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又是遍野槐花香

2023-03-29抒情散文李培禹
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

几年前第一次到访,……

近几年,有几个槐花盛开的季节,我是和李迪在永和黄河湾度过的。山西永和,掩藏在晋陕大峡谷深处的一片热土。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最美的是咱永和的乾坤湾。

几年前第一次到访,恰是五月。霏霏细雨中,顾不上放下行李,我们便沿山路蜿蜒而上,当站在半山腰的观光平台上俯瞰乾坤湾第一眼时,一下被她的神奇、美丽、壮观震撼了。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出发,一路逐浪而来,奔腾不息,偏偏到永和境内缓了下来,静水深流长达68公里。最美的乾坤湾等七道“名湾”,尽在永和。四月一过,黄土高原吹过来的硬风便软了下来,不经意间便形成了缕缕春风;不急不缓、不大不小的春雨,也适时洒落。而这一切,都是在春的氤氲中迎接着五月的到来。五月,湾里水涨,遍野槐香,白色、紫色的槐花儿,相间相连,开得热烈,一眼望不到边。

李迪一下爱上了这里,我们按时返京,他只身一人留了下来。这是山西省最小的一个县,全县只有六万多人口。不大的县城,一个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红衣老头,见天个出现在街头村口。慢慢地,人们称他李老师,县里的干部则尊称他“迪老”。

这“迪老”真不把自己当外人。他和街上的修车师傅成了朋友,小马扎上一坐,一聊就是一天。第二天,他又来了,聊。俩人都当过兵,李迪觉得“成了”(采访素材足够了),便起身告辞。70岁的“迪老”,向这个名叫李永宁的修车师傅立正举手,啪!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修车老兵也赶紧起身,立正举手,还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庄严一幕的后面,是一个老兵靠一手修车的绝活实现脱贫的动人故事——“老李修车”,已收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一书中。

另一个故事“我是你的腿”的主人公刘书祥,是个瘸子,没有健全的双腿。李迪听他讲摔残腿后从收破烂儿做起,自己竟能开着三轮摩托车到处去收购废铜烂铁,李迪一定要见到这辆“三蹦子”。果然,那是一辆根本没有牌子的旧三轮摩托车。李迪问,你没腿,每天怎么打着火啊?老刘说,我家门前有个坡儿,每天把车推到坡儿上,借着下坡儿的“溜”劲儿,挂挡、给油,轰的一声就打着火了。李迪动手,帮着把那辆“三蹦子”推到坡儿上,说,老刘,你来!没有腿的老刘,熟练地坐上去,一松手刹,“车”顺坡而下,“轰”的一声打着火了!李迪哈哈大笑,脱口而出:“成了!”瘸腿老刘问:“什么成了?”李迪握着那双满是老茧的大手,激动地说:“老刘,你成了!你真了不起!”

记得也是五月槐花开的时节,一大早儿,我就接到李迪从永和打来的电话:“培禹兄,打扰了。你听啊,我给你学两句……”听筒那边传来他学着永和人的叫卖声:“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热馍馍,花卷儿,糖角角……”我笑了,问:“迪老是不是又抓到好故事了?是不是又‘成了’?”他兴奋地说,糖角角就是糖三角。卖热馍馍花卷儿糖三角的老汉,跟咱俩一个姓,也姓李,叫李发杲,他卖这三样面食卖了十七年!自己做,自己卖,风里雨里天天喊,天天卖。十七年前做的馍多大,现在还是多大。“培禹兄啊……”,李迪声音有点哽咽,“李老汉靠卖馍供三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啊……”

他这最后一句,差点让我眼泪掉下来。

快递姐冯琴、卖粉条的大个儿、点豆腐的刘三、养驴的海云、唱道情的刘老汉……李迪五下永和,在这里“深扎”68天,一个个永和普通人在脱贫路上的故事,在他的笔下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

最难忘和李迪在永和度过的最后一个五月,那是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袭来的一个遍野槐花香的烂漫的春天。

