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年轻人
万奶奶指着身边的一群年轻人夸赞道。
万奶奶今年90多岁,住在兴化市昌荣镇盐北村一个叫万昌的庄子。庄里人……
“他们像飞来的喜鹊,整天围着庄子转,吱吱喳喳的,真是热闹呢。”
万奶奶指着身边的一群年轻人夸赞道。
万奶奶今年90多岁,住在兴化市昌荣镇盐北村一个叫万昌的庄子。庄里人家秉承“宁可不建高楼房,也要让孩子上学堂”的村训,192户、651人的庄子,陆续走出了168名大学生,被誉为状元庄。不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留下一溜的空关房,也留下万奶奶这样的老人。
“人是屋的胆,家是庄的魂呢。”万奶奶看着院子,晒着太阳,惦着家人,守着寂寞。村头小河静静流淌,无声无息地带走这片土地人来人往的过往时光,只有夜空一弯残月,依稀勾住老人的回忆。
现在,万奶奶不再孤单。她说自己是个“门童”,每天坐在门前,帮着这群孩子招呼游客。
万奶奶眼中的这群孩子,是一群年轻的创业者。
领头的小伙子叫刘剑,1989年出生的大学生村官。也许是经常在太阳底下奔波的缘故,脸上呈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古铜色。小伙子本来每年有20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几年前,镇上在万昌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和青年创客孵化中心”,把他选调过来担任盐北村党组织书记。他带着一帮小伙伴,摘掉了省定经济薄弱村的“穷帽子”,拿到了省市级先进的各种牌子,愣是将万昌打造成远近闻名的“青年创业点”和“网红打卡地”。
刘剑被乡亲们称为“鸡鸣书记”,每天早上6点就从城里赶到盐北村,雷打不动。乡亲们问他:“你放着好好的店掌柜不做,何苦来做村掌柜?”
他嘿嘿一笑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有感情。也许在外人眼里,万昌是一个有点儿衰落的普通小庄台,但在我们眼里是个宝贝疙瘩。”
刘剑最为看重的是万昌青砖黛瓦的民居和状元庄的金字招牌。村里组建了万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向村民回租空关房,引入一批青年创客,在这里做文创产品、婚庆景点、水乡民宿、电子商务,不但让庄子日益生发出书香气和烟火气,而且逐步形成了新业态、新经济。万奶奶家两幢房子租给了兴化城里来的90后小老板解善彪,做了“垛上耕耘”文创馆,十几个年轻人在这里写写画画,旧家什、老砖瓦、残木料在他们手里摇身一变,就能卖上好价钱。万奶奶天天好奇地跟着他们转悠,每年还能拿到三四千元租金,开心得合不拢嘴。村中心的一个小岛被改造成了别致的爱情岛;旁边一间民居正在布置老电影展馆,准备专门放映小场电影《庐山恋》;一间集体仓库正在改造成魔法餐厅,门前的广场是一个青年夜BAR……“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成了年轻人欢乐的海洋。”这位被评为泰州市创业富民先锋的年轻村支书,言语间带着兴奋和憧憬。
如果说刘剑以万昌为平台,做文化、兴文化,鼓捣出名堂,那么,另一个小伙子姚德银则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潜心种风景、卖风景,将安仁村打造成为兴化市又一个“网红打卡村”。
姚德银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学生村官,后来考上公务员,在镇农业农村局工作。2017年,安仁村在全镇考核倒数第一,镇党委安排他回到家乡安仁村任职,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担子不轻。他发动大家美化家园,村上有人撇开了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怕又要劳民伤财呢。有本事先把那块荒地弄好看看。”
村民们所说的那块荒地,是村头河边的“龙须沟”,有600平方米,满是废弃的猪圈,露天的旱厕,垃圾成堆,臭水横流,脏乱不堪。“我们要把最脏、最差、最臭的地方变成最美的风景。”小姚带着人说干就干,就地取材,用废弃坛罐、砖瓦装扮成假山、景观池,建起秋千、竹屋等娱乐设施,做成了一个鸟语花香的童趣园。大伙儿一下子信服了,有的退让围墙,改造建成一米花带,有的将旧宅基地无偿提供给村里做公共绿地,村头巷尾点缀着一个个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更有七八户人家正在改建民宿。
村里老支书邹有宝正在做庭院绿化。谈到小姚,他打心眼里佩服:“这帮年轻人点子多着呢,我支持他。”
老支书饶有兴趣地讲起“百万小石桌”的故事。
村里有一位企业家,叫邹新木,常年在昆山办企业。有一次回老家,看到村里的变化,感慨万千地说:“我是在这几棵老榆树下长大的,儿时就巴望着这里有张石桌。”他当时随口一说,小姚他们却当成了大事,很快将老榆树周边环境整治如旧,安装好石桌石凳,拍成视频发给他,这让他感动不已,专门捐款20万元给村里,这一捐就是3年。
敏锐的小姚从这件事情中得到启发,再施“金点子”。他将群众发动起来,请乡贤参与进来,发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红白理事会和亲娘舅议事园的作用,搭建了一个“有事好商量”的八仙桌,众心众智众力,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多了底气。老支书邹有宝、老队长邹有桂、老校长邹生祥和老木匠邹生虎四位老同志是亲娘舅议事园的成员,他们说,帮着邻里化解纠纷,帮着村里出谋划策,帮着年轻人压阵把舵,成就感满满的。
青年走进农村,融入乡村,挑起乡村振兴的担子,让红色文化亮起来,乡土文化活起来,青春文化浓起来,创业文化火起来。昌荣镇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中,有6个“80后”,还有一批“90后”的年轻后备力量。全镇从事电商网络销售的年轻人猛增到300人,年销售总额近2亿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超2000元。
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更离不开职业农民的扎根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无论是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还是乡村治理的具体实践,都要把老天爷馈赠的一方水土呵护好,把老祖宗留存的文化底蕴传承好,把老百姓期盼的生活家底发展好,而做好这些,依赖于源源不断的新生代在这片土地上接续奔跑。唯有让青年人才站在C位,让青春力量成为硬核,乡村转型才能少些阵痛,多些动能,人们的故土家园才不至于像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只看到白头和坟头,看不到盼头和奔头!
夕阳西下,远处的庄台传来曼妙歌声,姚德银领着他的昌荣鼓词队开始了表演。昌荣镇党委书记邵国昱意味深长地说,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骏马。风景正好,年轻人,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