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牡丹遍开临夏城

2023-03-20抒情散文高众
时值五月上旬,路过古城临夏,在大夏河畔短暂逗留。

大夏河从临夏市区穿城而过,河水在风的吹动和艳阳的映照之下,波光粼粼的,金银剔透,远看像一条丝带在舞,这座城市因为这条河而……

时值五月上旬,路过古城临夏,在大夏河畔短暂逗留。

大夏河从临夏市区穿城而过,河水在风的吹动和艳阳的映照之下,波光粼粼的,金银剔透,远看像一条丝带在舞,这座城市因为这条河而显得灵动、活泼。

此时,大夏河的两岸是浓浓的春意。沿岸三十里的牡丹花开得正娇羞,少有热烈和奔放,朋友说,再过几天,到了中旬,才是盛花期,红色、蓝色、紫色、黑色、黄色、白色还有诸多无法形容的色彩的牡丹就会竞相开放,那种热烈的奔放的场景,你会深深受到感染,这种热烈和奔放,像是西部地区人民的性格。

看来不光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长的万物看来都有相似的脾气和秉性。

我去过菏泽,也去过洛阳,看过那里的牡丹,群芳竟放,植株小巧显得秀气温婉。但是在临夏,站在花下,竟发现有些植株与我同高,而我的个子一米有八。临夏的牡丹叫河州牡丹,从植物学的品种来说,叫紫斑牡丹,在每个花瓣之下,都有一块紫色的斑块,这很显然,它的存在,丰富了花朵的层次,丰满了花朵的色彩。放眼望花海,缤纷繁复,争奇斗艳,显得好看又耐看,让人欲去又还留。

自古人们好牡丹,以文人尤甚,因此牡丹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广泛而独特,描写牡丹的诗文灿若繁星。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喜欢以牡丹来隐喻自己心中想表白又不敢表白的意中人,他在《牡丹》这一首诗里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苏东坡对牡丹的喜爱就直白得多,他喝醉了酒,在吉祥寺赏牡丹的时候,径自这下一朵,插在自己的头上,走在大街上,任人取笑,作为老太守,这样的放荡不羁的形象,他并不感到难堪,相反觉得很有趣,于是他老人家写下了《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如实记录他酒醉戏牡丹的过程。这首诗不但没受到后人的耻笑,还成了不朽名篇流传后世。

牡丹的美艳独占花魁,自然绽放的富贵之气,如一饱读诗书的绝色少女,脱俗的雅致,让人发自内心的欢喜。于是在临夏地区,家家户户种植牡丹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行走在临夏,会听到很多关于牡丹的故事。家有好牡丹如藏万贯钱,这种如命根子般的珍惜,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喜爱和珍惜,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据说只有出嫁女儿索要,父亲在难以推辞的情况下才会给女儿家中分一根小苗,因此,在临夏,常常出现某种珍贵的牡丹品种只会出现爷爷或父亲还有出嫁的女儿家中。于是走在临夏街头巷尾,无不感受着牡丹花的气息,走进几户人家,房前屋后、庭院之中皆种牡丹,因为庭院之中气温稍高,有几株便竞相开放。身处其境,如少女之热情,笑迎宾客,便心生温暖,如游子归乡。

有一朵牡丹,外表淡黄,花内如墨,我便称奇,主人介绍其为“书生捧墨”,是牡丹中的上品,看来这里的文人墨客喝酒赏花自成习惯,不然怎么会有其如诗的名字?主人介绍还有不少诸如“人面桃花”“雪中送炭”之类,如今都是上好的品种。

有位叫约瑟夫·洛克的美国人类学家、植物学家、纳西文化研究家。1924-1932年到川、甘、滇以及青海等地区考察,当他在甘南卓尼县的山上发现了紫斑牡丹,奉若珍宝,便在附近的喇嘛寺试种成功后,带走了紫斑牡丹的种子,从此紫斑牡丹便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紫斑牡丹也便因此名扬四海。

“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这是古老的临夏花儿(当地的一种民歌)唱词,从这里可以看出牡丹生存环境的艰难,我想也只有在艰难环境下的生长的花朵才有这样绝美的艳丽,才有这样高贵的品格。如此之下,我想到河南洛阳一位青年女画家的作品,画面上一簇牡丹在雪中傲然绽放。当时她将这幅作品发给我,请我给这幅作品提款,展开此画时,有两句顺口溜便从我的心中流出:富贵自从贫贱始,谁说牡丹不耐寒?这两句顺口溜配这幅画一直是我得意之处。

千百年来一直滋润人们心灵的牡丹花,如今在临夏成为了重要的产业,牡丹花茶据说有养颜功效,而牡丹精油自然是女子美容美体之精品,牡丹的根皮皆是上好的中药材。于是,在临夏,大规模的种植,不但将临夏变成了牡丹花海,在花开季节迎来送往全国各地的赏花游客,更重要的是在这绝色美景之中悄悄地丰满了临夏人民的腰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