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诗豪刘禹锡
冯俊龙
自古文章憎命达。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命途多舛,大多因为他们孤高超迈的个性难容于世,无数才华横溢的绝代天才因此遭遇种种打击,乃至一蹶不振。然而事在人为,境由心造,一个人的心胸格局最能体现其人生智慧,决定其生命厚度。在大唐诗人中,被誉为一代“诗豪”的刘禹锡,一定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少年成名,刚过20岁即中进士、30多岁已位极人臣,后半生却屡遭坎坷,更两度因作“桃花诗”被赶出京城,一贬就是23年。但他以其“百折不挠、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雄浑老苍、沉着痛快”的诗歌风格,前半生有柳宗元,后半生有白居易这样的知心好友诗酒唱和,展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文人别具天地的人生。
二十年来万事同
大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逐渐走向衰亡。“永贞革新”之后,“元和中兴”看似将国家拉回正轨,朝廷对“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幸存者,同样抱着不信任的态度。刚回到京城才几个月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再次被贬边远郡州。这次,刘禹锡被贬去播州,柳宗元被贬去的地方是柳州。虽然都是去做一方大员的刺史,但播州(贵州遵义)在唐时还是蛮化未开、猛兽横行的荒凉偏僻之地。其时,刘禹锡还要带着80多岁的老母同行。柳宗元想着自己曾经带着年近七旬的母亲,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颠沛到永州,借住破庙时的凄楚,不由得不为好友刘禹锡担忧。他上书朝廷,恳切希望把自己贬去播州,让刘禹锡代替自己去柳州。宪宗皇帝怎肯听一个贬官的建议,好在有深得宪宗信任,并且对刘、柳皆有好感的裴度从中斡旋,刘禹锡改去连州(今属广东清远)。连州也属荒远州郡,但稍好于播州。
刘柳两家,扶老携幼,负书担橐,顶风冒雨,一路同行。此次他们没有选择永贞元年被贬永、朗二州时所经由的蓝武驿道,而是改走长安至洛阳再南下的两都驿。此道不象蓝武驿道那样都是崎岖山路,尽管路程绕得远些,但却是平坦易行的大道。刘柳此行虽然满怀孤愤抑郁,但能结伴而行,两家人相互照顾,途中不时有老友故人迎送酬唱,让沦落天涯的他们多少还能有些慰藉。晓行夜宿,终于到了衡阳。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横跨湘江,水陆行走便利,是东来西往南下北上的交通枢纽。自春秋战国时起,此地即为楚南重镇。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始建酃县,三国时期置郡。如今在这座全国优秀旅游文化城市,不仅有著名道教、佛教圣地衡山,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传说,还留有刘禹锡、柳宗元这对中唐文坛双星依依惜别的伤心泪。
回首过去,刘柳的人生仿佛如影随行。柳宗元比刘禹锡只小一岁,他们都是贞元九年(793)同榜进士及第,先后登博学鸿词科。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升迁监察御史,与在御史台任职的柳宗元再次相遇。当时韩愈也在任监察御史,三人一同工作,来往密切,成为好友。
太子侍读王叔文擅长围棋,深得太子李诵喜爱。王叔文、王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关心民间疾苦、积极寻求改革的年轻人,随着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承大统,形成了“二王刘柳集团”的改革派,拉开“永贞革新”帷幕。可惜的是,永贞革新只维持了146天就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将帝位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李纯,即唐宪宗。
