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今昔施家桥

2023-03-30抒情散文刘湘如
在苏北行走,顺淮河浏览,目睹京杭大运河的气势,领略河流纵横的水域风光,面对白浪翻腾、鸥鸟翱翔的淮河流动的场面,我都曾心神激荡,赞叹不已。

到了苏北大地的另一个地方,面对一……

在苏北行走,顺淮河浏览,目睹京杭大运河的气势,领略河流纵横的水域风光,面对白浪翻腾、鸥鸟翱翔的淮河流动的场面,我都曾心神激荡,赞叹不已。

到了苏北大地的另一个地方,面对一块普通的凹地,浅浅的芦荡,我又一次被迷醉了。

严格地说,这片芦荡没有多少特色,它不像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那儿是一个芦苇的世界,白茫茫的水面上一个苇塘接一个苇塘,摇着船儿进入芦苇深处,便可以看见大小不同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壕沟、港汊,淹没在苇草的“海洋”里……这里,有的只是一个浅浅的荡子,飘泊的芦花。然而,我的感情却被这不起眼的芦荡牵制着,不是迷恋荡中芦苇潇洒淡雅的清姿,也非怜惜那脆弱无力的细长的一片苇秆,而是因为这片荡中曾经生活过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

这片芦花荡,实实在在,原本的名字叫施家桥,又叫施家三桥,它徜徉在苏北兴化县,可谓大名鼎鼎,它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长期生活的地方。当地乡民告诉我:当年,施家桥的芦荡比现在要大出几十倍,一望莽莽苍苍,秋日芦花无际,四野茫茫,施耐庵就住在这芦荡深处的一个墩子上。

如今,墩子早已变成一块滩地了,但我站在芦荡前,仿佛依然看见那位文学巨子,隐匿在墩上的一间草屋里,把笔倾泻不朽作品《水浒传》的情景……传说有一个深夜,施耐庵写作困倦不堪,走出墩子,脱下鞋袜,在荡子里走了一圈,忽然灵感来了,想到这秋风瑟瑟的芦花荡,正应该是水泊梁山英雄们出没的好地方,于是回到家里,提笔写了《吴用智取生辰纲》一段。那“芦花滩上一扁舟”“深巷水汊,芦苇草荡”的荒疏景象,也就在施耐庵的笔下生起花来了……

我在芦荡四周的村庄,寻找施耐庵生活的足迹,渐渐地,那菱藕成片、稻香鱼跃的水乡景致,便把我愈引愈深。在昔日以贫穷著称的施家柳桥,如今已是楼房林立,也号称鱼米之乡,加上这里的河网发达,水电畅通,现代化的乡村生活条件优越,号称新农村标范。

历史上,这里每年只收一季作物,因水涝旱灾,农民每年汗流浃背,收获无几。那情景正像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如今,这里“农夫心内”再也不会“如汤煮”了,而是一年三熟,家家丰衣足食,村村马路纵横。施耐庵当年在书中憧憬过的“霎时新月下长川,江湖变桑田古路”的情景,已变成了神话般的现实了……

在施家三桥的板桥新村,我见到了施耐庵的第二十三世孙施恂金老人,他已经八十高龄了,依然结结实实,腰板硬朗,谈起话来有条不紊。他领我参观了自己的新居,一幢两层楼别墅般建筑,装潢精致,摆满了各色时髦家具。他的儿子、孙子都能独当一面,重孙子也都上大学了。回忆往事,他感慨地告诉我说:新中国成立前,这一带住着施公的后代百十户,除一两户人家不愁衣食,其余的都像施公当年在世一样,穷得叮当响。施耐庵的十八世孙、十九世孙、二十世孙,都是在下江南逃荒要饭的途中饿死的……

听着老人的介绍,我心里产生了深深的感慨,想起当年施耐庵以一介清贫的寒士潦倒村中,一生幻求“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的时光,而他的美好愿望居然在以后的二十多代都未能实现。只是在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那写在《水浒传》中的愿望才慢慢变成了现实。我想,如果施公在九泉有灵,他一定会高兴得赞不绝口!

傍晚时分,我来到施耐庵当年设馆教书的白驹镇,这是一个小巧而美丽的集镇,坐落在一衣带水的范公堤上,串场河像一条碧色的玉带,环绕在小镇的身边。不消说,如今的小镇也已是商品林立,百业繁兴的新景了。全镇上百家商场和企业,在搞活开放的政策下,办得红红火火,这里生产的许多产品畅销到全国各大城市和乡村,其中有的工艺品甚至远销到世界许多国家。作为水陆交通的要道,它的经济活跃和欣欣向荣的万千景象,远非施公当年在世时所能幻想出来的。尤其是遍布于全镇的中小学教育阵地,那终日溢荡着的琅琅的读书声……如果今日施公重归博物馆,他一定会捋须畅笑、喜不自胜吧?

告别了施家桥,放眼浏视那一片浅浅的芦花荡,我不禁想起当年施耐庵最为欣赏的那首友人顾逖的赠诗: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啊,耐庵公,你在九泉之下应该高兴:你栖身的那片荒凉的芦荡,此刻正向你深情地述说历史的巨变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