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幢有故事的公寓的故事

2023-03-30抒情散文夏康达
上海的小表弟发来一张旧照片,是我享年百岁的祖母于上世纪60年代初拍摄的。老人家坐在沙发上,背后是客厅的壁炉。我一眼便认出,这是当时小孃孃(姑妈)的家──常德路常德公寓60室……

上海的小表弟发来一张旧照片,是我享年百岁的祖母于上世纪60年代初拍摄的。老人家坐在沙发上,背后是客厅的壁炉。我一眼便认出,这是当时小孃孃(姑妈)的家──常德路常德公寓60室。

常德公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公寓;六楼60室,一套有故事的房子。

张爱玲1942至1947年曾在这里居住。

偶然入住张爱玲住过的房间?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知道张爱玲。对张爱玲比较熟悉的,也会知道她在上海写作成名时,住在常德路常德公寓60室。

是的,就是这套公寓房子。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小孃孃结婚后不几年就迁居于此。祖母曾与姑妈同住,留下了这张照片。看到照片背景的这个壁炉,我又想起了这套房子。

祖母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正在中文系读书,但那个年代,现代文学课是不讲张爱玲的,更不知道她曾经住在常德公寓。当年常去姑妈家,只是感觉这套房子比较讲究,没有想到它还有什么别的特殊性。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天津教书。1966年11月,作为“革命师生”,我到上海“串连”,其实就是回家探亲。可是我家的大房间被父亲工厂的“造反派”占用,家中已无我的住处,只得投奔小孃孃,在常德公寓住了一个来月。

上世纪80年代,张爱玲走红中国文坛。1981年年底,《文汇月刊》登出长文《张爱玲传奇》,是大陆发表的第一篇张爱玲专论。人们开始注意张爱玲,随之也关注她住过的常德公寓。

我也是这个时候知道张爱玲的。说来有点奇怪,我最关注、最熟悉的张爱玲作品不是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而是散文《公寓生活记趣》(下称《记趣》)。大概是因为我与这幢公寓,多少有点关系。看到祖母在常德公寓的留影,我又找出《记趣》。

看来,文学作品离读者的生活越近,又洋溢着浓郁的日常生活气息,就更容易吸引读者。

重读《记趣》,似乎又走进了这套公寓。这次我首先注意的,是客厅的壁炉。照理壁炉前面是不能近距离摆放家具的,但张爱玲在《记趣》中说,“自从煤贵了之后,热水汀早成了纯粹的装饰品”;在《私语》中,房东已经派人来量热水汀管子的长度,打算拆下来卖掉。热水汀既已淘汰,壁炉一般也闲置不用,像我孃孃家那样,在前面摆个沙发,正可充分利用客厅的空间。客厅前端朝南方向有两扇玻璃门,开出去有一个目测不小于十平方米见方的大阳台。张爱玲对此门印象颇深,《私语》绘声绘色地写了这么一段:“上次急于到阳台上收衣裳,推玻璃门推不开,把膝盖在门上一抵,豁朗一声,一块玻璃粉粉碎了,膝盖上只擦破一点皮,可是流下血来,直溅到脚面上,擦上红药水,红药水循着血痕一路流下去,仿佛吃了大刀王五的一刀似的。”在《我看苏青》和《太太万岁题记》中,张爱玲再次写到这方阳台。后来造访张爱玲旧居的几位作家,也都在文章中不约而同提到了这个阳台。

客厅左侧是两间朝东的房间,室内都有带洗澡盆的卫生间,还各有一间不很小的储藏室。靠右的一间另有一个朝东的阳台。那年我去“串连”,住的是左侧没有阳台的那间房间。

重读《记趣》,突发异想。常德公寓60室两间房间,姑侄二人各住一室,那么,张爱玲住在哪一间呢?南边那间位置靠里,又带阳台,应该是主卧室,按情理推想,姑姑理应住在这一间,张爱玲住在靠近单元门的外面一间。此推想如果合理,那么我在上海“串连”时,无意中入住了张爱玲二十来年前曾经居住的同一间房间!当时我茫然无知,竟没有对这间屋子多看一眼。

《今生今世》误导了读者六十多年?

《记趣》写得很清楚,张爱玲的居室在公寓的六楼,而且是顶层,邻居是“一个异国绅士”。但是,她住所单元的室号是多少呢?张爱玲没有说。她的好友苏青、炎樱等的文字中,似也从未提及。那么,后来人们是怎么得知张爱玲居在爱丁顿公寓65室,即今常德公寓60室?

我所知道的,唯一在公开的书刊上披露张爱玲住处地址的是胡兰成。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推出的《今生今世》中说,读了《封锁》,向苏青打听作者张爱玲的地址,苏青告诉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一九二号六五室”。地址虽然是苏青透露的,但公诸于世的,似仅《今生今世》一处。

赫德路即今常德路,“一九二号”就是现今的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那时候叫爱丁顿公寓或爱林登公寓。前后有些变异,是历史沿革所致,不足为奇;疑问在于,常德公寓何来65室?

