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味道
每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第二故乡——荔浦,我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直奔米粉店。这不仅是由于风尘仆仆的我已饥肠辘辘,更是由于我迫切地想去品尝那久违的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是令我垂涎欲滴的味道。
那米白柔嫩、入口即化的米豆腐,那旁边煎得焦黄中间还是白色、咸香的萝卜粑,那可干捞可做汤、色香味俱全的米粉,那有着红黄白三色、清爽可口的粉利,那白白糯糯的白糍粑,那黄色的嘎嘣脆的米饼......一想到这些,我就食指大动。
还有两种指头大小的食物,我也记忆犹新:一种是像一个个微型坛子、甘甜可口的水果桃金娘,另一种是像一个个小板栗、炒来吃也一样香酥的坚果米椎。
至于大名鼎鼎的荔浦芋头,这个曾经的朝廷贡品,我却不是十分在意,因为它不是我常见的小吃。我印象最深的是扣肉中的芋头那种粉粉软软的滋味,而扣肉一般是过年才会出现的大菜。
故乡的味道是滋养了我身心的味道。
我从小就喜欢吃米粉,尤其是汤粉。荔浦米粉,那是跟桂林米粉一脉相承的呀!高中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早上都到荔浦车站对面的一家米粉店吃粉,然后再走二公里的路到学校。记得当时的素粉是八分钱一碗。尽管没肉,可那白嫩爽滑的粉条、鲜美的粉汤以及起锅后加上的酸豆角,真是让人吃得过瘾,吃得心满意足。我就是以这样的状态备战高考,然后金榜题名。
白糍粑和米饼则很吊我的胃口,因为它们是年货。
白糍粑的吃法有三种:煎、煮、烤。我最喜欢烤着吃。以前,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火盆,天冷时用来生炭火取暖。有时,我们会把番薯埋到热烘烘的火灰中烘烤,烤熟后再剥皮,吃起来香喷喷的。至于烤糍粑,则是先把火钳架在炭火上,然后把糍粑放在火钳上烘烤。直到把扁圆的糍粑烤成胀鼓鼓的圆球样,再放些白糖,吃起来就香甜又软糯了。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边吃东西边谈天说地。女人们往往还要编织衣物,不让手闲着。那种情景真是其乐融融。在环境的熏陶下,我不仅很小就学会了烤东西吃,还跟我那心灵手巧的小孃学会了编织。从最初编织简单的袜子,到后来编织漂亮的毛衣。不过,在高考前的那个冬天,我在火盆旁看书学习才是常态。
荔浦米饼则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别有一番年味。一到过年,家家户户打米饼【1】、老老少少齐上阵的备年货活动真是热火朝天。只是,我并不清楚打米饼的整个工艺流程。我那时跟所有的小伙伴一样,最擅长的就是把大人调好的炒米粉(即磨成粉状的炒米)装进饼模,再压实、碾平至光滑,然后敲击、倒扣出成型的饼。饼上印有各种各样的漂亮图案。至于怎么把这些成型的饼烘烤熟,那又是大人们的事了。那米饼,咬下去硬邦邦,嚼起来香甜酥脆。我们就这么嚼呀嚼,嚼出了浓浓的年味和满满的幸福。在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并不贫困、没有现代化高楼邻里却和睦亲密的年代,我们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一棵树矮又矮,上面挂满坛子仔【2】”,在桃金娘已十分罕见的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朗朗上口的谜语?又还有多少人记得一条街的大人小孩互相串门、互相分享那些紫黑色“坛子仔”的欢乐景象?
故乡的味道是让我念念不忘的味道。
我对故乡小吃的追寻,似乎成了一种执念。
儿时就听父亲说过哪里的米粉好吃、哪里的米粉不好吃,我不以为然,其实是不懂。就我当时到过的有限的几个地方,它们的米粉我都吃得津津有味。当我远离故乡、尝过各地的米粉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米粉的区域性差别,才知道桂林米粉为何能名闻遐迩。后来,无论是在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还是出差或旅游到外地,我都喜欢找米粉吃,而且总是去打着桂林米粉招牌的粉店,即便我知道那里所谓的桂林米粉并不正宗。
对米豆腐的喜爱,更成了我们父女二代人的情结。那年回荔浦,当满叔【3】听到我又嚷嚷着要去吃米豆腐时,便打趣道:“你爸回来找米豆腐,你回来也找米豆腐。下次你们回来,我干脆请个米豆腐师傅专门给你们做好了!”当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市场零乱的一角,坐着小板凳,在简陋的摊档前享受美食时,哪还管什么风度翩翩!
至于已跟桃金娘一样罕见的米椎,我倒不是很馋。但有一次回去,我突然想起已经十来年没见过米椎了。一股强烈的怀旧感驱使我拉着丈夫和孩子出去找。可惜,我们走遍城区的所有市场以及所有可能的摊档都没有找到。当我们跟一个摊档主诉说来龙去脉时,她惊奇得睁大了眼睛,理解了我们的渴望,也理解了我们的失望。
离开故乡几十年,多少事已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早已步入丰衣足食的年代,山珍海味比比皆是。可我每次回荔浦,还是雷打不动地去吃那些价廉物美的米粉、米豆腐、萝卜粑。如果是回去过年,就还得加上粉利、白糍粑和米饼。家里不再用大火盆,我们就把白糍粑放在暖风机上烤;家人不再打米饼,我们就到市场上买。解馋,我们总有办法!当我品尝着那些久违的味道时,我仿佛又成了当年那个心满意足的小姑娘......
纵然走遍天南地北、尝遍佳肴美馔,纵然他乡的风味有千万,他乡的风味也令人垂涎,我最怀念的依然是故乡的味道——那些曾伴随我成长的、令我回味无穷的味道。
注:
【1】打米饼:做米饼。
【2】仔:发音为zǎi,小的意思。
【3】满叔:小叔。
2022年8月25日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