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贵高原穿越之二:我在离天不远处
2020-09-24叙事散文敬一兵
在云贵高原穿越之二:我在离天不远处敬一兵汽车在路上跑,周围的山麓就看着雨从汽车的屁股后面追上来。雨一会儿下在前面,一会儿又落在背后。更多的时候,是罩在我们头顶上。在云贵或者滇藏高原上,这是常见的情况。春夏之交,很少能够看见完整版的蔚蓝天空,
在云贵高原穿越之二:我在离天不远处
敬一兵
汽车在路上跑,周围的山麓就看着雨从汽车的屁股后面追上来。雨一会儿下在前面,一会儿又落在背后。更多的时候,是罩在我们头顶上。在云贵或者滇藏高原上,这是常见的情况。春夏之交,很少能够看见完整版的蔚蓝天空,也没有长时间处在灰蒙蒙的阴霾里。蔚蓝万顷或者阴霾笼罩,都让人觉得离天很远。只有大块大块的云朵从眼睛里浩浩荡荡走过时,才会感到自己离天很近。
距离天空的远近,不是由海拔决定的,而是由视觉决定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事实。
当然,海拔高度的垂直上升,仿佛我乘电梯或者飞机那样,是接近天空的一条捷径。也是我过去在认识上最熟悉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条捷径的顶端越是远离地面,我获得飞翔带来的自由与惬意就越多。自由越多,不踏实带来的危险性就越大。
记得几年前我乘坐飞机升到近万米的高空后,飞机突然颠簸了一下,简直就像一个叙述者说到伤心处因了哽咽而无法继续说话一样。平衡从此中断,晃动加剧。事实再不能够隐瞒了。机长出现在我们面前,语调镇定但语气却十分沉重地对大家说,飞机的一个发动机出了一点小故障,我们在寻求紧急降落的同时,会努力排除故障。瞬间,机舱内就充满了惊恐的尖叫,继而是嚎啕大哭的声音。惊恐慌乱,呼天抢地,撕扯头发,捶胸顿足……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似一根冰凉的链条,将人的身体捆绑,难以挣脱。
人性的悲哀与脆弱,成了我们面对恐惧最初降临时不由自主又无法回避的表现。
我流着眼泪写遗书。脑袋一片空白,不晓得该写给谁:父母?妻子?孩子?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不知道从何下笔写遗书: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出来。遭遇粹不及防的事情,除了本能的保护与逃逸外,我的感官是混沌的。所有的概念、差别、理论和贪婪、欲望乃至我曾经对他人的防范,还有卑鄙的想法,都在这一刻变成了画布上的颜料,不断相互覆盖或者锲合。越来越眼花缭乱,越来越模糊。好在此刻机长再次出现并兴奋地说,故障排除,飞机可以正常飞往目的地了。机长在我们的眼睛里不再是机长,而是一个救世主,一个圣人。大悲变大喜。从绝望里再次走回到希望中的人,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彼此都相互拥抱,亲密无间,看不到戒备、清高、不屑和漠视的一丝痕迹。
事后想想,如此的情形,完全等同于一把双刃剑——我的身子虽然飘飞起来了,可我的灵魂,被剑割离身体的灵魂,还停留在潮湿的树荫下。
分割。这个词汇只要来到了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面前,就会成为他们的疼痛、回避、伤感、凄切、焦躁、忧郁和恐惧。一个词汇,能够从头到尾都展现出锋芒和阴冷的刚性力度,并不多见。
其实,在人的印象中,海拔高度绝对就是离天很近的地方。但它不是唯一离天很近的地方。它之所以顽固地停泊在我的脑海里,制造了唯一离天很近的神话,都是因为我患上了视觉上的白内障。
