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口福
世人不能不佩服他的文章笔力之健,更不能不羡慕他的口福胃纳之佳。无论文章,无论胃口,都充满了此公对权势的蔑视、对小人的不屑、对生活和明天的憧憬希望以及身处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会吃,懂吃,有条件吃,而且,有良好的胃口,吃得下去,克化得动,实在是一种幸福。北京也好,天津也好,常常看到挂着“口福居”这样招牌的饭店,通常都不大,价位也不高,普通人吃的多,老百姓坐下来,无非一杯啤酒,两碟小菜,这就是电视广告上说的那种“吃嘛嘛香”的市民大众最向往的“口福”了。
所谓口福,所谓吃得快乐,所谓舌尖上的享受,都是一个人生命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号称“美食家”的苏东坡,一生经历坎坷。然而,他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却有着难得的口福。著名的“东坡肉”,吃过吗?颇具人气的“东坡肘子”,听说过吗?就是苏轼这位文学大师发明或创造出来的两道菜肴。在食谱上,以文人的名字而为菜肴名称者,苏轼大概是“独一份”。尤其是有人给他制造痛苦时,或者用谣言中伤、诬陷与抹黑他时,这班人满心希望他过得悲悲惨惨,希望他厌食,希望他寻死上吊……可惜,胃口绝对良好的东坡先生,总是食欲大开,总是对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心花怒放。这种灵魂上的反抗,实在使那些整他的人们,气得两眼发黑,无可奈何。
应该说,苏东坡的口福,是他在坎坷生活中的一笔精神财富。如果看不到这点,不算完全理解苏东坡。
他在《湖州谢上表》里,公开表达出这种反抗精神与不肯妥协的态度:“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显然,他压根不理会这些握有权柄的得志新贵。他哪里晓得,小人不可得罪的道理,照讲他想讲的真话,照写他想写的文章,锋芒毕露,略无收敛。于是,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迫害。
然而,苏东坡无论贬谪到什么地方,都能写出优异的作品,都能吃出名堂,都能活得实实在在、有滋有味。
在宋人朱弁的《曲洧旧闻》里,看到这位胃口奇佳的文学大师渲染吃喝的豪情,他那洒脱奔放的状态,他那充满自信的心志,跃然纸上。
“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前后《赤壁赋》,亦足以一笑也。’”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享受人生、心胸开阔、品位高尚的诗人,能不笔惊风雨、名垂千古吗?
苏东坡最后一次发配,渡琼州海峡,安置儋州。宋朝的海南,远非今日之海南,乃瘴雾蛮烟的荒凉之地。从他的一篇《食蚝》短文中,发现此公尽管环境恶劣,吃兴未减分毫,虽然日子艰难,但消化能力极佳。当地滩涂上,盛产味美无比的蚝,使他足足享受。据明人陆树声《清暑笔淡·东坡海南食蚝》一文中载:“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落到如此境遇之中的东坡先生,居然还有幽他一默的心态、调侃两句的乐趣。世人不能不佩服他的文章笔力之健,更不能不羡慕他的口福胃纳之佳。无论文章,无论胃口,都充满了此公对权势的蔑视、对小人的不屑、对生活和明天的憧憬希望以及身处逆境中的乐观精神。
从苏东坡坦荡、从容、自信与豁达的人生经历中,世人至少获得以下三点教益:第一,得要有一份坦然从容的好心胸,千万不要小肚鸡肠,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狭隘偏执——那是绝成不了器的。第二,得要有一份刚直自信的好精神,切莫任人俯仰,随波逐流,墙头衰草,风中转蓬——那是绝站不住脚的。第三,恐怕得有一份兼容并蓄的好胃口,不忌嘴,不禁食,不畏生冷,不怕尝试。这个道理若用之于营养,则身体健康;用之于文章,则尽善尽美;用之于交友,则集思广益;用之于人生,则丰富多彩。
如果苏东坡先生没有好心胸、好精神,特别是好胃口、好的消化能力,能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高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