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井冈山
临近“七一”,暑期将至,全国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再次迎来游客到访的高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回想起我曾经去过的红色景区,每一处都无不带给我深深触动,无不让我感受到精神的洗礼。我想,这种感觉应该与诸多游客一样——红色景区,总是具有其他旅游目的地不具备的独特魅力。
特别是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日益增大,红色旅游更加广而深地走进我们的生活。
说来因参加培训班去井冈山已经是10余年前的事情了,但回想起来那次行程,依然如昨日历历在目。
首先,井冈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环境非常优美。从上山的路上开始,满眼绿意葱茏,空气格外清新。这种绿意,这种清新,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旺盛的生命力,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当年革命的星星之火,如何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在井冈山点燃,随后一步一步形成燎原之势,并从此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通过参观、走访多处革命遗址,实地接受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许多经历和感受令我至今难忘。
比如当穿上红军军装,重走“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很是不同寻常。遥想当年,在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带领下,红军靠着肩挑背驮通过这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年过四十的朱德军长坚持亲自挑粮,“朱德的扁担”感动了多少人!老一辈革命家在这条挑粮小道上展示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革命精神,对我们后辈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
拿我所从事的科研领域来说,每一个成果的诞生,必然离不开学科带头人的身先士卒甚至甘为人梯,才可以带领整个团队为国家、为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两弹一星”元勋便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我们的楷模。
在黄洋界,当我站在群山之巅,俯瞰四周崇山峻岭、险要崖谷,参观红军当年的哨口、仰望那枚雄赳赳的大炮,当年的战火轰鸣仿佛就在耳边。面对苍山翠谷,再吟诵毛泽东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中“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诗句,豪迈之气油然而生。那是怎样的必胜信心,那是怎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当然,还有通过聆听讲解、与老区人民座谈等活动,让我们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更加熟悉井冈山上那段不凡的岁月。在茨坪镇的天街上,每听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等歌曲时,仿佛感觉穿越了时空。
10余年前,仅去过那一次,时间也不是很长,但是井冈山在我心中却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井冈山精神,更是在那以后便铭记于心。那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份珍贵的红色遗产,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征程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份珍贵的红色遗产,对我,一名政协委员,一名归国留学人员,一名科研工作者,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
我曾跟家人、朋友、同事分享,一座井冈山,来去之间,会让人在思想上有很大进步。这大概就是红色圣地井冈山的魅力所在。这座红色的山峰,教育着每一个来过的人。
我真诚地建议,更多的朋友如有机会要多去红色革命圣地旅行、学习。这种学习,不仅是对红色历史的回顾和学习,更是对传承的认知和践行。这种经历会不断提醒自己,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为己任。
我也真诚地希望,红色革命遗迹所在的地区,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宝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并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合理开发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让更多的游客润物细无声地接受精神洗礼,并通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助推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