竖起耳朵,能够听见高原上的草甸、沟堑间的河流、风走过的枝条、飞鸟拍翅的山谷、偏僻山镇的农家妇女追在我身后的窃窃私语。睁开眼睛,窃窃私语却瞬间消失在了色彩、线条、轮廓和运动痕迹组成的蜘蛛网一样的混乱重叠的景象中。我越是想看清楚,视觉越是变得模糊,像农田里燃烧稻草冒出来的滚滚青烟。视觉的白内障传染到了我的灵魂上,让我的心灵视觉产生了偏执狂的倾向。
人分男女。看得见的是实际、看不见的是虚无。时间有前后。空间有上下和远近之别……我习惯了用视觉切割一切,包括我的身体和器官。我还想用这样的视觉,认识我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想想就觉得很奇怪:用视觉切割世界,要么让我走进偏执的世界,要么让我在偏执的世界里彻底迷失。
用视觉切割世界,世界就成了破碎的画面。
然后是锲合这个词汇。
锲合是还原分割的一个过程。也是我感官缺失的补偿。
一切美丽都是锲合而成的。每一个来自高原深处的情景,还有我旧日的记忆,正在清晰地告诉我。
雨过天晴,小车司机疲倦不堪,把车停在路边打瞌睡。我从车窗望出去,大朵大朵的云块已经放慢了脚步。西下的太阳从云朵背后掷递出橘黄色的光芒,很像嵌在云朵轮廓上的烫金边条。瓷实的感觉,拉近了我的眼睛和云朵的距离,情形如同我被云朵这条帆船驮载,航行在金色的海洋上。
再看被山峦合围的那座县城,各式各样的房屋,仿佛被人漫不经心堆放在一起的鹅卵石。县城的房子多是浅色调的建筑物,十分生硬地把如水一样从山顶流淌下来的黛青色彩,分割成了几个片段。我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音符涌动的浪潮,但滋润的音色已经干枯。过去在山顶上,飞机上,或者二十八楼的阳台上向下眺望,也会看见黛青色上被掏出了窟窿的景象。窟窿不是黑黝黝的,而是填满了想象、愿望、自以为是和人喜欢的色彩元素。它们都是浅色调的,如同梦里才能遇到的画面那样轻盈、快感,随时都会一跃而起拍翅天空,让我看见后就出现莫名的兴奋和感叹,然后为人创造的奇迹而自豪。
现在,我穿越小车的窗户看县城的远景,再没有了兴奋与感叹的成分。县城把黛青色的色调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厚实幽深的,另外一个是肤浅浮躁的。山峦的世界是厚实幽深的,县城的世界是肤浅浮躁的。两个世界的边界虽然相互锲合,但黛青色显得阴凉柔和,而浅色调却泄露出了僵硬刻板的味道。
面对僵硬刻板的浅色调,阴凉柔和的黛青色色调,从一开始,就在线性这条力度的轴上处在了失败退让的位置上。然而,不仅是我,相信所有人看见了这两种色调锲合的情形,都会认为是黛青色包容和接纳了浅色。离天较近的地方,像我此刻所处的山峦顶部,浅色是主色调。而黛青色和其它深色调,大多集中在离天较远的山谷里。要是按照视觉分割自然的习惯来说,浅色调是色彩里的一个高度。倘若换成锲合的视觉,情况就刚好颠倒了:深色调因为包容了浅色调,它们才是色彩里的制高点。
忽然想起了古人说的一句话:有容乃大。
锲合生发出来的歧义远远不止这些,但它却是一个美丽的永远象征。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的一个深水湖。我们抵达的时候,雾刚好散尽。宽阔的水面,把我一下子就从陆地上初夏光线敞亮的世界,带进了深秋阴霾的世界。光线和温度是分界线。湖边浅水区域,清澈的湖水中能够看见水草摇曳,鱼虾游荡。没有看见传说中的抗浪鱼,它们生活在深水区。水深处什么也看不见,包括沉入水底的云南古国的物质轮廓和历史轮廓,除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云朵和太阳。水天一色的视觉,让我在湖边的日子,成了云上的日子。
卷了裤脚走进水里,就是把自己的脚放进了天空中。走一步,涟漪就围着我的脚杆涌动,凉飕飕的惬意,就会顺着脚杆爬到我的心里。天空不再是虚无的空间——太阳光还是具有刀锋的质感,而原本伸手抓不住的云朵,还有从云朵背后偶尔露出来的蔚蓝色彩,现在却成了簇拥在我脚杆周围的涟漪。
这样的视觉和感觉美不美?
