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沿河而行去碛口

2023-03-30抒情散文楚歌
碛口,晋陕峡谷中部黄河岸边古老的一个小镇,黄河和湫水在这里交汇。2006年的早春,当我第一次站在碛口的卧虎山顶面朝滚滚南下的黄河时,就知道碛口不是一个寻常的小镇。它曾经有……

碛口,晋陕峡谷中部黄河岸边古老的一个小镇,黄河和湫水在这里交汇。2006年的早春,当我第一次站在碛口的卧虎山顶面朝滚滚南下的黄河时,就知道碛口不是一个寻常的小镇。它曾经有过200多年的繁华,尽管200多年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然而,对一座后来落寞了的小镇而言,却足够它念想终生。黄河悠悠地从它身边流过,船筏穿梭、驼铃回响、夕烟浓淡、暮雨疏稠,都是碛口愿意叙述的辉煌往事。

碛口是应该感谢黄河的,也感谢黄河的支流湫水河。古老的黄河,在沟壑交错的黄土高原上,没有一泻千里、浩浩东去,而是决绝地转了一个身,奔流南下。这断然的转身使吕梁山西麓的碛口得以触摸到华夏母亲河的肌肤,而碛口所属的临县的母亲河湫水河携来的大量泥沙,挤占了黄河水道,使黄河河床在碛口由400米猛缩为80米,大量的泥沙沉积出段段浅滩,激流涌过,浪花飞溅,阻碍了顺水南下的商贾船舶,水陆运输工具的交换在碛口成为必然,也成就了它两百年的繁华。从清乾隆年间到抗日战争爆发,碛口凭借水运陆运交通工具的转换,西接陕甘宁,东连太原、京、津,北达内蒙古,南接中原,成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

2006年,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我坐在碛口萧条的古街上,在70多岁的盲艺人张树元老人的三弦琴声中,听着远去的故事。老人沙哑地唱着:奇闻怪事常发生,年长了谁也记不清,二百年兴盛如刮风,世事更改不留情。那天晚上,我在卧虎山半山腰一孔窑洞的土炕上写下当天的日记:早春的碛口,灰蒙是它的底色,春天对这片吕梁山深处苍凉贫瘠的土地太苛刻,姗姗来迟。

再一次听说碛口,已经是2020年的9月,由山西省临县主办的中国·碛口第五届“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暨第三届“农民丰收节”在这里举办。红枣节已是第五届、丰收节也三届了,时间若白驹之过隙,这些年,黄河东岸、吕梁山西侧的那片大地之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15年后,我再次踏入吕梁的山山岭岭,只是在这个夏天,我不是一个单纯的旅行者,这次,我是采访者,我将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去见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给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各个乡镇带来的变化。

湫水河唱起了欢歌,我知道它愿意当我的向导。

在临县白文镇李家湾的山梁间,湫水河如一条舞动的缎带。60岁的聘用护林员李百松指着对面的山坡说,那道山岭叫郭家峪,以前种玉米和谷子,2017年退耕还林,全部种松树了。我顺着他的手势望过去,山坡上绿意盎然。

李百松说,郭家峪好看,郭家峪后面的大梁也好看,大梁后面的陆家峁更好看。他分管的这3个山头,一个比一个好看,他像王婆卖瓜一样夸自家的山头。我问他,都种的松树吗?他说是,都是松树。我说,多好呀,你种松树,你的名字也叫李百松,真是太有缘了。

这位60岁的老汉,既是退耕户也是临县林业局聘用的护林员。像李百松这样的聘用护林员在临县有几千名。生态造林45%为务工酬劳,全县313个合作社1.5万名劳力参与造林,人均劳务收入8000元以上,人均年管护工资6000元,最大限度让群众在林业管护中就业增收,增加工资性收入。李百松是其中之一。

而像李百松这样的退耕户,退耕还林领资金,临县2017至2020年共实施退耕还林90.55万亩,应补助资金为132825万元,分5年兑现。目前已经兑现79070万元,惠及全县23个乡镇631个村11.3万户30.7万人。李百松也是其中之一。

退耕户兼护林员李百松乐呵呵地边听我夸赞他的名字边看着我在笔记本上写下“李百松”3个字。他摇了摇头,说,他不叫李百松,他叫李百顺,一顺百顺的顺。他吃力地纠正我,可是,他的临县口音,在我听来,依然是一棵松、百棵松的松。最终,他放弃了纠正,任由我喊他李百松,他笑得像那天的阳光一样。

