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上海……
在我创作的百十……
上海,在我的记忆中是个很亲切的地方。1995年,为给春晚节目找鲜活的素材,我和搭档戴志诚等来到上海,在上海的滑稽戏和球迷的悲喜百态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
在我创作的百十段相声中,有三段是在上海产生的。
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段儿是,1996年的春节晚会上我和戴志诚表演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这段相声,后来全国的观众都认为应该叫《姜球球》,因为我是以一个叫“姜球球”的球迷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的。
1995年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具有代表性的一年。当时,国内的职业足球刚刚起步,球迷们积攒多年的热情得以释放,火爆球赛是当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个题材作为春晚节目创作内容。
这一年的春晚,本来安排我在中央电视台北京主会场演出。我们准备的这段相声,描写的是北京国安足球队拿到了全国甲A足球联赛冠军后的众生相,为此准备了各种包袱(相声用语,笑料的意思)。可是没想到,在春节晚会已经开始排练组台的时候,这一季足球比赛的结果出来了。1995年11月5日,上海申花在主场3比1击败济南泰山,提前两轮夺得联赛冠军,第一次问鼎甲A。
足球比赛结果的戏剧性转变,引发了春节晚会相关人员上下一通忙乱。我们的创作基础不成立了。导演组连夜开会,领导临时决定:姜昆、戴志诚从北京赶往上海,由北京主会场的演出,改为参加上海分会场的演出。节目还是这段儿相声,只不过夺冠的主角儿变了,由上海申花队代替了北京国安队。
既然是临危受命,就得赶紧临阵磨枪呀。戴志诚和我加上作者孙晨(我的学生),一起来到了上海,开始观察上海球迷的言谈举止,寻找上海申花队里符合相声表演的素材。
好在,我之前对于南派曲艺就十分有兴趣,对著名滑稽戏演员姚慕双、周柏春的表演很熟悉。我们吸取了上海滑稽戏的演出特点,把上海观众喜欢的那种比较即兴的、热烈的、夸张的表演,想办法融在我们的相声作品里,展现在全国的观众面前。
演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已经快50岁了,但在节目中我要扮演的却是一个20多岁充满了激情的小伙子。光靠穿上年轻人的服装,比方说夹克,已经不够了。
于是,我做了两个选择:第一就是我对原作品进行了一个大的修改,给相声中的人物起了个名,叫姜球球;第二,我挂了一身小喇叭。小喇叭的五颜六色和长短凌乱,能把人物内心的狂热和奔放全都表现出来。
这些细节对塑造这个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观众相信我不是一个年近50的中年人而是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
我们内行管相声叫活,是说写相声的素材要鲜活。我们在上海找了徐根宝,找了范志毅,采访了许许多多上海有名儿的球迷,跟他们一起聊,聊他们接近于疯狂的、炽热的体育场上的表现,以及申花球迷怎么迷恋他们心中的“足球明星”。
我们在上海分会场准备参加春节晚会的消息,被一些媒体透露出来以后,很多北京球迷感到不满,纷纷给我写信质问我:你不是国安的球迷吗?怎么跑到上海申花那边去了,你要干什么,哼!
我只好把这些情况反映给导演组、创作组。春节晚会的编创同志对群众意见还是非常重视的,经过研究,就要求孙晨一定要把金志扬、曹限东这些北京国安的足球教练和名将的名字,跟徐根宝、范志毅等同时出现在台词中,把他们排在一起。并且,还在北京的春晚主会场和西安分会场,特意安排在相声节目结束以后,由北京国安队打出了一个标语“国安永远争第一”,两队球员和西安球迷合唱《真心英雄》这首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充分显示了足球界胜不骄败不馁、互争互进这样一个团结的景象。
这段节目还用足球作为载体,展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一年,工资该涨的涨了,房子该分的分了,京九开通了,三峡开工了,香港回归倒计时。一个礼拜让你休息两天!双休日没事儿干,你就看球呗!”——几句质朴的台词把20世纪90年代的国民生活概括了个遍。节目演出以后有一段报道,我把它牢牢地粘在我收集的“新闻报道”素材本上——
1996年的春晚选择了在北京、上海、西安三地连线直播的形式,在当时来看十分新颖。在这个节目中,1995年全国足球甲A联赛冠、亚军,上海申花队和北京国安队的将士们,也都来到了各自的演播现场助阵。年轻的范志毅在台下耸着肩膀,差点儿笑抽过去。台上的“姜球球”说:“AC米兰、阿森纳、佩纳罗尔、桑普多利亚、弗拉门戈、哥伦比亚,一共6个队,我们中国全赢了!”现场的观众们更是打出了“球迷与中国足球心连心”的标语。随后,两队队员与西安的球迷们一起合唱了一首《真心英雄》,将节目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