沿着抚仙湖往前走,一条名叫“隔”的河,涓涓不息地从一片榕树林间流淌到了我的面前。隔河把抚仙湖和星云湖连在了一起。河水很静,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是一条河,不如把它看成是陆地向湖水锲合而留下的一条缝隙。一座名叫“界鱼”的桥,跨在河的两岸。桥不长,屙一泡尿的时间,就可以从桥上走个来回。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条河与这座桥。它们虽然是抚仙湖和星云湖留下的一个细节,可是在这个细节里,却有一个天堂。
许多神话故事,都是栖居在天堂里的。
流传在当地的一个神话故事说,毗邻的抚仙湖和星云湖里各自住着一位龙王。两个龙王为了增进彼此的和睦友好关系,多次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共同认可的联姻决定:抚仙湖的龙王同意把自己最美丽的抗浪鱼姑娘,嫁给星云湖龙王最英俊的儿子大头鱼。
送亲和迎亲的那天,两个湖泊里的鱼虾在隔河的界鱼桥下梭织往来,好不热闹。抗浪鱼在星云湖那边与大头鱼过上了恩恩爱爱的夫妻生活。
生活了一段日子,抗浪鱼逐渐发现自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和浑身乏力。之后得了一场大病。消息传到抚仙湖龙王的耳朵里,龙王非常恼火,认为是星云湖的龙王和大头鱼对自己女儿照顾不周,于是让女儿回娘家来调养一段时间。
妻子生病,丈夫大头鱼心里自然很难过。征得父王的同意,亲自陪抗浪鱼回到了抚仙湖。大头鱼到了抚仙湖后不久,也因为身体不适患上了疾病。消息传到了星云湖龙王的耳朵里。龙王大怒,认为是抚仙湖龙王对自己儿子大头鱼的一种报复,立即下令让大头鱼火速返回星云湖。
以讹传讹导致误解出现。误解得不到澄清而加深了隔阂。
夫妻被双方的龙王切割分离,只剩下切不断的相思,在痛苦地煎熬着抗浪鱼和大头鱼。有几次,抗浪鱼很想偷偷回到自己丈夫身边,可刚刚游到那条小河的桥下,就被龙王派来的虾兵虾将逮了回去。从此,那座桥成了一个雷池。抗浪鱼一游到桥下,就会自动返回。大头鱼从另外一边游到桥下,也会自动返回。于是,连接抚仙湖与星云湖的小河,就被人叫成了隔河。河上的桥,也被称之为界鱼桥了。
传说因为有了情愫而美丽,美丽因为有了痛苦而凄婉。
发生在离天不远处的这个传说,演绎出来的是一段比牛郎织女还要寒蝉凄切的爱情。是说我一直觉得天空是有灵魂的:阴霾让它有了重量,白云让它有了呼吸的动感,而一碧如洗晴空万里的景象,让它有了展翅翱翔的高度。原来灵魂并不一定只栖居在低矮潮湿的阴暗处,每一个传说,都有可能成为灵魂抵达天堂的驮载工具。
又要说到锲合的身上来了。
一个传说,让两个湖泊有了情愫的瓷实感。吹拂在我脸上的风,还有榕树叶摇晃的声音,都是勾勒这个传说的湿漉漉的线条。界鱼桥是这个传说的一扇门扉。我的身子还在门的这一头徘徊,灵魂却已经在门的那一边呼唤了。就像云朵瓜分了天空一样,在我的眼睛里,界鱼桥成了挑拨两个湖泊背道而驰的唆使者。这是一种明晰的叙述线索,仿佛长在地上的一株大树的树干、枝条和叶子,清晰可见。而每一棵大树的存在,却暗示出了埋在泥土下面的树根的隐秘走向。界鱼桥是抗浪鱼和大头鱼之间一条明晰的分界线,但它同时也肩负起了类似小说里的暗抒发的重任,烘托铺垫了两个湖泊水下不同矿物质的环境,正在界鱼桥下悄悄锲合的秘密。
当然,两个湖泊里的龙王是不知道这个秘密的。
明分割、暗锲合的现象,并不意味着一个阴谋正在酝酿。很多时候,它仅仅就是我的视觉转弯的形式。
视觉不同,世界不同。在离天不远的地方,它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还有很多种视觉在前面等着我。这些视觉,就像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似乎早已注定。来临之前,它们是那样的平常与静谧,谁也无法预料。然而,当它们真正到来的时候,不是惊心就是心惊。
两湖水出水口广场,是一个以水文化为基调打造出来的广场。广场位于一个坝子的边缘,背靠连绵不断的小丘陵。各种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的树木下面,是种类繁多的草本和藤类植物。它们像两湖水一样顺坡倾泻而下,用自己的姿势朗读出了自然的韵致和时间的内涵。可是,到了广场的范围内,人用水泥阻断了它们的倾泻走向和秩序,还肆意将它们的身体,肢解成了破碎的片段。并且,原本天然的多样性草本世界,也被人用燕麦草取而代之。斑斓的植物色彩变成了清一色的浓绿色,在太阳的照射下,怎么看都如同刮掉了鳞片的鱼,失去了灵气、柔性、呼吸的景象和丰满度,多出来的是呆板、僵硬、偏执和凝滞。
燕麦草让我惊心,让原本属于天然草本世界的地盘心惊。
我渐渐适应了锲合的视觉,再次被切割这个词汇瓦解了。