唐宪宗即位之后,联合宦官和大臣将维新集团的主要人物王叔文、王伾、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全部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王叔文贬为渝州(重庆)司马,次年赐死,王伾被贬到开州(重庆开县)司马不久后,病死在任上。刘禹锡被贬至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在他赶往连州时,又追贬郎州(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湖南永州)司马。苦熬10年,时至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谁曾想次年(816)三月,刘柳两人又被驱逐出京。
衡阳歧路,偏东去连洲,偏西去柳州。抵达衡州地界,他们将要从此分道各奔东西,前路茫茫,世事难料,这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不知何时能再聚首。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在此即将临歧分袂之际,两位诗人三次唱和六首诗歌以诉深情。
刘柳衡阳唱别,如泣如诉,情深义重,千古流传。不幸的是,这竟然是他们人生永别。义薄云天的刘禹锡料理完柳宗元后事,不但帮柳宗元把孩子抚养成才,而且搜集整理出了柳宗元一生著作,一丝不苟完成了柳宗元遗愿。
柳宗元病逝柳州时才46岁,而刘禹锡在后来艰难的岁月里,又生活了23年。刘禹锡和柳宗元同为中唐文学巨星,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前半生的命运轨迹惊人一致,似乎是重合的两条曲线,正如柳宗元诗中写的那样“二十年来万事同”,但他们的人生结局却截然不同。
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苦闷的仕途失意中生活,柳宗元身心俱损。尤如他作品《江雪》中的“渔翁独钓”,宁可遗世独立,孤独得肝肠寸断,照样固执坚韧,一往无前。也许,这位才华卓绝的文学巨匠,也想寄情于山水,渴望在大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甚至谋求打开人性桎梏。但是他生性忧郁,忧愤难平,即使有《小石潭记》青葱的树木,清冽的潭水,相互逗乐的游鱼,奇形怪状的石头,蜿蜒曲折的溪流这样美好的景色,他都能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留”。这样的心境,再顽强的生命之火也会很快熄灭。
刘禹锡骨子里有一种不屈的坚强,一种豁达的乐观。他高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慷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始终坦然面对不幸,一生乐观豁达。他说“浮生谁至百年,倏尔衰暮。富贵穷愁,实其常分,胡为叹惋?”将起起落落看成是人生的一部分,淡然处之。刘禹锡在人生的险流激浪中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被贬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他面对萧瑟的秋天,也能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打破“自古文人多悲秋”的论调,展现出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性格忧郁的人,在遭遇打击时,往往愁闷郁结于心而不能发自于外,长此以往,势必伤心伤身,对挫折抵抗力更为减弱,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而面对困境,能通透达观、随遇而安的人,打不死、压不垮,百折不挠,韧性十足。刘禹锡一生三起三落,仕途不可谓不坎坷,但是他始终斗志昂扬,积极乐观,活到71岁高龄。
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在出生前,其母梦见大禹亲手将一个男孩交给她,所以给儿子取名“禹锡”(古“锡”通“赐”),字梦得。后来,刘禹锡自诩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古人特别重视孩子初生和孩童时期,认为这预示着孩子一生的命运。特别是在讲究出生门第的唐朝,为自己出身杜撰故事不足为奇。不过,出生官宦之家的刘禹锡果然天资聪慧,刚毅豪猛,乐观豁达,坚韧傲岸。也许,刘禹锡的才华和性格,才是他一生骄傲和不屈的根基。
从繁华京城的高官,到被贬去偏远西南做谪臣,又时值深秋,满目荒凉,青年才子刘禹锡不知道在朗州要生活10年之久。而且,这样的贬谪生活竟然长达23年。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年华,艰难而不屈地完成了蝶变。
