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用理想主义傍身前行

2023-03-30抒情散文许纪霖
上世纪90年代,我读到了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我与地坛》。《我与地坛》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这个经典与其说是文学性的,不如说是精神性的,史铁生写出了……

上世纪90年代,我读到了史铁生先生的作品,其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我与地坛》。《我与地坛》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这个经典与其说是文学性的,不如说是精神性的,史铁生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受伤后重新寻找理想的心路历程。

理想主义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如何确证我的生活意义?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人就没法确证自己。史铁生告诉我们一种新的理想主义,我称之为“后理想主义”。传统理想主义是目的论的,把理想建立在一个宏大的乌托邦目标之上,这种目的恰恰与过去的革命悲剧一样,过于实质化。实质性的理想主义,到了1990年代初已经幻灭,在这片信仰的废墟上,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到来了。如何既克服传统理想主义的虚妄,又避免虚无主义呢?史铁生讲得非常好:“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伤,从苦难获得幸福,从虚无创造意义。”他认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你最后实质性地获得了什么,真正的意义在这个理想的过程。

这种人生过程论的理想主义看上去好像比较荒谬,却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写过我最喜欢的《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因为得罪了宙斯,被罚每天推着沉重的石头上山,但是一推到山顶,石头就会隆隆地滚下来,他的命运就是周而复始,每天重复做着一件似乎没有结果的劳作。西西弗的人生是够荒谬、悲惨的。但是他有一天想明白了,自己的命运的确很荒谬,但是只要他意识到这个荒谬,他就战胜了这个荒谬,他就成为一个永远不能被打败的英雄。因为他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结果当中,而是他能够向这个荒谬的命运抗争。

西西弗的精神不是西方人独有的,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鲁迅曾经写过一篇《过客》,他笔下的那个过客,明知前面是一片坟地,前面都是死亡和鬼魂,但过客依然要前行。在史铁生、西西弗、孔夫子和鲁迅身上,有这样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虚无的命运中超越了宿命,成为反抗虚无的英雄。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社会开始市场化、世俗化,社会上下出现了一种新的理性,叫做工具理性。终极的目的和价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设定一个具体的、功利的目标,理性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比如说许多人要当公务员,但他不会去考虑当公务员有什么意义,是否适合自己,他考虑的只是为了考公务员,如何安排自己的行动计划。人的一生就变成设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人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努力步骤。这就是工具理性的人生。

然而,真正有意义的人生不是自我设计的结果,而是有一个理想的大目标,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顺应机遇,一步步接近理想。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而是可能有多条。今天这个社会千变万化,人生不会跟着你的设计走,而是设计跟着人生走。因此,人生不是靠工具理性设计出来的,不是设定一个一个具体的目标,关键是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有理想,有抱负。

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总是在窥测什么是时髦的,什么是赚钱的,就在后面跟风。但是,太聪明的人成不了大事。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自我,总是不断在变,结果没有一个行当他能有大成就的。想成就人生大事业的话,比拼的不是看谁更聪明,而是傻子精神。所谓傻子,就是对某个东西有兴趣,以游戏的心态去钻研,不在乎成功不成功。他的动力不是要以此换来世俗的好处,而是以一种喜悦的心态来欣赏自己的努力。

比起今天,1980年代大学校园的特点是虽然私人生活比今天枯燥得多,但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营造的公共生活要丰富得多。学生的健康人格,是需要在公共生活里面熏陶出来的。今天的大学生们,不少人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孤独,另外一方面很不愿意参加各种社团和公共生活。如果有交往的话,很多是通过虚拟的网络。然而,一个人的青春,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是在公共空间里面才能获得滋养。

杨振宁先生回忆他在神奇的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战争年代的西南联大,没有钱,没有图书设备,缺乏实验设备,条件很艰苦。然而,就是这么一所只有8年历史的临时大学,培养出了3个诺贝尔奖获得者,150个两院院士,无数个人文社会科学大家。其成功的秘诀在哪里?杨振宁先生说,我在西南联大最大的收获,不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是同学的相互交流获得的。许多关于学术的争论,从图书馆争论到宿舍,躺在床上,一团漆黑,还在继续争论。台湾“中研院”的院士、著名历史学家王汎森教授说过一句话:“天才总是成群结队而来。”

美国伦理学家麦金泰尔的《追寻德性》里面讲,人对利益的追求有两种:一种是外在利益,另一种是内在利益。所谓的外在利益,就是以工具理性的方式追求成功,而这个成功,可以用世俗的名利标准来衡量。外在利益是可以替换的,哪一个更容易获得名利,就从事哪一个。

今天的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爱好什么,鼓励自己努力的动力都是对外在利益的追求。然而,价值理性追求的却是内在利益,这种利益可以称为“金不换”,就是在从事自己爱好的事业的时候,能够获得一份独特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不可交易、不可替换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和内在的快乐。

如果没有这个内在利益,即使你一生在外在利益上很成功,可能也会很痛苦、很彷徨、很纠结。因为你总是在与别人比,觉得无论是名誉还是权势,总是有不满足。比起无穷的欲望来说,你所得到和拥有的,总是有限的。然而,一旦你有了爱好,有了自己的内在利益追求,就不会与别人比,就不会用世俗的标准来看自己的人生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而是有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