切割,总是以侵略的形式破坏锲合的肌肤和骨骼。燕麦草占领了天然的草本世界。浓绿色勾勒出了侵略的轮廓和恣意的势态。地毯般覆盖的趋势,让原本属于自然草本植物的地盘,承担起了侵略这个词汇的全部重量。旺盛的生长情形,给我的视觉带来了锲合的那幅全景图片被粉碎后,再没有机会重现原本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无奈与痛楚。
周围是一片寂静。这种不好的感觉,让我窒息。
我在燕麦草草坪边缘行走,燕麦草的每一片叶子,就像舞动的刀那样,一次次在我的肌肤上划出一条条带血的伤口。我在燕麦草的眼睛里,也像过去的自然草本植物一样,成了一幅破碎的风景。接近正午的天空,阳光是主角。顺着草坪向远处望去,临近草坪头顶上的空气,不知疲倦地上下跳动,晃眼一看,仿佛冉冉上升的水蒸汽。燕麦草身上的绿色,也被太阳光烙上了一层暗黄的色调,并与四周空旷处刺眼的金黄色勾连成了一片,使得从草坪中间用方形水泥砖铺成的小路,有了明显的陷落感。这片草坪,对我实施了合围,让我在初夏的高温里陷落。无处可逃。
这个时候,我看见了几朵弱小的野蘑菇在燕麦草的合围中露出了它们的身体。
野蘑菇纤细的菌柄,很像从燕麦草覆盖下伸出来的求救的手臂。被菌柄托举起来的草帽状的菌盖,高出了燕麦草坪,醒目而又独特。从情形上看,与其说野蘑菇是自然草本植物世界留在燕麦草坪上的最后一截尾巴,不如说成是它们对燕麦草坪的一种彻底接纳状态。这个判断,完全来自于我曾经跟着泥石流走进一个小镇所看见的情况。淤泥掏走了那个小镇用来盛放时间和光线的房屋、道路、树木、电杆、牲畜……情形就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我怎么看,这只口袋,都仿佛是灰蒙蒙的天空,没有疆域,形状,声音和手感,只有宿命的味道。它接纳或者包容了一切。
自然之景如是,人生之景如是。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当我轻脚轻手走进两湖水出水口广场,走进广场也就是走进包容这个特定的世界中时,我一下子就发现我好像是多了什么东西。原来多出来的东西,类似于在平静之中咀嚼橄榄的味道——不断追来的甘甜中,尽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虚怀若谷和内敛的包容韵味。说到底,包容就是爱的生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纽带。我的生命,我眼睛里所有景象的存在,我看不见但却能够想到的所有抽象,都是这条巨大而又扭曲的纽带上的一个个斑点。这些点没有一刻是安静的,梭织般往来,相互渗透,混沌一片,象河流。河流是天空的倒影。它摈弃了是非的区别,虚心接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欲望,恬淡从容。夏天的雨水,没完没了落在小镇上。雨覆盖了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又被小镇彻底接纳和包容。在我的眼睛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世界。凭借湿漉漉的张力泛出的幽光,我看见了包容的本质,弯曲,柔软,中庸,颗粒一样分布在无形的尺度上,成了丈量我的生命质量和精神世界的清凉对照物。
事实上,锲合的本质,就是对分割的接纳或者包容。
野蘑菇,还有许多来不及被人命名的植物生长的土地接纳了燕麦草,接纳了燕麦草也就接纳了我。
燕麦草坪和野蘑菇的细节里,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我不敢轻易去打听和追究。一旦深究,细节里就会流出眼泪,甚至鲜血。也正是在这一天,我才深刻地感受到上次我和我的师妹谈文学,又从文学过渡到一个人上西天的情形时,为什么我俩会在翠湖海心亭茶楼里哽噎、叹息、心惊肉跳。原来自然的细节和生命的细节有时候是非常脆弱的,轻易碰触不得。师妹是一位作家,对写作的见地十分个性和精辟。她说她不喜欢从文体上对文章进行解构和区分。文章不是解构出来的,而是由着自然的秉性和人的秉性写出来的。她并没有提及分割和锲合这两个词汇,但她反复说到了她的写作,就是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被推动着身体、推动着手里的笔写出来的。大地是书房,天空是灵感,一切事物都在彼此交融的意味,清晰无比。这样的叙述,自然地铺垫了我给她讲我的一个同学的人生终点的叙述基础。我的同学是一个被枪决了的男大学生。他把一个小姑娘捂死,肢解,高压锅煮,倒弃。说到惨事的某些细节处,我哽咽难过得无法接叙。我曾作为三个同学代表之一亲自到刑场看他上西天,并从火化场抓得他的一把骨灰按他临刑前的意思埋进了他喜欢的一蓬文竹根底下。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演变成了文竹的生命。30多年后,我一直受此事的影响,心理状态性格皆有大变化,此后的人生道路坎坷不断,甚至有过亡命天涯之处境。
