,且有法律保障,因为我国《民法典》不但已经明确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将其定位为基本原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其核心思想是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没有保护,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命题,虽然在地域上界定为黄河流域,但其所含的核心思想,具有超越层面的含义,不仅适用黄河流域的发展,也适用于其他国家战略、其他地区的发展乃至一切领域。生态文明是我们国家永续发展的千秋大业。

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个经典性的命题。它强调天道跟人道、自然与人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宋代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百姓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皆是我的朋友,强调人对自然应该友善而富有爱心,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人与天地万物要合一,要统一起来,反对人为地破坏自然,主张“因顺自然”,顺从自然的规律。这种因顺自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与天地参”,就是人要参与自然界的变化。《周易大传》说,要“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里,“裁成”“范围”是调节的意思,“辅相”“曲成”是辅助的意思。即一方面要承认自然的变化和它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节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达到完满的程度。可以说,人类如果要在这个星球上长存下去,确实必须“与狼共舞,与百兽共存”。人类呀,善待大自然,保护生态,就是善待你自己!

这场疫情还启示我们,以道观之,物无贵贱。新冠肺炎病毒,不管你是什么肤色、什么宗教信仰、什么政治立场、什么官阶,一视同仁,迫使人类团结起来共同应对。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有一首被广泛传诵的诗《没有谁是一座孤岛》。诗人强调,任何人都是人类的一部分,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用“丧钟为谁而鸣”作为自己小说的题目,道出了人类对相互关爱的渴求。

南北朝时诗人范云在《渡黄河》中写道:“河流迅且急,汤汤不可陵……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还黄河之水清澈碧翠,这千年的呼喊,今天该实现了,中央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呼喊。人们必须深刻理解其重要性,方能以“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的紧迫心态,投身其间,为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此水何当澄”变为“此水今日澄”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