湫水河继续流淌,在临县的山峦间,它穿过松林、核桃林、枣林、杏林、沙棘林,它流速不疾不徐,它是清澈的,翻着白色的浪花。河堤边坡上护堤的紫穗槐正举着穗状的紫色花向这条临县的母亲河致意。

在白文镇和三交镇之间,湫水河几乎和南北流向的黄河是平行的。过了三交镇,它仿佛是嗅到了黄河的气息,顿时,这条支流如孩子听闻到了母亲的呼唤一样,迅速改变方向,义无反顾地往东奔去。湫水河,终于要完成一条支流的使命了,它将汇入一条更大的河流,它将一头扎进黄河母亲的怀抱。

那么,碛口也近了。

在去碛口的路上,我结识了一位碛口人,他叫白丸玉,这位姓名像诗人般独特的林业人,于2010年调离碛口,转战于临县其他乡镇,现在是临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说起碛口,他有太多的话要表达,可是,最终,不善言辞的白同志却什么都没有说,只是说,他不会写诗。

好在随后,碛口就告诉了我一切。

山当然还是那些山,岭也依然还是那些岭,天更是亘古不变的那方天,只是再也不见了15年前的灰蒙。碛口,这张古老的图片被做了后期的影像处理,被加了美化的滤镜,天空蓝得透彻,湫水河清亮亮地奔入黄河,而黄河竟然不再是一支浊黄,而是一派清流。

在临县、在碛口,植被的拦沙效果是显著的。20年前,每小时20毫米的降雨量就能让黄河产生泥沙;如今,每小时70毫米的降雨量也仍然没有泥沙产生。生态建设是河流泥沙锐减的主要原因。不得不说,正是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把大自然应该有的面貌赋予了吕梁山深处这片多少年来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大地,让它的天空变蓝、山峦披绿、河流清澈。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最具标志性的世界超级生态工程。

我想,一切都有了答案,恰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白同志不言,碛口的天空、山岭与河流替他言说了一切。

在吕梁、在临县、在碛口,除了蓝天、绿岭、清水之外,鲜艳的红色也使这片河山可歌可泣,壮丽而柔情。

吕梁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一部《吕梁英雄传》是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赴后继的真实写照。

黄河水拍打着堤岸,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讲述着红色的经典故事。

而碛口的另一抹红,便是闻名遐迩的红枣了。今年9月,古镇迎来了中国·碛口第六届“枣儿红了”红枣旅游文化节。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使临县各乡镇所产红枣营养异常丰富,经中国科学院鉴定,临县红枣富含18种氨基酸、10种维生素和14种微量元素,被誉为人生良药、滋补佳品。仅碛口镇,就有红枣林面积16755亩。

让我来数一数红枣品种吧:木枣、牙枣、团枣、合不枣、玉梨梨枣、毛枣、辣角角枣、黄瓜枣、牛奶奶枣、驴奶奶枣、牛心锤枣、帽盔盔枣、没骨骨枣、硙硙枣、瓮瓮枣、酸酸枣、虎枣、蜜蜜枣、抗裂雨乐一号、雨乐二号、梨枣、壶瓶枣、晋枣、大白枣、赞皇枣、赞新大枣、园铃枣、相枣、囤囤枣、帅枣、板枣、胜利枣……

每年秋天,这些模样和名字一样可爱的红枣,都会聚集于古镇碛口,展示一枚枚果实最动人的颜色。整个季节都将被红枣染红,连天边的云也会兴奋得面含绯红。遗憾的是,盲艺人张树元老人已于2013年辞世,若是他还在碛口,三弦琴声悠悠弹起之时,又会有怎样的曲子回荡在古镇明净的蓝天下呢?

想到此,我在古街狭长的巷子中往天空望去,看见两只燕子正停在一根电线上,呢呢喃喃。看体型,一大一小,大概是燕妈妈正在向燕宝宝讲述什么吧,它们在说些什么呢?云听见了,风听见了,我也听见了。

临县林业局的白丸玉和他的同事们送别了我们,他们继续在临县的山山岭岭间守卫着树、守卫着绿。有着诗人名字的白丸玉说他不会写诗,其实,白丸玉不就是在写诗吗?山野为纸、长风当笔、树木成字,那是他写下的最美的诗,只是他并不知道这就是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