事实就是这样,每一个男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最柔软最伤感的地方。平时,这个地方一直被尘封,没有一丝动静。倘若环境或者生活的某个细节无意间闯进来,不小心碰触到尘封的部位,它就就会流出眼泪,甚至鲜血。
被内心锁闭的许多东西,往往都是一些起伏不断的片段。凸起的部分是伤感、疼痛、忧郁和难以释怀的所有情愫。只有低凹之处才是温暖。于是,活着,这件看起来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就因了尘封这个直截了当的锲合形式,逐渐变得简单了。
如果不是在离天比较近的地方,我想我的视觉,还有我的坚硬而又冷冰冰的内心,一直会延续下去,不会因为锲合这个景象而变得亲切柔软起来。
离天不远处,不仅是一处可爱的地方,更是一种可爱的视觉。
而我,过去始终不曾察觉。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6-19 14:09 编辑 ] 敬一兵, 散文
敬一兵
汽车在路上跑,周围的山麓就看着雨从汽车的屁股后面追上来。雨一会儿下在前面,一会儿又落在背后。更多的时候,是罩在我们头顶上。在云贵或者滇藏高原上,这是常见的情况。春夏之交,很少能够看见完整版的蔚蓝天空,也没有长时间处在灰蒙蒙的阴霾里。蔚蓝万顷或者阴霾笼罩,都让人觉得离天很远。只有大块大块的云朵从眼睛里浩浩荡荡走过时,才会感到自己离天很近。
距离天空的远近,不是由海拔决定的,而是由视觉决定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事实。
当然,海拔高度的垂直上升,仿佛我乘电梯或者飞机那样,是接近天空的一条捷径。也是我过去在认识上最熟悉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这条捷径的顶端越是远离地面,我获得飞翔带来的自由与惬意就越多。自由越多,不踏实带来的危险性就越大。
记得几年前我乘坐飞机升到近万米的高空后,飞机突然颠簸了一下,简直就像一个叙述者说到伤心处因了哽咽而无法继续说话一样。平衡从此中断,晃动加剧。事实再不能够隐瞒了。机长出现在我们面前,语调镇定但语气却十分沉重地对大家说,飞机的一个发动机出了一点小故障,我们在寻求紧急降落的同时,会努力排除故障。瞬间,机舱内就充满了惊恐的尖叫,继而是嚎啕大哭的声音。惊恐慌乱,呼天抢地,撕扯头发,捶胸顿足……生命不能承受的重量,似一根冰凉的链条,将人的身体捆绑,难以挣脱。
人性的悲哀与脆弱,成了我们面对恐惧最初降临时不由自主又无法回避的表现。
我流着眼泪写遗书。脑袋一片空白,不晓得该写给谁:父母?妻子?孩子?他们都是我的亲人。不知道从何下笔写遗书: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不出来。遭遇粹不及防的事情,除了本能的保护与逃逸外,我的感官是混沌的。所有的概念、差别、理论和贪婪、欲望乃至我曾经对他人的防范,还有卑鄙的想法,都在这一刻变成了画布上的颜料,不断相互覆盖或者锲合。越来越眼花缭乱,越来越模糊。好在此刻机长再次出现并兴奋地说,故障排除,飞机可以正常飞往目的地了。机长在我们的眼睛里不再是机长,而是一个救世主,一个圣人。大悲变大喜。从绝望里再次走回到希望中的人,无论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彼此都相互拥抱,亲密无间,看不到戒备、清高、不屑和漠视的一丝痕迹。
事后想想,如此的情形,完全等同于一把双刃剑——我的身子虽然飘飞起来了,可我的灵魂,被剑割离身体的灵魂,还停留在潮湿的树荫下。
分割。这个词汇只要来到了曾经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面前,就会成为他们的疼痛、回避、伤感、凄切、焦躁、忧郁和恐惧。一个词汇,能够从头到尾都展现出锋芒和阴冷的刚性力度,并不多见。
其实,在人的印象中,海拔高度绝对就是离天很近的地方。但它不是唯一离天很近的地方。它之所以顽固地停泊在我的脑海里,制造了唯一离天很近的神话,都是因为我患上了视觉上的白内障。
竖起耳朵,能够听见高原上的草甸、沟堑间的河流、风走过的枝条、飞鸟拍翅的山谷、偏僻山镇的农家妇女追在我身后的窃窃私语。睁开眼睛,窃窃私语却瞬间消失在了色彩、线条、轮廓和运动痕迹组成的蜘蛛网一样的混乱重叠的景象中。我越是想看清楚,视觉越是变得模糊,像农田里燃烧稻草冒出来的滚滚青烟。视觉的白内障传染到了我的灵魂上,让我的心灵视觉产生了偏执狂的倾向。
