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墨鱼的诗意
2020-09-24叙事散文洛风
看见“东坡墨鱼”几个字,你就会想到北宋大诗人、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大政治家苏东坡,你会以为这鱼是他发明的,因为他本是个美食家,凡是他为政过的地方,几乎都有过他发明的菜肴,无不例外地冠上他的大名。只有东坡墨鱼例外,因为是家乡人加在他头上的。在
看见“东坡墨鱼”几个字,你就会想到北宋大诗人、大文学家、大书画家、大政治家苏东坡,你会以为这鱼是他发明的,因为他本是个美食家,凡是他为政过的地方,几乎都有过他发明的菜肴,无不例外地冠上他的大名。只有东坡墨鱼例外,因为是家乡人加在他头上的。
在高档酒楼里,你就会品尝到做工讲究的东坡墨鱼:菜端上来就吸引了你的眼球,形神具备,可看可赏可食,让你大开眼界、大开胃口。
盘子边上有一个“东坡观砚”的面塑,惟妙惟肖的,边上有蕃茄沙司汁写的“东坡墨鱼”几个字,盘子两头,有茄子皮摆成的两个立轴。墨鱼经过精盐、味精、料酒腌渍,又拍上了一层干淀粉,油炸之后,全部变成了金色的墨鱼花,散放在盘中,上面浇淋了香油、葱、姜、蒜米、高汤、白糖、醋等用调料与湿淀粉勾芡的汤汁,还有巧克力酱、番茄沙司在盘中画出梅花图案,像是东坡画成的梅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他的咏梅诗:“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枝。”第一眼就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美图更给美食添加了几分文化内涵。
这时你几乎不忍下箸,担心破坏了美妙的意境。但是垂涎已久的口舌,苦苦等待的肠胃,还是使你情不自禁地伸出筷子,夹起一团金黄的鱼花放入口中。双唇接触到肉片的一刹那,酸酸甜甜的,一股酥酥的香味弥漫开来,顿时将沉睡的味蕾唤醒,再而刺激味觉系统。咬开酥松的外壳,轻启双唇,稍稍一抿,娇嫩的肉片即刻化成一缕幽香,缠绕着舌根,咽下喉咙,进入呼吸管道,再跟着呼吸从鼻梁间窜出,久久之后饶有余香。
咂之,丝丝的甜,微微的酸,再加上葱姜蒜的香辣,混合成东坡妙曼的诗句,于是你也会惺惺作态,酸酸颂文:“肉芝石耳不足数,醋笔鱼皮真倚墙。”虽然剽窃了苏学士的诗歌,但咏无妨,谁让这鱼叫“东坡墨鱼”呢?
原来,这鱼是苏东坡的老乡,原名墨头鱼,就产在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和鸟龙山脚下的岷江里,嘴小、身长、肉多,龙身燕尾,双鳍铁直,头腹面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吸盘口子。
以前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当年的小苏一定吃过,但年幼无知,也没觉得有多好,所以没有专门为其写诗。青年时代,他到凌云寺去读书,寺庙忌杀生,想必也不让他吃鱼。不吃鱼也要读书写字,写了文章就要去凌云岩下洗砚台,洗得多了,江水也黑如墨染江中鱼喝了墨汁,皮色浓黑如墨,黑玉一般,被人称之为墨鱼。大约,鱼儿也沾染了书香气,待苏东坡中了进士,鲤鱼跳龙门,走出巴蜀,入朝为官,墨鱼也潜移默化,变成龙腾空而去。不信你到现在的龙泓山去看看,至今还保留着苏东坡的“洗墨池”遗址,池上方还刻着“鱼化龙”三个醒目的大字哩。
其实,那是传说,是卖鱼人为经济利益杜撰的噱头,当不得真的。因为从古至今,那墨鱼都游弋在岷江之水中,是乐山最负盛名的珍贵鱼类,地方志写它:“孟冬大雾始出,出必于湍溪高峡间。其性洁,不入浊流,常居石岩,食苔饮乳以自养。”与苏东坡出污泥而不染、“一肚子不合时宜”相同,可以称之为水中君子了。
此鱼在繁殖季节,雌雄并排以吸盘口吸附于江底,头下尾上倒立着。诗人形容它们“倔强立泥沙,矫如树黑帜”,任凭“渔人以火夜照叉之”不躲避,可见雌雄墨鱼的“伉俪情深”。再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你不觉得这墨鱼与苏东坡一样是个情种吗?
苏东坡思念妻子,何尝不思念故乡呢?他一生最爱吃鱼,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故能深得制作各种鱼肴之妙法。以他命名的鱼品有十来种:东坡糖醋鱼、东坡鳊鱼、东坡鳜鱼、东坡鲥鱼、东坡鳆鱼、东坡鲈鱼、东坡鱼头等等,炸、烹、煮、蒸不一而足,在湖北专门写放下了烹鱼的法,很可能根据青少年时代的记忆而写的,在他老家至今保留着这样的水煮鱼方法,只是他应用到湖北,成就了移民美食文化。
墨鱼不同,因为“腹部多膏,极其鲜美”,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曾用香油、豆瓣、葱、姜、蒜等调料,以炸、烹、收汁之法也烧过鱼,其味“芳香妙无匹”,焉知不是墨头鱼?他曾在《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中写道:“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由此可见,鱼是大文豪的思乡情结,家乡的鱼养育了他,家乡人也为他自豪,借他的名头为家乡鱼命名有何不可?真是名正言顺啊。
墨鱼化龙而去,那一道菜肴还在。苏东坡走了,我们还在,品尝以他名字命名的鱼时,吃鱼而生怀古之情,我们也在品尝那千古诗意。
[ 本帖最后由 洛风 于 2011-6-28 09:0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