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苍茫行旅】——蓬莱,在凡尘与仙境之间游走

2020-09-24叙事散文铁马冰河
蓬莱,在凡尘与仙境之间游走文/铁马冰河忽闻海上有仙山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这是苏东坡在知登州府时所作的描写蓬莱海市的诗,虽然他并未亲眼看到海市,而且只担任了5日知府即匆匆而去,却留下了这首《海市
  蓬莱,在凡尘与仙境之间游走
  文/铁马冰河

  
  忽闻海上有仙山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这是苏东坡在知登州府时所作的描写蓬莱海市的诗,虽然他并未亲眼看到海市,而且只担任了5日知府即匆匆而去,却留下了这首《海市》诗。一代文豪既与蓬莱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蓬莱仙名天下传扬!
  蓬莱风情就是缘于其变幻莫测的海市奇观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苏轼的这首海市诗前还有一序,“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矣。’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可见在苏轼之前,蓬莱海市早已名闻遐迩了。
  史载,蓬莱城北海面常常出现海市奇观,散而成气,聚而成形,“如楼台、如亭阁、如厅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虚无飘渺,变化多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而那些求之不得的所谓方士,就根据海市的神奇莫测,虚幻编造出了海上神山的神话,描绘出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其上物色皆白,以黄金白银为宫阙,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吃了就能长生不老,活脱脱一个世人向往、逍遥自在的神仙世界!
  于是一帮一心想要长生不老的人接踵而至,秦始皇东巡求药,汉武帝御驾访仙……虽然到头来都免不了“一把帝王荒唐泪”,却为蓬莱平添了几分神韵,几多风采,如今只剩下那座帝王的拜仙坛还仍孤零零地站立在茫茫的大海边,而那些想要长生不老的人早已落进了历史的斑斓尘埃里。
  在文人学士的笔下,蓬莱的神山海市也常常被描绘得仙气盈盈而又出神入化。从白居易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到苏轼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从骆宾王的“野楼疑海气,白露似江涛”,到王世贞的“绮色中天徐散尽,空青一点是扶桑”;从董必武的“没有仙人有仙境,蓬莱阁上好题诗”,到赵朴初的“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八仙过海的传说,使得这里的仙境显得更加可亲可爱。而八仙的人格化传说也使得人们登临仙境时,似乎宁愿相信神仙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亲近,招手过来,附耳相谈。这里还留有八仙醉酒的八仙桌、八仙椅、铁拐李的大脚印、八仙渡海口、仙人望海楼、八仙酒、八仙茶等。蓬莱如同罩上了一层虚幻的轻纱,另人浮想联翩。
  如今的游人大概并不像秦皇汉武那样是来问道求仙的了。“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仙境实是人境,人境恍如仙境!这是对人世间蓬莱的由衷赞美之言!因为只要买上一张门票,就可以到仙境去做一回自在逍遥的“神仙”了!
  
  登瀛桥,离仙境只有一步
  
  到达蓬莱时已是午后,天气还算不错,但空气中却似乎飘浮着一层迷迷蒙蒙的薄雾,让人一下车就不禁油然生出已入仙境的感觉!
  远远望去,登州古城巍然而立,青灰色的城墙绵延,壮观,城头上旌旗猎猎,透露出不怒而威的庄严。城墙下的一条水道通过一座水城门,直通大海,几艘快艇在水道上劈波斩浪,随风弛骋。这里就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担任登州佥事时训练水军的地方,而此地也是戚继光的故里。
  水道上横跨着一座五孔石桥,那就是登瀛桥,据说是人间和仙境的通途!走过登瀛桥,就由人间一步跨入仙境,可以当一回自由自在的神仙了!
  不知道当年的仙人们是不是每次跨过这座桥时都醉意朦胧,我们一行人却是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走过登瀛桥的,几个性子急想早一点步入仙境的人早已奔在了前头。刚过桥头,路边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请勿喧哗”,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我们这种阵势该不会吵着仙人们的午休了吧。
  穿过登瀛桥,一座人间蓬莱坊高高地矗立着。这是四座冲天式单檐仿古彩绘坊,主体结构却不是木质,而是钢筋混凝土,好生让人失望。可仔细一想,这里既是仙境,当然得不同“凡”响。彩坊横阔三间,中间的匾额是苏轼手书的“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内二柱镌刻着现代书画大师刘海粟题写的“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的楹联,外侧二柱则刻有“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的楹联,清楚地表明,此坊即为仙境之正门,入门就可以真正作旷世神仙之游了! 
 