朗州在今天的湖南常德鼎城区,位于洞庭湖西。在唐时属僻远卑湿之地,上连五溪,下临洞庭,地濒沅湘,州治武陵。刚到朗州的刘禹锡,心理落差还是很大。接连给在京都的老上级甚至对手们写信,希望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复。正在有些沮丧的时候,刘禹锡忽然收到在京都做官的白居易寄来的诗稿。刘禹锡和白居易同年,但比白居易早中进士、早入仕途。此时的刘禹锡,虽然被贬谪,不过比白居易声名显赫。忙于政务的白居易,竟然抽得出时间来写这么多诗歌,刘禹锡心中一震。自己虽然还是朝廷官员,但实际上仅为闲职。既然有大把空闲时间,何不用来充实自己。刘禹锡开始怡情山水、吟诗作赋,和素未谋面的白居易唱和诗歌。
武陵有桃花源,刘禹锡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气节感染,在谪居朗州期间多次出游桃花源,看望慰问留居于此的陶姓人家,并作《桃源行》等名篇。此地至今还留有刘禹锡的“桃源佳致”碑刻。刘禹锡不但喜欢寻古探幽,而且喜与高僧交往,在人生苦闷彷徨时从佛教里寻求精神安慰。在西山(今石门县罗坪乡西山垭)的寺院里,刘禹锡与一老和尚相谈甚欢。老和尚从种在禅房后的茶树上,亲自采茶待客。刘禹锡目睹老和尚采摘煎炒,烹煮品饮,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挥笔而就《西山兰若试茶歌》,记录下这种独特的制茶方法。
初来乍到的刘禹锡“不通南音”,想到屈原亦曾在此地流放,虽然感物伤情,但也努力地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朗州当地民俗,除了竞渡、赛神之外,还多信巫。每次举行盛大祭祀活动,在祭祀仪式上由巫师带领演唱的歌曲虽然旋律优美,但歌词却晦涩难懂。刘禹锡仿照屈原写作《九歌》的风格,为他们重新填写歌词。正是从朗州开始,刘禹锡更多关注民俗民情,写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竹枝词》。
连州地处五岭南麓,比朗州更加偏远。刘禹锡在这里度过了4年多的贬谪生涯。也是在这里,刘禹锡开始思想转折。很多时候,再坚强的人生其实也有着无奈。刘禹锡写下了他众多作品中唯一让人伤感的诗歌《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秋风起,雁南飞,他乡孤客心欲碎,庭前树挂逐臣泪。刘禹锡的失望,堪比秋风扫落叶。
好在这样的感伤,很快被清醒的现实拉回。留连于偏远山区农耕猎狩生活、沉醉在连州少数民族奇风异俗中的刘禹锡,再次被调往夔州。唐时夔州远在西蜀,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有被称为“夔门天下雄”的瞿塘峡,有让人魂牵梦萦的神女峰,有让人提心吊胆的滟滪堆,也留下了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不朽名篇。此时已经是长庆元年(821),刘禹锡一生所历8帝中的第5位,即穆宗皇帝。前朝旧事渐被淡忘,刘禹锡的命运慢慢好转。夔州是中州,属今天重庆奉节,从朗州到连州这样的“下州”,再到夔州,刘禹锡属于“上调”。经历了初时被贬的短暂惊惧,刘禹锡已经慢慢适应了贬谪生活。
长庆四年(824)的八月,年过五旬的刘禹锡“浮岷山,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从夔州转任和州(安徽和县)刺史。其时,遭遇百年未遇大旱的和州大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刘禹锡顾不得旅途疲惫,更不管自己年老体衰,马上召集官员了解灾情,走到田间地角指导抗旱,亲自运用多年留心收集的药方为灾民看病,还大胆上表为百姓请旨减免税负、开仓放粮赈灾。
为了鼓励民众抗灾自救,奋发图强,励志图精,刘禹锡不但亲自带领民众挖塘筑坝,疏浚河道,兴修水利,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带头勤俭节约。他执意不住府衙,而依土山(今仙山)傍浅池(今龙池)盖了几间茅屋庐舍,自称“陋室”。遭受重灾的和州,在刘禹锡的悉心治理下,农业生产又重现生机。第二年(唐宝历元年,825),刘禹锡在他的《和州刺史厅壁记》中兴奋地写道:“田艺四谷,拳全六扰。庐有旨酒,庖有腴鱼。”和州很快恢复“鱼米之乡”的盛景,刘禹锡的“革新”思想终于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他借“陋室”抒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留下了《陋室铭》这样的千古绝唱。在今天“陋室”大门的迎屏上,和州人民为他刻下了“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的赞语,对这位热爱和州山水和民众的“高人”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和深切的怀念。刘禹锡也在这里一展心中郁结,呼出满腹才气,成就诗豪之名。
