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沉思
端阳将至,阳光煦煦,花开满园,眼前一派温暖祥和景象。然而一想到端阳节与屈原的联系,心情便肃然起来。此时,我捧着一本朱熹的《楚辞集注》,目光正停留在《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一句,吟咏再三,渐渐陷入沉思。
朱熹的解释是,芳与泽,都是芳香华美之物,借指衣裳和玉佩;姜亮夫等现代楚辞学家则认为:“芳”与“泽”是相反的两种物质,“芳”是芳香,“泽”是污臭。在《屈原赋今译》中,姜亮夫对这两句话的译文是:“在这芳与臭杂糅的时候,要使光明的本质仍不亏损。”换句话说就是:“在芳洁高尚与污臭低俗混杂的时候,芳洁的本质不可被污染损伤。”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者。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与行动,未能得到实现,发为吟咏,成为千古绝唱;他的文品之瑰丽与人品之伟大,令人千古怀念。
五月初五端阳节的由来,传说是民间为了纪念屈原这天投江殉国而设。这由来虽是传说,但人们没有怀疑,都宁愿相信是真的,因为从屈原逝世至今,他一直活在民众的心里。民众之心,便是历史之心。
《诗经》有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高山变成了峡谷,深谷变成了山陵。大自然是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变化的。但是变中也有不变,例如人类的“爱美”而“厌丑”之心就是不变的。人间事物的产生与存在,善美,总是值得赞颂;丑恶,总是应当拒斥。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最大的善美!一个为了自己祖国的安危、为了捍卫自己祖国的利益而不惜一死,这样的民族英雄,难道不值得人民永远地纪念他吗?难道不值得文学艺术家们用笔墨去歌颂他那光明伟大、浩然正气的灵魂吗?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征程中,有许多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为革命为国家捐躯沙场的英雄烈士,值得我们永远仰望。新中国成立前后,许多有道义、有信仰、有责任心、有革命情怀的作家、艺术家,创作出了《白毛女》《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三里湾》《艳阳天》《第二个太阳》等感动人心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时代风貌,是党的光辉历程与人民伟大力量的生动展现。
现实主义是既重视“艺术性”更重视“思想性”的“主义”,不具有思想深度只强调“艺术特色”的“主义”,是不可与“屈赋”这样的文学作品同日而语的。爱国主义是屈原作品的生命,也应当成为作家的“文学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谆谆话语,令人警心不忘。
在端阳节到来之际,重读《离骚》中的“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解悟文心,凭吊先贤,继往开来,弘扬爱国主义,铸造人民文学的辉煌,这应当是我们不忘初心的坚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