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大家》2021年第6期|刘香河:这一凿,生命如花

2023-04-09抒情散文刘香河
民间艺术,当然离不开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民间艺人紧紧地握在手中。民间艺人,原本也是平凡的民众,却因非凡的手艺,而变得不平凡。他们能用一根丝线,将宇宙……

民间艺术,当然离不开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民间艺人紧紧地握在手中。民间艺人,原本也是平凡的民众,却因非凡的手艺,而变得不平凡。他们能用一根丝线,将宇宙天体尽收针下;能用一把凿刀,将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呈现;能借一节枯木,绽放世间万物,诞生灵动之生命。凡此等等,不一而足。那些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艺术珍品,无一不凝聚民间艺人的汗水和心血,乃至生命。从一定意义上,就成了民间艺术家毕生追求之结晶。

因从事文联工作之缘故,我的身边就活跃着一批这样的民间艺人,活跃着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家。我接下来要把读者朋友们的视线牵至长江边的一座小城:高港。介绍一下高港三种民间雕塑:毛庄石雕、世泽木雕和高港根雕。

从事石、木、根三种质地的雕塑,当然有着不同的工艺技巧,但民间艺人们无一例外,都会使用到一种工艺:凿。不论是石料、木料,还是各种各样的根料,都离不开凿。去粗取精,需要凿;精雕细琢,更是需要凿。一把普通的凿子,亦或是錾子,在民间艺人手里仿佛有了灵性,与叮咚敲击的小锤,构成一个完美组合。时儿石花飞溅,电光闪烁;时儿木花飘洒,木香四溢;时儿……就是在这一凿接一凿的开凿之中,一件件饱含艺术生命之作,在民间艺人们手中如花绽放。

也许,你还不知道他们姓什名谁,但你不会不知道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大明寺、常州的天宁寺吧?还有那瘦西湖内的二十四桥,那名闻遐迩的葛洲坝,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在那些名寺名桥、名山大川等诸多名胜之中,矗立着多少石像、石狮、石坊、石碑、石柱……也许,你曾于某个朝霞初升的清晨,在这些石像、石坊前驻足凝望;也许,你曾于某个残阳如血的黄昏在这些石像、石坊前徘徊徜徉。我想,你一定记住了它们的栩栩如真,你一定记住了它们的灵动飞扬。可是,我可以武断地说一句,如果你不是当地人,你肯定不知道,这些美仑美奂的石雕,皆来自于高港一个叫毛庄的江边小村落。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千万别小看了这个江边的小小村落。这里从事石雕工艺,至今已有300多个年头矣。

这里既称之为“毛庄”,自然是毛氏家族为奠基者。据说,毛庄一世祖毛英,祖籍河南汴梁,其父为元朝至正年间巡抚。于明洪武初年,因避战乱举家迁至延令柴墟,曾属泰兴市,现划归高港区,至此,掀开了毛庄的历史。至清康熙年间,毛家开始从事石雕工艺,到毛家第十二代子孙毛凤皋这一辈,他已经成为一代出色的石雕名匠,正是由于他的努力,而开创了毛庄石雕的品牌。

毛庄石雕制作分为粗工制作和细工制作两类。桥面、桥墩、简易桥栏,石牌坊中的石柱、石梁,民间用的石磨、石锁、石鼓、石凳、石砖、石板等等,均属粗工制作;而石板浮雕,立体石刻造像,各种精致小件,都是细工制作。

无论是粗工制作,还是细工制作,都是以手工为主,先后要完成40多道工序。接手一项工程,石雕工匠当然要根据工程要求,设计构图,看石选石。之后方能进行工艺制作。这一阶段主要有制石、加工、打磨三大步骤。

先说制石。选择大致相宜的石料,削去不必要的棱角,去除多余的部分,之后进行“修边”,再錾凿影线,使之成为块石。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錾凿用力要适宜,要均匀,要注意到原料之纹理,不能让块石出现瑕疵,更不能使其出现裂痕。出现瑕疵,则完美度受损;出现裂痕,则石材报废,损失更大。如若是名贵石材,那损失就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