先看“65室”说的影响。我查阅了余斌、余青、刘川鄂、王羽四位作者不同版本的张爱玲传,无论是否直接引用胡兰成的原话,但都采用了“六楼六五室”的提法。除说明是引用《今生今世》者外,余者都没有注明此提法的出处。兹举刘川鄂的《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为例:

“写这篇《公寓生活记趣》的文章时,她(张爱玲)就住在一幢公寓里。1939年,她与母亲和姑姑在该楼51室住过一阵。由港返沪后,她与姑姑一起搬入65室(现为60室),直至1948年前后母亲去国迁居为止。”(106页)

“胡兰成执意要见,向苏青索要地址。苏青迟疑了一下,才写给他──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6楼65室。”(131页)

这里插一句,张爱玲从港返沪时,姑姑张茂渊已经从51室搬到“65室”了,母亲黄逸梵也已出国,后来重回上海时,张爱玲和姑姑已经搬迁到了重华公寓。1942年张爱玲回大陆时,如果黄逸梵还在上海,能够一起住在常德公寓“65室”,恐怕后来就不会有胡兰成的什么“戏”,张爱玲的人生道路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此不赘述。

回到常德公寓。张爱玲1939年第一次入住常德公寓,确实是住在51室。现在去实地调查,此房还在,依然是51室。后来张茂渊搬到6楼“65室”,怎么会变成现在的60室呢?

常德公寓的室号是这样编排的。四楼是40、41、42,以此类推,五楼就是50、51、52。六楼只有两套房子,就是现在的60室和61室。如果常德公寓六楼存在过“65室”,这个号码是从何处接续而来,前面的64室在哪里?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现在的60室,过去曾经是65室,那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改的室号?为什么唯有六楼改了,其他楼层都没有变动?

我感觉,认为60室是原来的“65室”改号而来,在逻辑上讲不通。

还有一个材料。2021年3月份,居住于常德公寓的我的表弟,察看了全楼所有的单元门,发现有三家住户(包括他自己家)依然在使用1936年公寓建成时的单元门,当年标示室号的铜字还在,而且与现在的室号相符。这也可作为常德公寓建成至今八十多年,门号始终没有变动过的旁证!

由此,我又产生一个疑问:明明知道张爱玲住在60室,却还相信胡兰成的“65室”说,并且毫无证据地认为60室就是原来的“65室”,为什么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胡兰成写《今生今世》时,完全有可能是在十几年后把60室错记或错写成“65室”。在没有人拿出新的确凿证据以前,我高度怀疑胡兰成的“65室”说是无意中传达的一个错误信息,误导了研究界和读者几十年。

电梯先生:《公寓生活记趣》里的“人物”

《记趣》是散文,却用四个自然段刻画了一个“人物”。他是公寓里开电梯的,张爱玲说他“缙绅气太重”;我读了作品,觉得不妨称他为“电梯先生”。

电梯先生“知书达理,有涵养”,衣着得体,再热的天,“也得在汗衫背心上加一件熨得溜平的纺绸小褂”,应该是注意仪表和对人的尊重吧。但“拒绝给不修边幅的客人开电梯”,虽说注重礼仪没错,但作为电梯司机,则有违职业道德。鲁迅曾为衣着被某大楼的电梯司机拒载,如果他去爱丁顿公寓访客,是否也会被“电梯先生”拒之梯外?

常德公寓那部有着“人字图案的铜栅栏”的奥的斯老电梯,我是乘过的,当时注意到了铜制的栅栏门,却未曾留意司机是谁,不知是否电梯先生。前几年再去常德公寓,早已经换成自动电梯,但并不能真的“自动”,因为慕名寻访张爱玲故居的游客太多,住户不胜其扰,于是电梯同时兼门卫,进入者必须说清楚访问哪家。倘若现在想去张爱玲故居,电梯就要乘到七楼。《记趣》不是说六楼吗?那时候爱丁顿公寓的楼层是不计算底楼的,它的六楼,按现今的说法,应该就是七楼。现在已经“正名”,所以是7楼60室。

关于常德公寓,还有八层楼建筑的说法。如果站在楼外数大楼的窗口,确实可以看到有八层。再细看,第二层的窗外都没有阳台。这一层叫“中二楼”,电梯不停,也不计楼层。常德公寓确实是一幢七层楼房。

电梯先生居住的小屋就在电梯后面,是后天井旁边的杂物间、电表间之类的屋子,当然没有厨房,只能“在后天井烧个小风炉炒菜烙饼吃”,他还教张爱玲怎样煮红米饭,并关心着每天的报纸。电梯先生就是在这样逼仄窘迫的环境中,尽可能地努力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张爱玲认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却困守于小屋与电梯,因此感慨“只怕一辈子是跑不出这两间小屋了”。在公寓顶层机房旁边,他还有一间小屋,可供家人居住。《记趣》说,“他不赞成他儿子去做电车售票员──嫌那职业不很上等”,听说后来儿子换了别的工作,不知他满意了吗?

我小孃孃是在常德公寓的两处居室(其中一处即60室)住了近七十年的老住户。她还记得,公寓这位开电梯的“人物”叫朱鹤鸣,说话南京口音,退休后还在小屋里住过一阵,确实衣着整齐,用句上海话说,经常穿得“毕板”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