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假记——潘家园散记
1995年夏天我开始逛潘家园,首次是陪台湾……
对于收藏者而言,买假俗称“打眼”,一个生动而形象的词,自己打自己还是被别人打,另论。但这是一个必然和自然的过程,又叫“交学费”。
1995年夏天我开始逛潘家园,首次是陪台湾画家兼诗人楚戈先生,他同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器专家,同逛者有北京画家古干,可以说是古干把我领进潘家园的,他喜收木匠用的墨斗,那一天就买了四五把之多。
楚戈喜玉,且出手大方,二百元一块的小玉件,在他眼中便宜无比,一口气买下若干,大多是明清件,说拿回台北送朋友,是一份厚礼。
楚戈购玉的热情传染了我,开始关注各类玉件,并拣自己喜欢的进行选购,这一来不打紧,竟有些刹不住手,胡乱买下的玉件,大多是凭一种冲动和直觉,或者随口讨价还价之后的妥协。但没想到买到手的玉件,经一位朋友欣赏过后大加夸奖,便有些飘飘然起来,殊不知这种飘然之感正是买假陷阱。
那一日已近集市的尾声,我骑车去凑热闹,尾集人气渐散,或许能碰到急于离京归乡的货主,甩卖亦未可知。抱着这样一种心理,我走入市场匆匆扫描,可能我的神态引起别人的注意,几个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怯怯地围过来,极神秘地问我:“要不要高古的玉?”
那几日我每夜攻读各类介绍玉器的书籍,满脑子是商、周和战国玉的造型,对“高古”二字十分敏感,河南又恰巧是殷墟及妇好墓的所在地,河南口音便有一种古文化的内蕴,让你凭空产生一种亲切和信任感。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几个纯朴亲热的河南小伙子的簇拥下,我买下了一种商代风格的玉龙佩,臣字眼,双阴线,准确说叫“玦”,更了不起的是这块玉居然像烧过的鸡骨一样洁白光滑,人称“鸡骨白”。
河南小伙子们开价三千元,我还价五百,他们争让一番,以一种大度豪爽的姿态,把这件“商代玉玦”忍痛交给了我,他们的眼中满是诚恳,说以后一定和我交朋友,拿到钱后点都不点,很义气的样子。
这件“鸡骨白”自然是假到家的玩意儿,而且在河南批量生产,我几乎用百倍的价格买假的同时,也买到一种经验:凡热情过度的推销,背后注定有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