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故乡的柴汶河
我的家在大汶河岸边,流经我们家乡的这一段叫柴汶河。小时候,柴汶河沙明水净,水鸟成群,优美的环境赏心悦目,是百姓农闲时休憩的地方,也成为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割草、游戏、洗澡、捉鱼,童年时光与这条河流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大汶河两岸,茂盛的树林、茂密的芦苇浩浩荡荡,沿着蜿蜒的河流逶迤生长,一眼望不到边际,也给傍河而居的人们提供了所需的物资来源。
建造房屋,村民可以就地取材。去10里之外的徂徕山中专门的采石区,开凿山石垒上房基。取河边岸上的黄泥,夯土为墙。用河边的杂草和灌木林,烧制砖瓦。伐河边的树木,做房屋的梁和椽。而芦苇编成的苇毡,铺于房梁之上的椽上,再密实地在苇毡上铺上麦秸或灰瓦,一座房屋就建成了。
而建造房屋之时,邻里之间总是相互搭手帮建,盖屋之人只需管上几顿粗茶淡饭就够了——柴汶河水养育的村民,有着河水的朴素与宽厚,也让岸边的每一个村庄带着淳朴的村风烟火相继,繁衍生息。
大汶河干支流都是源短流急的山洪河流,洪水涨落迅猛。在旧社会,每年洪水来临的时候,随时会撕破河坝,冲毁农田,导致老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到处要饭为生。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村民加固加高大坝,清理河道,肆虐的洪水终于被困在了河床里。
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家乡的所在地天宝镇在山下截住河流,修建了黄花岭水库、杨庄水库、东峪水库等,还兴修了许多灌溉渠,将水库里的水与丘陵平原地带的农田连接起来,实现了利用山间积蓄的洪水灌溉农田,也消除了洪灾带来的隐患。几乎无庄稼和树木生长的丘陵地带,因为有了水,大力种植了樱桃,1998年,天宝镇被农业部农业特产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樱桃第一镇”。
游走在故乡的柴汶河不再是祸患,而是成为了福星,给当地带来了福祉。
为两岸人民带来福祉的还有对柴汶河从根源上的治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流两岸不断修建农药厂、化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企业,污水、废渣几乎都排到了柴汶河及其支流中,让曾经清澈见底、可以饮用的河水污浊不堪,臭气熏天,鱼虾绝迹,水鸟也不再在这里落脚。附近的村庄里只能从10里之外的徂徕山中运来山泉水饮用。
加上城市建设用沙量的增加,很多人肆无忌惮地将河边的沙、河床里的沙以及多少年形成的农田下的沙,都一起开挖卖尽,让河床满目疮痍。树林摧毁了,芦苇荡不见了,村庄里的路也都让拉沙车压坏损毁。破坏生态的同时,给人们的生命与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
到了必须治理的时候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汶河岸边也感受到了这春风浩荡的气息。让人欣喜的是,企业排污不达标,一律关停,并且各城镇的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特别是,老家附近污染环境最大的印染厂直接停产关闭。
如今,新泰市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经拉开序幕。我到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人工湿地(城东大桥段一期)项目建设现场看过,当时,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往来作业,整理河堤、栽植苗木有条不紊。在人工湿地项目的河北岸是天宝镇城东村,村里多户人家沿河建有蔬菜大棚,建坝蓄水、改善水质也让村民得到了实惠。抬坝蓄水,能有效提升柴汶河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农业灌溉面积。
据了解,人工湿地项目仅是柴汶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7 个子项目之一。其他工程还包括对柴汶河的系统保护修复、彻底清理环境及淤泥、净化水质等。
整修后的柴汶河,河道险工段得到护砌,堤防被加高培厚并进行生态修护,提高了防洪标准,确保了防汛安全。河岸两侧,整治后的土地被用来建设苗圃、藕池、鱼池等,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景观农业。
如今,柴汶河两岸,河水清澈,绿树繁茂,沿河的芦苇、岸边的花草和休闲公园,美不胜收。白鹭、苍鹭、野鸭等水鸟在河水与沙洲上空飞翔,多年不见的情景复又出现。
“山青、水碧、林郁、田沃、湖美”,柴汶河边的故乡,正走在通往幸福富庶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