再说加工。工匠通过“深錾”、“镂空”等工艺手段,将块石加工成型,变成一件完美的石雕艺术品。在加工过程中,工匠要根据不同的石材,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工艺流程。不妨试看一例。

《群狮戏球》,在毛庄石雕众多作品中,是一件堪称精品的石雕壁画。制作《群狮戏球》时,工匠们首先要注意的是顺序,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大到小,从首至尾。这样一个整体顺序,不能有一点变动。然后运用凿、刻、琢、削、钻、磨等多种工艺,进行艺术加工。加工过程中,尤其要突出群狮之主体,尽最大可能增强空间立体感。毫无疑问,狮子的雕刻,是作品成功与否之关键。其头部、肢体、眼睛、卷毛,在工匠的手中,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让雄狮的威猛、母狮的温柔、小狮的活泼,跃然于画壁之上。

这就要求石雕工匠,将眼中之物,移至心中,变成心中之物,再将心中之物“思”、“炼”成熟,移到手中,变成手中之物。这样一个移动变化的过程,需要石雕工匠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可贵的创造力,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技能积累。这也正是毛裕网、戴圣华、阚连祥、阚爱林等毛庄石雕传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过硬才能,才能让他们的石雕作品享誉大江南北。

石雕作品完成主体雕塑之后,尚有最后一道工序:打磨。打磨也有“粗”、“细”之分。浮雕,主要是用砂纸多次轻磨,以达到线条流畅,画面清晰。雕像,关键是面部、四肢以及各过渡连接处,都得极细心打磨,以消除雕刻硬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读者诸君如果想深入了解毛庄石雕这门古老的民间技艺,不妨请到江边小村毛庄来走一走,看一看。这里芦苇丛生,桃柳相间,阡陌纵横,农舍相挨,鸡鸣犬吠,俨然一处世外桃源是也。随处可见的石雕精品,会让你眼界大开。如若有幸遇上一两个毛氏石雕传人,听一听他们的诉说,那还真的是不虚此行呢!

与“毛庄石雕”以“村”命名不同,世泽木雕,则以其“世泽堂”之堂号而畅行于世。

“世泽堂”木雕品牌,原创于一代木雕大师帅文益之手。帅文益为“帅氏木雕”始祖帅仿乐之子,排行第三。据说,帅文益天资聪慧,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原本有志于科举的,因时世变故,遂弃科举之途,而从父学艺,成为帅氏木雕第二代传人。

帅文益学艺不仅刻苦,而且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借鉴,结合当地民间风俗,将花鸟鱼虫,瓜菜果蔬等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引入雕刻作品之中,不仅为自己的木雕作品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让木雕作品呈现出诸如吉祥、平安等美好的寓意,广为当地百姓喜爱。

话说有一年春节,帅文益亲手制作了两个灯笼,悬挂在自家大门两侧。过年挂灯笼,原本是极平常的事。习俗而已。可聪慧的帅文益,让灯笼上有了“世泽堂”之堂号,在烛灯的映照下,很是醒目。就这样,“世泽堂”的关注度、美誉度随之进一步提升。

世泽木雕第五代传人帅春燕向我介绍,世泽木雕制作,有着极其严格的工艺要求。主要有8道工序:选材、烘干、画稿、粗凿、细凿、修光、打磨、着色。然而,帅春燕又告诉我,能够进入序规范的,都不是最难的。无非是业精于勤,潜心修炼,假以时日,总有满师之时。如果要想成为一个民间艺术家,那么还真的是功夫在“工序”之外。

