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外话
吃穿住用行是构成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元素,而吃居于首位,毕竟民以食为天。尤其近三年,新冠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起彼伏,老百姓闭门居家的时候,吃显得尤为重要,有的吃就不会恐慌,吃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2020年,自武汉封城后居家坚守,刚开始看看电影追追剧、斗斗地主打打牌,还有热乎乎的可口饭菜。三五天没什么,七八上十天也没什么,时间长了就有问题了。这恐怕要从“闲”字说起。“门”中有一“木”,不管这个“木”是工具,还是“木头人”,都没有发挥作用。如果是工具,搁置未用,放在一边;如果是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闲在家里的人当然不招人喜欢,尤其一个大男人年富力强、身强体壮在家闲着,自然口舌之争、矛盾纠纷就出现了。
要说家务事,扫地拖地、洗衣叠被、修修补补都算,不过未必是天天都要做,但是一天三顿烧火做饭,要喂饱肚子,少一顿肚子都不答应,所以厨务占了家务的大头。以前,无论在家还是做客,都是坐享其成、饭来张口,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生米煮成熟饭的劳动成果,若无其事地看着大家赞美厨师,心灵手巧呀,做了一大桌子菜呀,味道很好呀,辛苦呀,等等。直到自己也下厨,才晓得烧火做饭不仅是个劳力活,也是一个精细活,还是一个理家活。
说它是个劳力活,择菜、洗菜、切菜、炒菜,一通搞下来,由生到熟,平均每顿饭都要花费半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饭后收拾餐具,洗洗刷刷,一般也要半个小时左右。一顿饭下来,费时也费力。说它是个精细活,炒菜的火候,大了容易糊焦、粘锅,小了不熟、夹生;放入的调料,多了味重,或辣或咸或酸,少了味淡,有时候是腥味未除,有时候是香味不出,有时候该放的料忘了,有时候不该放的料加了……此时此刻,才理解饭前对厨师的赞美,再多也不为过。
曾几何时,“君子远庖厨”被人误解,认为“君子”,主要是读书的男同胞们,不要进厨房,不耻庖厨。实际上这是对孟子游说齐宣王实施仁政的断章取义。《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西汉的《礼记·玉藻》也有提到:“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由不杀生而延伸到远离杀生的地方,是一种至仁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女人也开始承担赚钱养家的社会分工,传统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观念随之转变,男同胞也要参与家务事。君子要近庖厨,分担家务,因为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作为家里的一份子,理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就是分内事,家庭责任都应有份。
鉴于前年不做家务往往会被唠叨、被指责,易引发家人心理不平衡,进而引爆久积的不满情绪。相反,自己开始下厨、承担更多的家务活时,家庭内部的争吵反而会有所减少,家庭关系更加顺畅,家庭也更加和睦,幸福感也就增加了。试想,工作之余、回家之后,大家都很累,但男人应该多做一点,谁让你是家里的“家长”呢?外面各种“长”当不上,家里的“家长”也当不好,何谈“齐家”,更别奢望“治国、平天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厨务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自己煎了几次鱼,不是随意翻动,就是火候过大,煎出来的要么碎了不成块,要么下面已经糊了,上面还没有熟,就是不懂张弛有度、恰到好处的道理。如果国家政策朝令夕改、操之过急,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激起反应。现在政出多门,犹如不同的调料,要相互协调,咸淡适中、酸辣适宜,才能最大程度方便老百姓,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东汉又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励志典故。家务与家教也密切相关。炒菜做饭也好,洗衣拖地也罢,都是琐碎的小事,既锻炼人的动手能力,也磨炼人的心性品质,都要亲自动手一步一步来,都要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都要有主人翁的家庭意识和责任感。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教育,那么家务就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程。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就是对做好家务的完美总结与提炼。
厨务即家务,家务连着家教,牵动着家庭和谐,更透视着治家理国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