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山的暖色--专题--中国作家网
铜鼓山在重庆市荣昌区东北,海拔不过600米,却雄伟险峻,古树参天。其铜鼓山寨,于清嘉庆五年建成,又名天全寨,依势建街筑楼,遮天蔽日,独秀于皑皑白云中。
铜鼓……
4月,去铜鼓山登高。
铜鼓山在重庆市荣昌区东北,海拔不过600米,却雄伟险峻,古树参天。其铜鼓山寨,于清嘉庆五年建成,又名天全寨,依势建街筑楼,遮天蔽日,独秀于皑皑白云中。
铜鼓山,平和、素净、淡雅,却掩饰不住它厚重、沉稳、大气的风韵。
春日登铜鼓山,惠风和畅,空气清新,鸟语呢喃,花香馥郁,“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4月的芳菲,依然令人心醉神迷。
但更令人心旌摇曳的是那漫山遍野的一蓬蓬长势喜人的花椒树,“目前,刘骥村花椒产业基地达5000余亩。通过产品销售、务工收入和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等方式,花椒产业每年可为刘骥村村民增加收入60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花椒产业走上致富路”。随同我们一同上山的刘骥村第一书记韦永华兴致勃勃地介绍道。
韦永华是重庆市检察院派驻刘骥村的第一书记,两年多的脱贫攻坚战,韦永华从“橄榄绿”到“检察蓝”,始终保持着部队转业时的军人本色,“这个村是以解放初期在解放铜鼓山的一场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刘骥连长名字命名的,如果不让刘骥村甩掉市级贫困村的帽子,怎么对得起英雄‘刘骥’的名字。”
如今早已走出贫困村的刘骥村,一座座山岗上,满眼翠绿的九叶青花椒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昔日的荒坡经过宜机化整治后已成了花椒基地。我们轻吻花椒,感受着别样的新鲜气息,味道很美,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花椒自古以来便是家庭烹饪中的主要调料,也有驱寒除湿的功效,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点。明代于谦也曾写道“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重庆雾气浓,湿气也重,故重庆人喜欢麻辣的调料,花椒自然成了重庆人的最爱。
沿山继续上行,又见无数城门碉楼,依悬崖峭壁立于东西南北,俯视山下,睥睨群峰。古城碉楼遗址可寻,仅南门之城墙便牵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解放军剿匪战斗的英雄故事:
1949年12月7日,荣昌获得解放,但潜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不甘心失败,勾结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借助铜鼓山的险要地形,以图颠覆我新生的人民政权。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获悉这一匪情后,立即组织所部103团,联合地方武装,聚歼山上匪徒。
1950年2月12日凌晨,总攻战役打响, 103团全体指战员如利刃从北面插入古堡寨墙,当天铜鼓山南门、西门、北门和狮子坡碉楼和铜鼓大王庙土匪的“指挥部”均被我军占领。
此时,103团二营连长刘骥正向山寨内的残余土匪展开政治攻势。狡猾的敌人表面放下武器,却暗中掏出枪向刘骥开枪,刘骥当场壮烈牺牲。这位身经百战,曾参加过渡江战役、三大战役等战斗,荣立过军功的连长,不幸在这场剿匪战斗中牺牲,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铜鼓山上。同时牺牲的还有曹长有、刘拴兔排长和数名战士……
战斗胜利后,村民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将铜鼓山寨一带更名为刘骥村,还专门建起一座庄严肃穆的英烈园。开园当年,英烈园就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位当年亲眼看见剿匪、如今已年逾古稀的老农告诉我们,“当时,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铜鼓山寨南门旁。那场战斗,你让我讲,我可以讲个几天几夜。”他又自豪地补充到,“我是那场战斗的见证者,解放军真勇敢呀!”
韦永华带着我们走进铜鼓山英烈园,踏上99级石阶,缓缓走到烈士纪念碑前。“铜鼓山剿匪牺牲烈士永垂不朽”!这是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将军当年亲笔题写的碑文,鲜红的13个雕刻的大字在春阳下熠熠生辉,为铜鼓山增添了一缕辉煌的色彩。
纪念碑下雕刻有刘骥和曹长有、刘拴兔三位英烈持枪的英姿,一个个英俊刚毅,充满了英雄之气。“铜鼓山剿匪战斗简介”碑文记录了当年那场剿匪战斗的经历,将永载史册,煌耀人间。碑文下摆放着人们前来吊唁英烈的一簇簇洁白的鲜花,寄托哀思,激励前行。
英烈园旁的山地上种了上万亩的映山红、桃树、柚子、花椒,他们簇拥着纪念碑,把人间最美的青绿和鲜花献给英烈,以这种朴素和纯洁的形式来纪念和感怀烈士。是他们的英魂护佑着铜鼓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护佑着勤劳质朴的山民和他们的子子孙孙,才有了这美丽的蓝天和洁净的空气,才有了这丰饶的土地和茂盛的农田,才有了刘骥村大踏步奔向幸福的最暖心的色彩。
登高铜鼓山,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次与英雄贴心的对话,是一次生命的升华,也是我们不忘初心的一次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