被他视为珍宝的《龙宫探宝》,是一件长2﹒8米,高0﹒6米,巨型木雕。这样一件超大的阴沉木坯料,从海南得来时就颇有一番传奇。其沉没海底数千年之后,居然到了他的手中,当然令他激动不已。在这件外型酷似一只展开翅膀的雄鹰的原料面前,帅春燕迟迟不敢动手。他进行过若干的构思设计,最终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终于有一天,他还是放弃了坯料栩栩如生的雄鹰造型,大胆地从坯料中部洞穴切入,于苍茫云海中雕刻出两条翻腾着的蛟龙。这龙的形象甫一出现,帅春燕眼前一亮,前后7年苦思之心血,终于得以完成。具有5000年历史的阴沉木,终于在他手中焕发新的光彩。这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奖等多项大奖的作品,如今成了“世泽木雕园”的镇园之宝。

从一件作品的诞生,让我们看到,木雕艺人们要创造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实非易事。这中间个人技能固然重要,但技能之外的修养似更为重要。到20世纪末,帅春燕在继承前辈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木雕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现代技术手段,形成了宗教、彩绘、窗花、屏风、根雕等12个系列品种,把世泽木雕作品的艺术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与一些“非遗”项目举步维艰的境况完全不同的是,世泽木雕显示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市场影响力。目前,他们在北京、广州、哈尔滨、苏州等地建立了自己的营销基地和展示窗口,并且拥有了一支遍及全国的雕刻工艺大师创作团队。令人感到可喜的是,这些大师们有的已经跨出国门,与法国、意大利、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开合作,其作品亦已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影响。

让我有点小自豪的是,我也曾为帅春燕做过一件有益的事:以泰州市文联的名义,授予他“泰州市文艺名人”称号,并为他设立了“帅春燕木雕艺术工作室”。

最后说一说,高港根雕。高港根雕,如果不出现在高港,那肯定不能叫高港根雕。而即便是现在已经叫了高港根雕,如果回溯一下其发展轨迹,你会发现,其根雕制作技艺传入高港也太偶然了,而且似乎也不是那么靠谱。何也?因为这一切,皆缘于一个7岁小男孩,某一次偶然对一段葡萄根雕的兴趣观看。

话说清朝末年,苏北盐城的阜宁县有户王姓人家,先后两代艺人苦心经营“王家花园”。而与王家有“世交”之谊的邻居仇家,因在高港一个叫龙窝口的地方开有商行,遂在自家的商行里出售王家花园的盆景、根雕。做成这件事情的,是仇家龙窝口“祥丰商行”的主人,名叫仇硕夫。于是乎,根雕方得以流入高港。

当然,根雕流入高港,并不等于根雕制作技艺就能流入高港。故事还得继续往下说。话说王家盆景、根雕制作第二代传人,年已古稀的王柏庭正为一件事情发愁。何事能让一个老人发愁呢?显然是技艺传承之大事。

人们常言,命运天注定。话说得有些消极,但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儿道理。你看,这仇硕夫7岁的儿子仇恨初,某一天,就来到“王家花园”来玩耍了。这就有些意思了,原本一个7岁的孩子到一处花园玩耍是极平常的事儿,可他来的时候正碰上王柏庭老人为选徒弟的事情发愁呢!这个小恨初,来的时间点有说法了。要么不是时候,要么正是时候。

如若是仅仅来“王家花园”玩耍一下,或许也不会给仇恨初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你瞧,这个小恨初,不仅来“王家花园”玩耍了,而且还对着花园里一件根雕作品发生了浓厚兴趣。这就又有说法了。你说,一个7岁的小毛孩儿,对一段“葡萄根”左看右看,这就不能不让正在发愁的王柏庭注意了。这下,仇恨初自己都不知道,他撞到王柏庭的“枪口”上了。

接下来的事情,无需细说,自然拜师收徒,7岁的小恨初从此走进了神奇的根雕世界。再后来,随着其父仇硕夫到高港安家,仇恨初自然也来到了高港。自此,高港就有了第一位根雕艺人。

可以说成人之后的仇恨初对于根雕,近乎痴迷。为守得一段树根,他能一蹲守就是半天;为了在高港南官河一处石砍中的嵌石树根,他竟然痴守了7年之久;数十年来,他收集积累的根料,堆满了3间房舍;为了提高自己,他的足迹遍及泰兴、扬州、常州、无锡……如今已年逾八旬的仇恨初,在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还创作了根雕作品《盛世和鸣》,以表心迹。让人不禁感叹,善哉,仇老!

