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夹带与贡院的往事

2023-03-25抒情散文高洪波
我所住的胡同很小,叫小羊宜宾,原名“小羊尾巴”,为雅驯计,遂改为此名。

小羊尾巴虽不典雅,可靠近的胡同均极有名,一为赵家楼,二为贡院西街。前者系五四运动时被火烧过的地方,“……

我所住的胡同很小,叫小羊宜宾,原名“小羊尾巴”,为雅驯计,遂改为此名。

小羊尾巴虽不典雅,可靠近的胡同均极有名,一为赵家楼,二为贡院西街。前者系五四运动时被火烧过的地方,“火烧赵家楼”,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桩壮举,至今有碑铭耸立,提醒人们勿忘历史与国耻;贡院西街,名声不如赵家楼大,但“贡院”二字甚是了得,昔日举子们考试的地方。

贡院西街与东街并行,中间地是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相当于清代的国子监,建在贡院两条街的中间,亦别有一番意蕴。

贡院西街从前有数排平房,每间房子的开间都不大,我路过时曾进去窥望,凭直觉感到这房子便是清代考试时的号房。虽然已成为民居,烟火气甚浓,可是院内那种压抑逼仄的氛围,仍让你有些惶恐,觉得若干年前或许有不得志的举子在这里留下愤怨之气,一旦沾上,影响你的精气神的舒坦。

考试取士,始于唐代。近读新儒学八大家之一徐复观先生所著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将科举制的来龙去脉兜了一个底儿掉。

徐先生认为始于隋大业(而不是唐太宗)中的科举制,是知识分子本身命运的一大变局,也是中国历史命运的一大变局,因为此举改变了汉代的知识分子注重社会清议,依靠州举里选的风习,从而把士人与政治的关系,简化为一单纯的利禄之门,把读书的事情,简化为一种单纯的利禄的工具。结果士大夫们的廉耻被破坏殆尽,日趋于卑贱,日安于卑贱。

这话的确有道理。

邓廷祯为清代名流,一个与林则徐共同抗击英军的民族英雄,用时髦的话说是林则徐的“战友”,《清稗类钞》中记载他青年时读书瓦官寺,极清苦,在书房自悬一联云:“满盘打算,绝无半点生机,饿死不如读死;仔细思量,仍有一条出路,文通即是运通。”

没多久,邓廷祯“补博士弟子员,旋举于乡,联捷成进士”,这则轶闻的标题是《邓廷祯屡踬童试》,说明邓大人屡考不中,无奈之下才以对联自勉。

不久前又遇到一件趣事。嘉德拍卖公司在长城饭店展出拍卖物品,古玩字画、珠宝瓷器,一应俱有,让人大开眼界,顶妙的是居然有一件清人考试作弊用的物品:写在丝片上的一部“四书”,真是咫尺天涯、小中见大,下足了工夫。每个字如蝇头,密麻麻如蚁,白丝片摊开来不过一份《北京晚报》大小,竟能容下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弊者的心机与心血!

这件记录下清代考场艰辛的文物底价五千元人民币,后来听说还真的被人买走了。

清代考试制度极严,进考场(也就是走进贡院的小屋)时不许夹带片纸只字,常常对考生施行解衣脱履式的搜身。

《清稗类钞》“搜检”一则讲述了康熙庚子年间顺天乡试,“特命十二贝子监外场”,然后进行搜身检查,清代名流朱彝尊的孙子朱稻孙前往考试,“被襟而前,鼓其腹曰:此中大有夹带,盍搜诸?”因为朱稻孙体貌魁伟,意气磊落,反倒把贝子们逗笑了。当然,像朱稻孙这样身份的考生毕竟不多,敢敞着怀、拍着肚皮进考场的举子尤其罕见,故而才能成为一则趣闻流传至今。

大多数的考生,一定都像邓廷祯那样,“满盘打算,仔细思量”,成败在此一拼,况且学得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一买方一卖方,尽管把自己当成小偷与盗贼来防范,人格侮辱之至,也只好认了,绝不会事后去告一刁状,向皇帝佬儿索取精神赔偿费用若干的。

关于这种科举考试,宋代大儒朱熹说过:“今日上之人分明以盗贼遇士,士亦分明以盗贼自处。”是最深刻、坦率的揭露,故而徐复观总结道:这种上下以盗贼相遇的局面,到明清而更酷。此一盗贼性格的集团,在社会必奸盗社会,在朝廷必奸盗朝廷。

宋代危亡之原因不少,但主要一点是知识分子(士大夫)不负责任,不讲是非之“无耻”,宋代在“无耻”的一群中被扼杀掉,元代的“九儒十丐”,这种排列自有其内在的道理。

应该承认,在阅读徐复观之文时确有痛快淋漓之感,他把儒家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秉性说得很透,他甚至认定到了清代,科举制在“盗贼”之上又加了“奴才”,然而尽管如此,有识之士仍著文立说,指出“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名之外,另有人生;朝廷之外,另有立脚地”。使中国文化得以维系人道于不绝,这无疑是文化的伟力。

由夹带、贡院想起时下的高考制度,想起某地考生以“大哥大”作弊的新闻,想起已故女作家温小钰与其夫汪浙成先生十几年前的名著《苦夏》,说的全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苦衷,再继而品味中国文化及考试制的缘起、由来、鼎盛和式微,发现中国的教育制度之改革,似乎真要从“考试”入手。

人才竞争,仅凭“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显然是不行的,举贤任能,又需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淳朴的民风及相适应的民主程序,因为这关系到知识分子本身的素质,否则如某些批评者所针砭的,一味“痞子化”下去,则知识分子如何成为烛照国民精神的烛火,便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了。

到得那时,仅凭夹带是解答不了时代的考题的。

补充一句,贡院西街已在拆除中,一座名曰“光华大厦”的巨型建筑物正拔地而起,这座大厦据说集剧院、商场、游乐场为一体,是北京不久的将来一方热闹所在。

贡院最后的一点痕迹就这样消失或即将消失,那沉淀在中国知识分子心灵中的梦魇样的年代,但愿也能及早扫除殆尽。

只不知那位买走了清代丝片上写的《四书》的有识之士,心中作何感想。这样珍贵的文物,的确是太过稀少和罕见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