人分男女。看得见的是实际、看不见的是虚无。时间有前后。空间有上下和远近之别……我习惯了用视觉切割一切,包括我的身体和器官。我还想用这样的视觉,认识我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试图掌控自己的命运。想想就觉得很奇怪:用视觉切割世界,要么让我走进偏执的世界,要么让我在偏执的世界里彻底迷失。
用视觉切割世界,世界就成了破碎的画面。
然后是锲合这个词汇。
锲合是还原分割的一个过程。也是我感官缺失的补偿。
一切美丽都是锲合而成的。每一个来自高原深处的情景,还有我旧日的记忆,正在清晰地告诉我。
雨过天晴,小车司机疲倦不堪,把车停在路边打瞌睡。我从车窗望出去,大朵大朵的云块已经放慢了脚步。西下的太阳从云朵背后掷递出橘黄色的光芒,很像嵌在云朵轮廓上的烫金边条。瓷实的感觉,拉近了我的眼睛和云朵的距离,情形如同我被云朵这条帆船驮载,航行在金色的海洋上。
再看被山峦合围的那座县城,各式各样的房屋,仿佛被人漫不经心堆放在一起的鹅卵石。县城的房子多是浅色调的建筑物,十分生硬地把如水一样从山顶流淌下来的黛青色彩,分割成了几个片段。我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音符涌动的浪潮,但滋润的音色已经干枯。过去在山顶上,飞机上,或者二十八楼的阳台上向下眺望,也会看见黛青色上被掏出了窟窿的景象。窟窿不是黑黝黝的,而是填满了想象、愿望、自以为是和人喜欢的色彩元素。它们都是浅色调的,如同梦里才能遇到的画面那样轻盈、快感,随时都会一跃而起拍翅天空,让我看见后就出现莫名的兴奋和感叹,然后为人创造的奇迹而自豪。
现在,我穿越小车的窗户看县城的远景,再没有了兴奋与感叹的成分。县城把黛青色的色调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厚实幽深的,另外一个是肤浅浮躁的。山峦的世界是厚实幽深的,县城的世界是肤浅浮躁的。两个世界的边界虽然相互锲合,但黛青色显得阴凉柔和,而浅色调却泄露出了僵硬刻板的味道。
面对僵硬刻板的浅色调,阴凉柔和的黛青色色调,从一开始,就在线性这条力度的轴上处在了失败退让的位置上。然而,不仅是我,相信所有人看见了这两种色调锲合的情形,都会认为是黛青色包容和接纳了浅色。离天较近的地方,像我此刻所处的山峦顶部,浅色是主色调。而黛青色和其它深色调,大多集中在离天较远的山谷里。要是按照视觉分割自然的习惯来说,浅色调是色彩里的一个高度。倘若换成锲合的视觉,情况就刚好颠倒了:深色调因为包容了浅色调,它们才是色彩里的制高点。
忽然想起了古人说的一句话:有容乃大。
锲合生发出来的歧义远远不止这些,但它却是一个美丽的永远象征。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的一个深水湖。我们抵达的时候,雾刚好散尽。宽阔的水面,把我一下子就从陆地上初夏光线敞亮的世界,带进了深秋阴霾的世界。光线和温度是分界线。湖边浅水区域,清澈的湖水中能够看见水草摇曳,鱼虾游荡。没有看见传说中的抗浪鱼,它们生活在深水区。水深处什么也看不见,包括沉入水底的云南古国的物质轮廓和历史轮廓,除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云朵和太阳。水天一色的视觉,让我在湖边的日子,成了云上的日子。
卷了裤脚走进水里,就是把自己的脚放进了天空中。走一步,涟漪就围着我的脚杆涌动,凉飕飕的惬意,就会顺着脚杆爬到我的心里。天空不再是虚无的空间——太阳光还是具有刀锋的质感,而原本伸手抓不住的云朵,还有从云朵背后偶尔露出来的蔚蓝色彩,现在却成了簇拥在我脚杆周围的涟漪。
这样的视觉和感觉美不美?
沿着抚仙湖往前走,一条名叫“隔”的河,涓涓不息地从一片榕树林间流淌到了我的面前。隔河把抚仙湖和星云湖连在了一起。河水很静,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是一条河,不如把它看成是陆地向湖水锲合而留下的一条缝隙。一座名叫“界鱼”的桥,跨在河的两岸。桥不长,屙一泡尿的时间,就可以从桥上走个来回。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条河与这座桥。它们虽然是抚仙湖和星云湖留下的一个细节,可是在这个细节里,却有一个天堂。
许多神话故事,都是栖居在天堂里的。
流传在当地的一个神话故事说,毗邻的抚仙湖和星云湖里各自住着一位龙王。两个龙王为了增进彼此的和睦友好关系,多次商量后作出了一个共同认可的联姻决定:抚仙湖的龙王同意把自己最美丽的抗浪鱼姑娘,嫁给星云湖龙王最英俊的儿子大头鱼。
送亲和迎亲的那天,两个湖泊里的鱼虾在隔河的界鱼桥下梭织往来,好不热闹。抗浪鱼在星云湖那边与大头鱼过上了恩恩爱爱的夫妻生活。