高港根雕制作技艺,在仇老的引领和潜心探求下,日益成熟,其工艺流程也在实践中得以规范和完善。

根材的选择自然是第一步。其要点有三:质硬、纹细、性稳。如黄杨、榉木、柏木、槐树、榆树、桑树、香樟之类。常言说,这人世间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诚然如斯。要想选到好的根雕材料,也必须要有一双慧眼。要能从被常人所忽视的沟渠边、圩埂上、老宅旁等,对那些“饱经磨难”的树根以充够关注。哪怕是被人踩踏,被车碾压,被火烧过,被虫害过,被刀砍过,凡此等等,只要你从中发现出“稀”、“奇”、“古”、“怪”来,便是根雕之上好材料也。

构思,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魂之所系。根雕作品,亦然。要做好这一步,如前所述,“功夫在诗外”。主要靠平时的观察、思考、积累,将多方面的学养在某一刻都调动起来,为构思所用。当然,根雕的构思,又有其特殊性。它还由不得你天马行空、恣意驰骋,需要根据根材的基础条件,来反复揣摩和思考,全面观察和把握,最后审形度势,确定整体方案。据说,老艺人仇恨初手中有一百年树龄的红花檵木根料,一心想雕一尊郑板桥先生像,因没有满意的构思,搁置已经6年矣。

对根雕作品的处理,分截材、除垢、去皮、消毒、干燥等5道工序来进行。因属纯技术性程序,故不作细述。

常言说,“七分天成,三分人工”。这似乎成了根雕作品创作的总体原则。这“三分人工”包含内容颇为广泛。这中间,“雕琢”之工序不可忽视。完成雕琢的过程,实际上是巧借根料筋脉、纹理、皱褶、枝杈、凹凸、孔洞、瘤球等,进行精雕细刻,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具体可分为打坯、拼接、细雕、修饰、打磨、着色、上油、上漆、抛光、打蜡,计10道工序。

至此,对于一件根雕作品的完成,尚有两道辅助性工序有待完成:配座和命名。行百里者半九十。一件根雕作品,即使主体部分全部完成了,作品呈现出来的气象也很好,如果在最后辅助性工序上出问题,也不能诞生好作品。

配座看似简单,然大有学问。其座之材质、造型、色泽等要素,必须要和作品本身相融合,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更不是对作品本身构成破坏性伤害。

命名之重要,不言而喻。因为多年在市文联工作之缘故,我常时会出席一些展览。坦率而言,展览中的作品,在我看来,多数时候在“命名”上都是失分的。一个画龙点睛的名字,会提升作品本身的精、气、神,从而提升作品的境界,使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这无疑是对艺人综合素养的考验。这一点,完全靠师傅指点恐怕是不够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经过常年累月的摸爬滚打,想参透其中说的道理,难矣。

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由bilibili推出的知名演员何冰的演讲视频《后浪》,对年轻一代给予了寄语与赞美,短时间内就有了逾千万的播放量,很是火了一把。对于《后浪》,我是持赞赏态度的。不止于此,对青年一代,我一直满怀希望,满怀信心。因此上,当袁永亮颇为自豪地告诉我,1973年出生的他,多年前就已经成为高港根雕的第四代传人。我是为他感到自豪的。我知道,他已有100多件精品问世,诸如《吼》、《回眸》、《绝代双“蛟”》、《孔雀开屏》等作品,均已产生广泛影响。

我相信,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袁永亮定能续写新的传奇,他那把从前辈手中接过来的凿刀,定能开凿出璀璨的生命之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