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自行车
时光回到二十年前,他在读小学,是一个不知愁滋味的年纪,坐在简洁明亮的教室,欢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尽情地吸吮着知识的甘甜。彼时,大规模的下岗潮来袭,像是一夜刮过的穿堂风。他的父母也未能幸免,租住在棚户区里,靠着微薄的失业金拮据度日。
屋漏偏蓬,赶上了他的开学,全家人早早地紧张了起来。
按照学校的惯例,报到的当天要缴纳学杂费,并且凭着缴费的单据领取新书本。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孩子们对于新课本的垂涎,像是饥肠辘辘地嗅到了美味的鸡腿。然而几百元的学杂费,对于他那个干瘪的家庭,如同一座拦路的大山。
那一年暑假,开学的前一天,任母亲翻箱倒柜,就是凑不齐他的学费。先前的物质储备,因临时的际遇被挪作他用,拆了东墙补了西墙。无奈母亲只得领着他,从城南到城北,找昔日的工友去借钱。他背起书包,亦步亦趋地跟在母亲身后,沿着锃亮的铁轨,一一敲开别人家的门。
殊不知,很多工友的境况也如他们一般,面临着孩子开学囊中羞涩的窘迫,只能递上一杯热茶,或是三两块糕点,当作是热忱的款待。有些工友还算比较仗义,从牙缝里挤出几十元来,慷慨地递到母亲的手上,随即塞进他的书包里。母亲说足了好话,承诺下个月从失业金里偿还,然后领着他径直奔赴下一户人家。
那一日,他们走了很长的路,敲了许多的门,但距离目标的学费,还是差了一些。
等到第二天,他没能如愿领取到新书,还遭到了周围淘气同学的奚落,耷拉着脑袋回到了家。他把自己闷声锁在房间里,将原本用来包书皮的挂历纸胡乱地撕碎,并以绝食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换来的是父亲疼痛的巴掌,和母亲无助的哭泣。
晚饭后,父亲一言不发,推着自行车于细雨中出门。归来已经很晚,他在半梦半醒之间,隐约听见父亲的脚步声,父母细碎的对话,以及划破长夜的叹息。
再一日清晨,父亲一改常态,亲自护送他上学,为他足额缴纳了学费,领取到崭新的课本,还在校门旁的文具店里,买来款式新颖的书皮纸。那些书皮纸散发着馥郁的清香,镶嵌有精美的卡通图案,比起粗糙的牛皮挂历纸,不知好上多少倍。他尽情地陶醉其中,心满意足地拈起书本,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一件件珍贵的展品。
他不曾觉察,那辆陪伴父亲多年的自行车,再也没有了踪迹。事隔经年,关于车子的去向,始终是个“谜”,父亲不愿提及,他亦向来不去过问。
多年后,他也成为了父亲,不会因为孩子交不起学费而郁郁寡欢,还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培训班。他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购买世界上最好的自行车,而他的父亲,却只能坐在轮椅上,听他慢慢地回味——那些成长道路上,泪水的滚烫与脸颊的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