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读读中国书吧

2023-03-25抒情散文于坚
鲁迅曾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我认为鲁迅这句话也是对青年说的。青年时代是“在路上”的时代,应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果你整……

鲁迅曾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我认为鲁迅这句话也是对青年说的。青年时代是“在路上”的时代,应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果你整天之乎者也,就会被时代抛弃,成为孔乙己。

但是,读书人不只是青年,还有儿童、中年、晚年。万万不可将鲁迅这句话简单理解为要所有的人一辈子都读外国书。

鲁迅说,人生识字糊涂始,这是针对汉语的本性说的。“糊涂”,就是不确定。语词的含义不是死的,要在上下文的现场才彰显,所以“难得糊涂”在汉语里是一个真理。道是不确定的,但人总是害怕不确定,不测、不确定很麻烦,要求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变易的状态。承认万事万物的不确定,意识到不确定并持存于心,乃是高人韵士。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不见得,少年时,中国书或许读出陈旧味,到中年则未必。汉语是开放的,同一个字,比如“道”,18岁的青年和70岁的老人理解必不一样。此时代与彼时代的理解也不一样。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二十世纪都过去了,世事如云,难道还没有对这个真理的更切身的体会?

有一年我在云南西部,听一土著解释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的含义:是喽!又不是喽,又是喽!就是,就是。

我认为,中年以上要以读中国书为主。因为这时候,人离死亡越来越近,害怕也越来越频繁。“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人要如何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终死于君子,还是“曝尸荒野”?中国书研究的是这个。《黄帝内经》《古诗十九首》《红楼梦》……《易经》就更不用说了,从头到尾教你怎样做可生生,生生之谓易。如果不从青年的立场看,中国书都是教人生生、养生、“活泼泼地”(王阳明),而不是找死。

乾:元,亨,利,贞。《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读了这段,你就不会再对死亡耿耿于怀。死,乃是天的一个环节、过程,是“天行健”的易位、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死亡并不存在。生命自强不息,无疾而终,无疾而死。死亡,只是顺天承命,不是结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

他们追求的是这种人生啊,好玩啊!长寿啊!

如果只是读那些西方式的青春励志之书,这个社会必流于肤浅,深沉不起来,老成不起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争当丑陋的老来红,所谓“青春之书”读得太多的结果,怕死。

这个时代,要读中国书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