  天后宫,一株唐槐的传说
  
  一路走过弥陀寺、龙王宫等建筑,在“丹崖仙境”牌楼的后面,一座庙宇式建筑出现在眼前,匾额上书写着“显灵”两个鎏金大字,这里就是天后宫,主祀的是女性海神林默。据说林默确有其人,是宋朝初年福建莆田巡检林源的女儿,生前挽救了众多沿海渔民的生命,深受爱戴,死后被封为海神,受到渔民的顶礼膜拜,历代帝王对她多有封敕,清康熙23年被加封为天后。
  天后在南方又被称为“妈祖”,最有名的就包括湄州妈祖,在闽、台、粤等地拥有广泛信众,香火鼎盛,每年的妈祖巡游就是当地盛大的节日。
  我还是第一次祭拜妈祖,这里也是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分列一东一西的钟楼、鼓楼寓意着晨钟暮鼓。在第一进院落的正中是一座二层楼阁建筑的戏楼,木石结构,坐北朝南,每年正月十六是天后宫的庙会,人们都会在这里演戏歌舞,为天后娘娘祝寿。
  在戏楼南北侧,两两相对,树立着六块赭红色的巨石,据说是开山建阁时就原样保留的,因其平面布局形似三台星座,有人称之为三台石。由于六块巨石排列的形制正好是易经中的坤卦之象,而且又位于奉祀女性海神的庙观之中,所以又被称之为“坤爻石”。巨石上留有一个个光滑的小坑,据说这都是游人长年累月抚摸的,传说中摸了石坑就可以得到妈祖娘娘的保佑!
  在天后宫中垂花门内,有一棵已有1000多年树龄的唐槐,树干已经中空,底部树皮上有一块明显的补痕,虽然现在用水泥、砖石等做了填充,整棵树仍然枝叶婆娑,一派生机勃勃。比较特别的是,这棵唐槐每年的发芽和落叶都比其他槐树要晚半个月左右,清朝道光年间,天后宫大火,庙宇几乎全部被焚毁,而这棵唐槐却独得幸免。而在传说中,铁拐李下棋时为遮避烈日,就把拐杖插在地上,铁拐立刻生根发芽长成了一棵大槐树,这槐树也就成了仙物的化身,自然遇火不侵。当地人还相信,那块补上的树皮是铁拐李用铁拐敲出的,女人摸一摸那块树皮,可以去掉老公身上的驴脾气,老也就会言听计从,附首贴耳。同行中几位女士听说后,果真伸手摸了摸,看她们笑咪咪的模样,大概心里踏实多了! 
 
  真临仙阁凌虚地 
 
  在丹崖绝顶,矗立着一座高高的楼阁,那就是与腾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
  蓬莱阁高仅两层,在高度上明显低于其他三座名楼,却是唯一一座临海而立的阁楼。楼的整体外观呈现暗黄色,全木结构,四周古木环抱,宁静而别致。一楼匾额上的“蓬莱阁”三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铁保的手迹,阁前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天下第一楼”五个大字。我不禁有点疑惑了,四大名楼中,这五个字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了,至少黄鹤楼也拥有这个响亮的名号!不知道是谁在作评判,而评判的标准又都有哪些呢?为什么会把并不高的蓬莱阁认定为天下第一楼并在此立碑呢?
  二楼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开放了靠南的半边长廊,北面临海的风景竟无从欣赏,而游人也在长廊上显得拥挤起来。本来靠北的一面是开有窗子的,从阁中可以眺望整个海面,蓬莱十景之一的临阁高眺就是在这里,而此时却只能透过窗户才看到阁内的情景了。阁正中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子四周正是八位神仙的蜡像,描绘的是八仙醉酒的场景。八仙各有神态,或站或倚,或坐或卧,或斜躺,或俯身,一个个放浪形骸,醉眼惺忪,所要表现的正是仙人们无拘无束、自由散漫而又让普通人羡慕不已的生活方式。
  在二楼廊道东面的台阶旁,一群游人正在以大海作背景排队拍照,从这里可以看到一部分大海,这也是阁中唯一一处没有阻挡就可以眺望沧海的地方。海面上的风并不大,碧蓝的海水澄澈荡漾。蓬莱阁的北面下临悬崖,波涛拍打着崖壁,翻卷起一层层白色的浪花,浪头虽不高,却很是壮观。海面远处的天空放眼望去,好似笼罩着一片灰蒙蒙的轻纱,不知道那轻纱里是不是真的隐藏有三座仙山?山上真的住着神仙?
  春夏之交常见的蓬莱海市大概就出现在这里吧。我们观看了一位记者拍到的罕见的蓬莱海市录像,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拍摄的海市影像资料。当年的苏轼即使在祭拜了海神之后,也未能看到海市奇迹,况且我们这些匆匆忙忙的过客?
  “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这是赵朴初在登临蓬莱阁后题写的楹联。大彻大悟的赵老依然眷恋着东坡的海市诗,我们又何必强求能亲眼看到这机缘难尽的奇迹呢?无法亲见时却可以在心底始终怀着一份期望。
  这或许也是蓬莱仙境长久以来吸引着芸芸众生纷至沓来的无穷魅力所在吧!
  
[ 本帖最后由 铁马冰河 于 2011-6-11 06:02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