走出高铁霍州站,来接我的竟是迪老。他身边跟着两员干将——永和县文联主席马毅杰和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馆长张步军。我知道,迪老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里了。

这天,红衣老头走进一户因病致贫的农家。掀开窑洞的门帘儿,见土炕上还有一个残障儿子,十七八岁了,躺在炕上瞪着大眼却什么也不会干,迪老的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他留下身上带的现金,又给夫人打电话:“小魏啊,把家里用不上的衣物,再去买几床新的被子、褥子,打个包快递过来,地址你记住了:山西永和县阁底乡……”

阁底乡是红军东征纪念馆所在地,纪念馆年轻的讲解员冯莉听说北京的大作家来了,大着胆子说,您能不能帮我修改一下稿子,我要去省里参加讲演比赛哪。迪老说声好,便掏出钢笔认真看起稿子来。他字斟句酌,边改边和小姑娘交流,告诉她某某处为什么要这么改。比如原题是“毛主席来过咱永和”,迪老把“过”改成“到”。那天天气格外炎热,当一篇《毛主席来到咱永和》的讲演稿改好后,迪老的红衬衣已被汗水浸透了。

我和他一起到打石腰乡冯家山村采访时,遇见了“当代愚公”冯治水。年过七旬的老汉生下来就叫“治水”,好像爹妈就是派他来治水的。李迪对我说,写这个老英雄,非你莫属。

老冯开始治水,还是四十年前。冯治水是那种能看报纸、爱听喇叭广播,也崇拜赵树理的农民,他拿出当时全家的家底儿十块钱,买下了深山里的一条叫“红岩”的荒沟。自此,开始了一个人的“小流域治理”。他修路,一修五年,红岩沟底到平缓地的五里石子路通了;他种树,一种就是四十年,整个红岩沟长起枣树、花椒、柿子树等经济林三千多株,还有柏树苗三千株、用材林一万余株。人哪?用他老伴的嗔语:一个英俊壮实的汉子,变成了消瘦得像根“打枣棍儿”的活愚公!愚公移山,老冯治水,硬是把一个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坡荒沟,变成了绿水青山、花果飘香的美丽山村。更为传奇的是,冯治水还是闻名全县的农民诗人,他的诗稿写满了二十多本自制的纸册子。

2020年的五月来了,山西永和黄河湾的槐花依旧盛开。我先是接到县委宣传部的电话,问迪老哪天到永和?不日,县长、县委书记的电话也来了,问迪老哪天来永和?永和的父老乡亲啊,你们怎会想到,此时,远在北京的301医院的病床上,迪老正在被病魔折磨着,而他也像战士一样做着最后的冲刺!他从湘西十八洞村采访归来便病倒了。此时,近30万字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已由作家出版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图书,即将付梓。身体已十分虚弱的迪老,通过微信嘱咐责任编辑宋辰辰,封面一定要用农家妇女刘林翠的剪纸,她是永和剪纸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宋辰辰含泪连声答应:“迪老放心,一定用这幅剪纸作封面,一定署上作者的名字刘林翠!”迪老一连回了六个抱拳拜托的表情图。他轻声哼道:“春天槐花儿开,秋天枣儿红,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我累了,睡一会儿,准备完成十八洞村的书稿……”

作家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一书的出版流程,加速下到印刷厂。医院传来消息:李迪已处弥留之际。悲伤中,宋辰辰和同事、美编连夜加班,赶制出两本《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的样书,连同刚刚取出的《永和人家的故事》的新书,用“闪送”发往301医院。主治医生姚大夫匆匆来到迪老的病床前,他举着两本样书呼唤着:“迪老,迪老!你的书出版了,你的‘十八洞村’获奖了!”……

6月29日9点38分,“一团火”燃尽了,迪老永远地睡着了……

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开。

2021年5月23日,李迪塑像安放暨李迪事迹陈列室落成揭牌仪式,在山西永和县举行。这天,恰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9周年的日子。

黄河涌波浪,遍野槐花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