终于结束贬谪生涯,刘禹锡奉召从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阳,路过六朝古都金陵,眼看曾经繁华的江东古都,已经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几乎已经荒落似一座空城,刘禹锡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金陵怀古》。王公贵族曾经醉生梦死的都城,只留下旧时明月凄冷的照耀;王谢权门高大的厅堂,如今却住着寻常百姓人家;昔日莺歌燕舞的华庭,已经长满荒芜的野草;得道高僧说法传道的场所,满目萧瑟;秦淮河上再也听不见笙歌萦绕;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池台掩映在竹树之中。金陵古城400年喧嚣漫长的历史,早成过眼烟云;六朝王宫贵族的富贵荣华,已成为陈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要想洁身自好留清名,只有不慕名利自图强。
刘禹锡就这样从最初的悲愤、叹息,到沉思,最后不再苦闷,而是迸发出一股蓬勃力量,为他的国家殚精竭虑。
刘郎两作桃花诗
在今天西安市雁塔区,有座香火旺盛的大兴善寺。大唐时期,这里是热闹繁华的朱雀大街。大兴善寺旁边就是著名的玄都观。如今玄都观早已荡然无存,但玄都观的桃花,因为刘禹锡在这里写的两首诗,而永远留在世人记忆里。
“家本荥上,籍占洛阳”的刘禹锡,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往苏州。在江南为官的父亲刘绪,带着少年刘禹锡遍览江南美景,著名诗僧皎然、灵澈亲自指导他吟诗作文。19岁那年,刘禹锡离开江南,游学长安,诗以传名,震动京城。21岁参加科举,两年连登三科,顺利迈入仕途。平步青云、春风得意,随佐杜佑幕,任职御史台,一帆风顺的刘禹锡斗志昂扬,抱着革除弊政、振兴大唐的雄心壮志,积极参与永贞革新。改变人们的既定思维非常不易,何况还要触动守旧势力的既得利益。一群从政经验并不丰富的书生,失败几乎在开始时已经注定。一夜之间,革新失败。33岁的刘禹锡结束神采风扬的前半生,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贬谪生涯。
10年之后,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终于回到京城,有希望得到重用,刘禹锡虽然已经人到中年,但是内心还是喜不自胜。去大兴善寺烧香游览,当然也会去玄都观看看。大唐帝国佛、道、儒教并行,宗教派别兴衰随着治国方略不时变幻。正是春花盛开的季节,草青叶绿,树木葱茏,路上人马喧阗,道观桃花艳丽。刘禹锡睹花思人,不由得想起自己以及朋友们参与革新被贬的历历往事,提笔写下一首改变命运的诗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描写观看桃花的情景和行人都没有问题,说栽桃树也没有问题,但不该说栽桃树的时间。玄都观里的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惹出了大麻烦。朝廷新贵们说刚回京都的刘禹锡是在讽刺他们,于是被贬的命运再次降临。刘禹锡被贬到播洲,后改为连州。此次一并连累了知心好友柳宗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再到文宗,大和二年(828)来了,刘禹锡又离京在外谪居14年。过去与自己有纠葛的人很多都已告别人世,但前朝革新事仍旧留下争议。面对空荡荡的玄都观,刘禹锡心中寂寂,感慨万千,压抑不住澎湃的诗兴,再次题写桃花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前的序清楚交待了作诗背景,沿用前次所作“桃花诗”旧体,意思其实更进一步。14年前还有“种桃道士”,如今却不见道士身影,但是,我刘禹锡却站在这里。诙谐幽默中,情不自禁带着志满意得。一如既往的坚守、顽强不屈的斗志、豁达坚贞的品性,跃然纸上。自然,这样的“无所谓”又刺痛了权贵们,刘禹锡最后被赋予闲职,相当于被贬。因为在同一地方作了两首不同的桃花诗,而遭受人生重大转变,也许只有刘禹锡这样的人才如此坚持。
