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回到了林海的合唱
当很多人都在恐惧、担忧、纠结中惶惶度过一年的光阴时,曾经搁笔多年的林业诗人王富祥却完成了一次诗意的回归,他用和他身材……
2020年1月,整个世界的秩序瞬即被一场病毒打乱。
当很多人都在恐惧、担忧、纠结中惶惶度过一年的光阴时,曾经搁笔多年的林业诗人王富祥却完成了一次诗意的回归,他用和他身材一样挺拔的声贝回到了林海的合唱队伍。
他澎湃的诗情随着都江堰涛声的平仄,从宝瓶口出发,像一江春水流向广袤的诗歌原野,流向了《诗刊》《星星》《诗歌月刊》《广西文学》《四川文学》《中国诗人》《湛江文学》……朋友们纷纷惊呼:他像松涛一样的声线还在。
1980年,在四川省都江堰长大的王富祥离开他生活了17年的故乡,来到凉山,来到了生机盎然的大森林中。
然后,王富祥的双脚便像一棵树,深深地扎进了这片土地,不仅因为这里有像青城山一样幽翠的山,有像都江堰一样奔流的水,还因为这里有一群热爱诗歌的“森林诗群” 。
松林山上,苍翠的绿意擦亮了他的眼睛。
安宁河畔,油墨的芬芳馥郁了他的青春。
那是一段简单快乐而又绿意盎然的时光。白天,王富祥在雅砻江水运局(今为长江造林局)工作。下班后,节假日,王富祥便和田明书、罗昌吉、张自信、王孔华、胥若平、李勃、谭革新、宋光勇、宋刚、廖旭东一起讨论诗歌,燃烧激情。他们先后创办了《雅砻江报》《雅砻江文艺》《新叶》,还与内蒙古牙克石市林管局合办了《森林诗报》。沙鸥、陈犀、雪村、罗享长、徐建成、刘允嘉、萧红涛、倮伍拉且、毕树文、庄剑、胥勋和、陈官煊、霁虹、姜建国、蒋往、周继才、黄德怀、冯笃松、李锐、曾笑萍、罗定金、姜华令、沈前祥、殷咏天……都向他们投稿,共同构筑了绿色的林海。
如今,这一本本从油印、复印变成铅印的报刊,仍然是当年那群“新生代绿色诗群”的年轻人们心中最亮的一抹底色,被他们珍藏在记忆深处,被沧桑的时间洇染上雅砻江的水迹,弥漫着松林山的薄雾和诗友们激情的温度。
1983年,王富祥的诗歌处女作在《四川林业报》发表,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鼓舞。1985年,王富祥的一首只有6行的短诗《风》,引起了时任《星星》主编白航的关注,白航为这首诗写下了精妙的短评。收到样刊的当晚,王富祥激动得彻夜难眠。随后,他的创作出现井喷式的爆发,作品先后在《中国林业报》《中国林业》《绿化与生活》《贵州林业》《新疆林业》《内蒙古林业》《滴翠》《云南林业》《山城绿化》等报刊铺天盖地地发表,在全国各地撒播的诗种也纷纷发芽,《四川日报》《西藏日报》《珠海特区报》《呼和浩特晚报》《中国红十字报》《中国汽车报》都有他的多组诗作吐出新芽。连《星星》《词刊》《诗人》《当代诗歌》《诗神》等当时的权威诗刊和诗歌选本也成组成组地发表他的诗歌。
一时之间,王富祥成了林业系统新生代的文学新苗。
某年夏天,《诗刊》创刊者之一、著名诗人沙鸥来林场采风,年轻帅气且已在诗坛崭露头角的王富祥是陪同者的不二人选。一老一少两位诗人穿行在大山中,如同两棵行走的树,一棵冠盖参天,一棵茁壮蓬勃,两棵树时而弯腰拾起野菌,时而坐在草坪上探讨诗歌,此时,王富祥的眼睛里总是充满着欣喜……三四天的采风,简直就是一程诗意之旅。沙鸥一生悲伤多于欢喜,雅砻江之行可能是其难得的愉悦时光,而王富祥清脆嘹亮且极具穿透力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山水间,偶尔惊起几只早起的鸟儿,扑棱着翅膀飞向林木深处。
后来,经过层层遴选,王富祥参加了国家林业部组织的中国首届“绿叶”文学创作讲习班。这是当时林业系统最高规格的文学活动。时隔多年,王富祥依然隐约记得那些授课老师的音容笑貌,仿佛那一个月的时间就在昨日。
可以说,王富祥在最好年华的时候遇到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繁荣的年代。这一时期的王富祥,在沙克领衔的“火帆诗歌沙龙”活跃度较高的256人中是最年轻的一员;在大凉山系统诗群中,王富祥用心汲取着文化的养分;全国林业系统“新生代诗群”里,王富祥已初绽头角。
王富祥没有想到,自己随手在稿笺上撒下的这些种子,居然有一天会在雅砻江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988年,王富祥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时代的文学大潮已静静落下,因为工作与生活,他也轻轻地放下了诗笔。
诗,仿佛是王富祥青葱时代里的一场大雨。
雨过之后,水痕全无,好像那场雨从不曾来过。
但是我相信,俗世的生活无法湮没和遮蔽一个真正爱诗的人,只要你淋过诗歌这场雨,诗的种子就不会在心里枯死。
2019年,不经意间,王富祥又回归了诗坛,他凭借一组《劳动者之歌》回到了诗歌的书写路上。
30年前的那场曾经浇过的大雨,再次在他的内心倾盆而下,又仿佛一夜之间,他的内心绿意盎然。
他蓬勃的创作激情,犹如当年尚未熄灭的地火,突然找到了情感的缺口,在2020年喷薄而出。当他把我和马及时约到一起喝茶谈诗时,他的脸上洋溢着诗的光芒。他把蕴藏在心底的诗歌,像春蚕吐丝一样,慢慢地,一首一首地吐给了这个世界,吐给了这个青枝绿叶的春天。
他以一棵树的形象再次加入到了林海的合唱。
我们期待,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以慢慢呈现,就像都江堰的水一样,徐徐地浸进人们的每一个日子。就像松林山的风一样,轻轻地荡起久久不息的林海。
(作者系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