生活了一段日子,抗浪鱼逐渐发现自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和浑身乏力。之后得了一场大病。消息传到抚仙湖龙王的耳朵里,龙王非常恼火,认为是星云湖的龙王和大头鱼对自己女儿照顾不周,于是让女儿回娘家来调养一段时间。
妻子生病,丈夫大头鱼心里自然很难过。征得父王的同意,亲自陪抗浪鱼回到了抚仙湖。大头鱼到了抚仙湖后不久,也因为身体不适患上了疾病。消息传到了星云湖龙王的耳朵里。龙王大怒,认为是抚仙湖龙王对自己儿子大头鱼的一种报复,立即下令让大头鱼火速返回星云湖。
以讹传讹导致误解出现。误解得不到澄清而加深了隔阂。
夫妻被双方的龙王切割分离,只剩下切不断的相思,在痛苦地煎熬着抗浪鱼和大头鱼。有几次,抗浪鱼很想偷偷回到自己丈夫身边,可刚刚游到那条小河的桥下,就被龙王派来的虾兵虾将逮了回去。从此,那座桥成了一个雷池。抗浪鱼一游到桥下,就会自动返回。大头鱼从另外一边游到桥下,也会自动返回。于是,连接抚仙湖与星云湖的小河,就被人叫成了隔河。河上的桥,也被称之为界鱼桥了。
传说因为有了情愫而美丽,美丽因为有了痛苦而凄婉。
发生在离天不远处的这个传说,演绎出来的是一段比牛郎织女还要寒蝉凄切的爱情。是说我一直觉得天空是有灵魂的:阴霾让它有了重量,白云让它有了呼吸的动感,而一碧如洗晴空万里的景象,让它有了展翅翱翔的高度。原来灵魂并不一定只栖居在低矮潮湿的阴暗处,每一个传说,都有可能成为灵魂抵达天堂的驮载工具。
又要说到锲合的身上来了。
一个传说,让两个湖泊有了情愫的瓷实感。吹拂在我脸上的风,还有榕树叶摇晃的声音,都是勾勒这个传说的湿漉漉的线条。界鱼桥是这个传说的一扇门扉。我的身子还在门的这一头徘徊,灵魂却已经在门的那一边呼唤了。就像云朵瓜分了天空一样,在我的眼睛里,界鱼桥成了挑拨两个湖泊背道而驰的唆使者。这是一种明晰的叙述线索,仿佛长在地上的一株大树的树干、枝条和叶子,清晰可见。而每一棵大树的存在,却暗示出了埋在泥土下面的树根的隐秘走向。界鱼桥是抗浪鱼和大头鱼之间一条明晰的分界线,但它同时也肩负起了类似小说里的暗抒发的重任,烘托铺垫了两个湖泊水下不同矿物质的环境,正在界鱼桥下悄悄锲合的秘密。
当然,两个湖泊里的龙王是不知道这个秘密的。
明分割、暗锲合的现象,并不意味着一个阴谋正在酝酿。很多时候,它仅仅就是我的视觉转弯的形式。
视觉不同,世界不同。在离天不远的地方,它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还有很多种视觉在前面等着我。这些视觉,就像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似乎早已注定。来临之前,它们是那样的平常与静谧,谁也无法预料。然而,当它们真正到来的时候,不是惊心就是心惊。
两湖水出水口广场,是一个以水文化为基调打造出来的广场。广场位于一个坝子的边缘,背靠连绵不断的小丘陵。各种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的树木下面,是种类繁多的草本和藤类植物。它们像两湖水一样顺坡倾泻而下,用自己的姿势朗读出了自然的韵致和时间的内涵。可是,到了广场的范围内,人用水泥阻断了它们的倾泻走向和秩序,还肆意将它们的身体,肢解成了破碎的片段。并且,原本天然的多样性草本世界,也被人用燕麦草取而代之。斑斓的植物色彩变成了清一色的浓绿色,在太阳的照射下,怎么看都如同刮掉了鳞片的鱼,失去了灵气、柔性、呼吸的景象和丰满度,多出来的是呆板、僵硬、偏执和凝滞。
燕麦草让我惊心,让原本属于天然草本世界的地盘心惊。
我渐渐适应了锲合的视觉,再次被切割这个词汇瓦解了。
切割,总是以侵略的形式破坏锲合的肌肤和骨骼。燕麦草占领了天然的草本世界。浓绿色勾勒出了侵略的轮廓和恣意的势态。地毯般覆盖的趋势,让原本属于自然草本植物的地盘,承担起了侵略这个词汇的全部重量。旺盛的生长情形,给我的视觉带来了锲合的那幅全景图片被粉碎后,再没有机会重现原本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世界的无奈与痛楚。
周围是一片寂静。这种不好的感觉,让我窒息。
我在燕麦草草坪边缘行走,燕麦草的每一片叶子,就像舞动的刀那样,一次次在我的肌肤上划出一条条带血的伤口。我在燕麦草的眼睛里,也像过去的自然草本植物一样,成了一幅破碎的风景。接近正午的天空,阳光是主角。顺着草坪向远处望去,临近草坪头顶上的空气,不知疲倦地上下跳动,晃眼一看,仿佛冉冉上升的水蒸汽。燕麦草身上的绿色,也被太阳光烙上了一层暗黄的色调,并与四周空旷处刺眼的金黄色勾连成了一片,使得从草坪中间用方形水泥砖铺成的小路,有了明显的陷落感。这片草坪,对我实施了合围,让我在初夏的高温里陷落。无处可逃。
这个时候,我看见了几朵弱小的野蘑菇在燕麦草的合围中露出了它们的身体。