如果说刘禹锡所作两首桃花诗中的“刘郎”是指代他自己,的确没有多少歧义。但是熟悉并敬重陶渊明的刘禹锡,肯定是向往“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在距刘禹锡400多年前的刘宋南朝,有一本叫《幽明录》的志怪小说,里面记载了一位叫“刘晨”和“阮肇”的年轻男子进天台山采药,误入仙女居住的桃花山庄,留宿半年后回到家乡,却不知道世间已经过了三代的故事。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即是由这个“刘阮入天台”的故事创作而成,词牌中亦有一首著名的《阮郎归》。这本对后世诗歌、小说、戏曲影响深远的传奇,想来也对博学多才,而且写出多篇哲学论文的刘禹锡有着巨大吸引力。在玄都观写作出两首“桃花诗”中的“刘郎”,何尝不是刘禹锡既指像自己这样的超凡脱俗之人,又暗喻当时人们都期待过上“世外桃源”那样的生活。
从来不畏惧权贵,始终坚持真理,为理想愿意付出一切,这是刘禹锡一生获取动力的源泉,更是他的独特人格魅力。
吹尽狂沙始见金
刘禹锡的诗品和人品,一直都被白居易敬仰。他们一直诗书不断,探讨问询,相互关心,友谊日深。但年过半百,却从未见面。人间沧桑,世事沉浮,虽在天涯,终有归期。宝历二年(826)十月,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白居易结束苏州刺史任也要返朝,他们都要经过扬州,于是约好在这里见第一次面。
同是名满天下,又同是天涯沦落,相见恨晚的两位诗人,唱诗互和半生,今天第一次看见对方的面貌、听见对方的声音。大家仕途受挫,似乎都有些意冷心灰,望着对方满面风尘,彼此对酒而歌。白居易半酣半醉,忍不住用筷子敲击盘子,吟诗一首:“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白居易发出悲怆的呐喊:刘兄啊,您满腹才华,执当今文坛牛耳,但命运这东西真是太折磨人了,您这23年过得太惨了,苍天啊,你太不公道了!
刘禹锡虽然与白居易和诗不少,但这样当面即兴赋诗还是第一次,辛酸往事一慕慕在眼前回现,无数沧桑涌上心头。自己不幸被贬朗州后,借描写山水景色抒写壮阔情怀,在《学阮公体三首》中透出内心那股压抑不住的豪气,还有早在未入仕之前,在《华山歌》里就表达得淋漓尽致的雄心,让自己恍若回到年轻的时候。华山峻美挺拔的雄伟风姿,天生不凡的高贵气质,包容一切的博大襟怀,简直就是大丈夫宽宏豁达心胸的展现。华山山势险峻、威势逼人的特有景象,一般的普通树木都不敢生存其中,只有神仙才有资格来此栖身。华山的不凡、有灵气,华山的与众不同,与自己这样怀抱远大志向,希望一展抱负的人十分匹配。那时,年轻的自己自信地认为,满腹的才华定能受到当政者的青睐。这首《华山歌》,其实就是自己预设的人生目标之歌。
还有,从夔州赴任和州途中,凭吊西塞山所作的那首《西塞山怀古》也同样让人难忘。西塞山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塞,三国时期,东吴以此为江防,依恃固守。最后失败。山水永恒,人世兴衰,天险不足恃,徳能定兴亡。前朝往事成空,今朝贬臣身孤。世上奇景常在,人间精英稀缺。从大自然的山水中吸取精神力量,保证身体健康才能保持昂扬斗志。
刘禹锡仿佛听到一声惊雷,将九条矫健腾跃正欲飞升上天的神龙忽然变成石头。看到九华山挺拔奇绝的峰峦,因为没有黄帝天地封禅,没有治水大禹路过,也没有得到像东晋刘宋南朝谢眺那样的名士喜爱,还不如敬亭山有名气,不禁为九华山惋惜,顿时激起万丈豪情,也要像谢眺那样,作一首《九华山歌》,使九华山扬名万世。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回首往事,激情依旧。如果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尽快摆脱凄清哀怨,而是耽于悲伤苦痛,那世间英才皆似子厚(柳宗元),我辈且非都短寿?世间美景处处有,人心思变个个优。人活着就要坚强,再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过去的所有都是美好。记得这20多年,数次往来洞庭湖,洞庭湖的美景,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看,都分外让人留恋。长庆四年(824)秋天,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望着月色下的美景,随口吟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盛赞洞庭湖的大气磅礴 ,风姿瑰美,万顷碧波,因无风显得平静如明镜,千里皓月,浮光耀金,山水浑融,境界优美。这纯净的洞庭湖风光,澄澈的月光世界,不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好样子吗?