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每座村庄都珍贵

2023-03-23抒情散文周华诚
到金源古村去的时候,我带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余华在序里写道:“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

到金源古村去的时候,我带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余华在序里写道:“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

到了金源村,我就觉得余华的这句话很贴合这座古老的村庄。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这座村庄留下了珍贵的痕迹,那么一定是时间。

隐匿于浙西常山县山野之间的金源村,有着八百年历史,一条溪流环抱这座村庄。信步进入金源村粉墙黛瓦的深巷里弄,你会发现村民屋舍边有一条清渠穿村而过。这渠水来自古溪坑,流淌千年,欢唱不已。穿过老街,可见村民们悠然行走,或坐在门前择菜剥豆,或是抽烟闲话,神情怡然。村中有古池塘。继续前行,见到一座牌坊,乃是“世美坊”。这座牌坊初建于宋朝,重建于明朝,为两柱三楼门式石坊,造型上既保留了宋朝的精巧细致,又融入了明代的庄重古朴。人立牌坊前,发现牌坊高大庄严,牌坊上的明楼、柱头都有斗拱,造型精致。正中额坊上刻阴文楷书“世美”二字,遒劲有力。

只要深入挖掘,哪怕是一座沉默的牌坊,也蕴含无比丰富的往事和人间悲欢。那么对于眼前这座牌坊,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大部分的往事都隐藏在时间的身后。在这个村庄,能留下来的只有片鳞只甲。在附近村民口中,“王家一门九进士”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清代光绪年间的《常山县志》记载:“世美坊,在县东上源,为王氏世科立。”王氏家族,这个村庄里最大的家族,也铸就了这个村庄最宏伟的骄傲,王氏家族“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往事,成为金源村无法逾越的高度。

村民们一遍遍在口头重述那些进士们的名字,当然,那些名字也被隆重张挂在与世美坊数步之遥的王氏贤良宗祠里。与世美坊一样,王氏宗祠也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宗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曾先后经历过两次重修,亭台翘檐式的建筑里,有着极为精美的木雕石刻,整体上呈现出雕梁画栋的气韵,浑然古朴。我们那天去寻访宗祠之时,一位老人带着三四个孩子在厅堂玩耍,孩子们高声嚷叫,追来跑去,为这个空荡荡的建筑带来了饱满的生机。

在老人的讲述中,王介总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名字。王介(1015-1087),字中甫,北宋诗人,常山县芙蓉章舍人。宋仁宗庆历六年,登进士第,早年与王安石交好。王介生有四子,分别是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王涣之;其弟王悆及侄子王沩之,皆登进士第。加上王介的父亲、祖父,均为进士,掐着手指头数一数,便有“九进士”之说。

这些故事总是令人津津乐道——据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记载,1061年8月,皇帝亲自监考,选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官员。参加这次考试的,最终有三人入选——苏轼获第一名(第三等),王介获第二名(第四等),苏辙获第三名(第四等)。来自浙西一隅的王介能在这次策试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二名,名列苏辙之前,实属相当不易。

以上是这个家族的主要故事,在各种书面资料中被一再引用,也成为这个村庄的重要文化遗产。毕竟那些往事离现在太远了,这个村庄也只是留下了一座宗祠、一座牌坊作为物证。

而在这个现名“金源”、原名“上源”的古村,据说最初的村庄规划设计便有王介的参与。古村现存的明清民宅、道路、池塘、溪流,皆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分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溪流穿村而过,依山傍水,屋舍之间曲径通幽,四通八达。这个村庄的格局若有王介的规划,今天的人在穿街走巷的时候,也就有了寻访前人足迹的意思。事实上,八百年的时光在村庄里如流水一般淌过,迎面而来的面容换了一拨又一拨,先辈们的容颜,不知道在今人的脸上还能不能找到依稀的迹象?

余华的书还被我握在手上。余华在序里讲了两个时间的故事,一个是贺知章的一首诗《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另一个是唐朝人崔护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我觉得金源古村可以算是时间的第三个故事。时间是如此的意味深长,它沉淀在每一座不同的村庄里。不管是松阳的几十座村落也好,古徽州大地的村庄也好,或者是三衢乡野之间的村庄也罢;不管是保存得古朴完整的村庄,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村庄,时间都一样公平地对待它们。每一座村庄都如此不同。因为不同,每一座村庄都如此珍贵,每一座村庄都装载着那里人们的快乐和悲伤,光辉与荣耀。因此,村庄的美好如流水一样,得以在世世代代的时光里流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