野蘑菇纤细的菌柄,很像从燕麦草覆盖下伸出来的求救的手臂。被菌柄托举起来的草帽状的菌盖,高出了燕麦草坪,醒目而又独特。从情形上看,与其说野蘑菇是自然草本植物世界留在燕麦草坪上的最后一截尾巴,不如说成是它们对燕麦草坪的一种彻底接纳状态。这个判断,完全来自于我曾经跟着泥石流走进一个小镇所看见的情况。淤泥掏走了那个小镇用来盛放时间和光线的房屋、道路、树木、电杆、牲畜……情形就像一只巨大的口袋。我怎么看,这只口袋,都仿佛是灰蒙蒙的天空,没有疆域,形状,声音和手感,只有宿命的味道。它接纳或者包容了一切。
自然之景如是,人生之景如是。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当我轻脚轻手走进两湖水出水口广场,走进广场也就是走进包容这个特定的世界中时,我一下子就发现我好像是多了什么东西。原来多出来的东西,类似于在平静之中咀嚼橄榄的味道——不断追来的甘甜中,尽是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虚怀若谷和内敛的包容韵味。说到底,包容就是爱的生命,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纽带。我的生命,我眼睛里所有景象的存在,我看不见但却能够想到的所有抽象,都是这条巨大而又扭曲的纽带上的一个个斑点。这些点没有一刻是安静的,梭织般往来,相互渗透,混沌一片,象河流。河流是天空的倒影。它摈弃了是非的区别,虚心接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欲望,恬淡从容。夏天的雨水,没完没了落在小镇上。雨覆盖了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又被小镇彻底接纳和包容。在我的眼睛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世界。凭借湿漉漉的张力泛出的幽光,我看见了包容的本质,弯曲,柔软,中庸,颗粒一样分布在无形的尺度上,成了丈量我的生命质量和精神世界的清凉对照物。
事实上,锲合的本质,就是对分割的接纳或者包容。
野蘑菇,还有许多来不及被人命名的植物生长的土地接纳了燕麦草,接纳了燕麦草也就接纳了我。
燕麦草坪和野蘑菇的细节里,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我不敢轻易去打听和追究。一旦深究,细节里就会流出眼泪,甚至鲜血。也正是在这一天,我才深刻地感受到上次我和我的师妹谈文学,又从文学过渡到一个人上西天的情形时,为什么我俩会在翠湖海心亭茶楼里哽噎、叹息、心惊肉跳。原来自然的细节和生命的细节有时候是非常脆弱的,轻易碰触不得。师妹是一位作家,对写作的见地十分个性和精辟。她说她不喜欢从文体上对文章进行解构和区分。文章不是解构出来的,而是由着自然的秉性和人的秉性写出来的。她并没有提及分割和锲合这两个词汇,但她反复说到了她的写作,就是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被推动着身体、推动着手里的笔写出来的。大地是书房,天空是灵感,一切事物都在彼此交融的意味,清晰无比。这样的叙述,自然地铺垫了我给她讲我的一个同学的人生终点的叙述基础。我的同学是一个被枪决了的男大学生。他把一个小姑娘捂死,肢解,高压锅煮,倒弃。说到惨事的某些细节处,我哽咽难过得无法接叙。我曾作为三个同学代表之一亲自到刑场看他上西天,并从火化场抓得他的一把骨灰按他临刑前的意思埋进了他喜欢的一蓬文竹根底下。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演变成了文竹的生命。30多年后,我一直受此事的影响,心理状态性格皆有大变化,此后的人生道路坎坷不断,甚至有过亡命天涯之处境。
事实就是这样,每一个男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最柔软最伤感的地方。平时,这个地方一直被尘封,没有一丝动静。倘若环境或者生活的某个细节无意间闯进来,不小心碰触到尘封的部位,它就就会流出眼泪,甚至鲜血。
被内心锁闭的许多东西,往往都是一些起伏不断的片段。凸起的部分是伤感、疼痛、忧郁和难以释怀的所有情愫。只有低凹之处才是温暖。于是,活着,这件看起来最复杂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就因了尘封这个直截了当的锲合形式,逐渐变得简单了。
如果不是在离天比较近的地方,我想我的视觉,还有我的坚硬而又冷冰冰的内心,一直会延续下去,不会因为锲合这个景象而变得亲切柔软起来。
离天不远处,不仅是一处可爱的地方,更是一种可爱的视觉。
而我,过去始终不曾察觉。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11-6-19 14:09 编辑 ] 敬一兵, 散文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