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初积极推动革新的朋友们一个个离世,自己苦熬到现在,竟然还活着。万千感慨,在刘禹锡心潮奔涌。面对才华横溢、用情深厚的白乐天(白居易),刘禹锡的离愁别恨忽然间变成万丈豪情,刹那间变成一行行诗,倾泻而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巴山楚水确实是凄凉的地方,我在这里生活了23年。人生能有几个23年呢?在这些偏僻贫穷的地方,确实不能成就什么功名。但是,现在的我不是马上就能回到京都洛阳了吗?也许自己就是那个扛着斧头上山砍柴,贪看仙童下棋的人,回乡之后同辈的朋友们都一个个离世了。想他们了,只能读一读向秀的《思旧赋》,以疏解心中的悲痛。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沉沦,成功还在前面等着我们。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志,这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刘禹锡的千古名句,诠释了他在曲折低谷之中仍然追求光明的坚定志向,唐朝大才子白居易被折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被激励着,不断努力、奋进、不断超越,活出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刘禹锡从京官到被贬为地方官,一生经历颠沛流离,但他为信仰坚守一生,身处逆境毫不气馁,屡遭挫折从不言败,视功名为粪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随境自适,昂扬向前。他在被贬谪期间,写过一组《浪淘沙》组诗,其中第八首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不要说谗言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之人好像泥沙一样在水底埋沉。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他的一生正是这样,虽然经受了比一般人更多的痛苦,但最终得到了圆满的结局。也许,正是他既具备写诗作文的“豪气”,又具有人格魅力的“豪迈”,才有在前半生与柳宗元生死之交、后半生与白居易情深意厚这样的人生挚友。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喜欢鹤,到苏州后想方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白居易。白居易收到鹤后喜出望外,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身怀酿酒绝技,就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白居易收到米后高兴得手舞足蹈,写道:“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白居易废寝忘食,将与刘禹锡唱和的诗歌编撰成《刘白唱和集》,其中这样评价刘禹锡:“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这部诗集成为他们的精神慰藉。
时间一晃来到刘白二人的晚年,白居易的身体不大好,写诗给刘禹锡:“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描述了老态龙钟的生活,免不得心生悲凉。刘禹锡马上回赠《酬乐天咏老见士》:“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安慰白居易“人生谁能不老,老了之后收紧衣带,扎紧束头发的冠带,少看甚至不看书,经常针灸,尽力多活几年。我们不能太悲观,因为我们经历事情多,见多识广,明白事理,一辈子阅人无数,让我们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样一目了然。只要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坦然自乐。不要说日薄西山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一代诗豪刘禹锡就是这样,用朴实的语言、富含哲理的诗歌、伟大的人格、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百折不挠的性格,让今天的我们记住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