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长卷写淮安
说又一次,不为过。
我来淮安的次数很多……
炎热的夏天快要过去,凉爽的秋风正在路上,人的心里也会升腾起一种跃动。就是这样一个季节交替、人心纷繁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淮安。
说又一次,不为过。
我来淮安的次数很多,应该说,在江苏的各个设区市,我到淮安的次数可能是最多的了。
似乎始终有什么东西拉拽着我、吸引着我,让我一次次来到淮安,来到运河之都。
淮安是一座与运河相伴相生的城市。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大运河最早的开凿河段为邗沟,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由此兴起,逐渐成为运河名城,曾经有过“制盐甚多,供四十城市之用”“天下粮仓”的辉煌。淮安,见证了运河的繁荣;运河,催生了淮安的发展。至明清两代,淮安更是交通发达、商业繁盛、人文荟萃,运河在促进淮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淮安文化,尤其是市民文化的发达。明清期间,淮安成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的重要发祥地。这是运河给予淮安的最伟大、最了不起的馈赠,也是历史留下的最耀眼的文学瑰宝。
运河—生活—文学,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美好的循环。
我想,这应该是引导我一次次来到淮安的重要原因。
记忆深处的清江浦
在运河之都的中心之中心,有一块不得不走、不得不看、不得不提的土地:清江浦。
清江浦,一个历史地名。那是一段记忆,那是一段往事。
但是,用“记忆”二字来命名一座博物馆的,我却未曾见过。
记忆,让我们闻到亲切而又熟悉的味道,激起我们对于过往时光的追寻和探索。
这是文学的味道,这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色上、在新的时代,绽开出来的奇葩。
一四一五年,京杭大运河开凿出了一条不平常的河道,这就是清江浦,一个南北方漕运的重要枢纽。
曾经有人说,因为清江浦是最靠近黄河和运河交汇处的城市,它的畅通或淤塞,甚至可以决定大运河乃至整个国家的生与死。
虽然那是从前的事情,但是今天听起来,仍然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其中巨大的力量和命运的安危。
那就让我们看一看这条河流、这块土地曾经的样貌吧。
清江浦记忆馆,这里完整、完美地呈现了当年河道中心、漕运转输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淮北食盐集散中心的风貌。这是运河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开着浓浓的民间生活的烟火气。
我们走过几百年前的清江浦老字号,常懒得拍照的我,也忽然激动起来,拍下了这里的每一间店铺。东汤车骡场、兴隆粮行、大有粮行、茂盛盐栈、洪门寺豆腐店、戴燮春银楼、恒源泉酱园店、仁德生、庆生钱庄、震丰绸缎庄、电报局、景家花庄、山西会馆……
然后,再去赶一赶清江浦的庙会,然后,再走一走清江浦的古巷老街,走进清江浦的民宅看一看。你忽然发现,六百年过去,一切仍然在我们心上,这许许多多老字号里渗透出来的气息,这一间连一间的民居以及其中的日常生活,就是家的气息,就是家的味道。
我们回家了。无论你的家在哪里,你都能从这里找到回家的感觉。
这一切,都是在这个名为“记忆”的博物馆中发生的。一个他乡的博物馆,让远乡人寄托了自己的乡愁。
因为它是“记忆”。
动静相宜河下古镇
去河下古镇,不是这一次,是上一次和再上一次。
肯定不是一个人来的,有一群人,三五个、十多个。对于一座只有一条小石板街的古镇来说,忽然来了十多个人,算是车马盈门了吧,算是宾客如云了吧,会很吵闹、很喧哗了吧。
其实不用担心,不要说三五成群十来个人,即便来再多的人,即便有再大的动静,河下仍然是河下。它仍然是安静的、平和的,它有自己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外来的人,再多的人,也打不乱它。
毕竟,河下有着漫长而深重的历史沉淀。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河下,几千年来,历史在这里驻足,留下了痕迹,时光在这里停顿,抚摸过大地山河。
几千年的积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惊动的,不是你我数人就能冲破的。是的,凡是外来的人,凡是从外面来到河下的人,似乎都已经明白了,大家的脚步是轻轻的,说话的声音也放低了,好像要去配合河下天生、恒远的宁静。
河下完全有资格安安静静、一言不发地待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在它十分平凡的外表之下,饱藏着令人惊叹的秘密呀。曾经的一百零八条街巷,曾经的四十四座桥梁,曾经的一百零二处园林,曾经的六十三座牌坊,曾经的五十五座祠庙……我们能够想象出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传说,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曾经的辉煌……
不过,千万别误会了,别以为河下只有一个“静”字。
河下的“静”,是和它的“动”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因为我们走着走着,就已经感受到了,我们走着走着,就已经呼吸到了。历史的人物就在这里,他们的精气神在这里飘逸,在这里行走,韩信、枚乘、吴承恩……他们的身影融入河下的空气之中,飘荡在古街的每一个角落。
这就是动感呀。
一直到今天,河下仍然是静的,同时也是动的。老街上普通民居的门前,摆着各色河下的土特产,满是民俗的样子和通俗的味道,老卤大头菜、顾家茶馓、德源酱菜……热气腾起来,动感充沛,香味扑鼻来,烟火气十足。还有文楼里的正宗淮帮菜以及文人相聚的情趣,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还有一个上联“大小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据说至今无人对出下联,也算是河下一绝。
古镇是供人观赏的,更是让人体会的,体会它的古老的同时,也体会它在现代社会的模样。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这里继续展开,并没有因为它成了旅游景点而被剥离出去。于是,历史也没有中止,继续书写着河下的册页。
河下的日子就是这样,既静又动,既动又静,十分自然,十分融合。
这是真实的、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河下,以及河下的日子。
驸马巷里的周总理
在淮安,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名字:周恩来。
古城淮安,古运河边,宋代的镇淮楼、明代的文通塔,两座古朴而又别致的古建筑,如同守护神般护卫着淮安城里的街街巷巷。在这许许多多纵横交错的街巷里,有一条普通而又不普通、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小巷。它就是后来被无数人常常念叨、常挂于心间的驸马巷。
驸马巷是周恩来总理的出生之地。
一百多年前的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农历二月十三日,周恩来出生在驸马巷周宅的一间小屋里。他的曲折而又伟大的人生从这里开始。
我们没有理由不永远记住这个地方,周恩来的故乡淮安,运河边的这条小巷驸马巷。
周恩来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并不平安,但是如此种种的际遇,并没有影响他对故乡的炽热的爱、深厚的爱。走出故乡的周恩来,永远铭记着乡情,永远寄托着乡愁。
那一张写字的小方桌,那一棵百年的蜡梅,院子里的那一口水井,还有城里的镇淮楼、文通塔、南门大街,还有大运河……
一九五九年一月,周恩来从广东飞回北京。飞机到淮安上空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就这样,总理在驾驶舱里看到了淮安,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
总理说,他看到了文通塔、里运河,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鼓楼(镇淮楼)附近的街道好像变宽了。
这是最真实的心声,这是最感人的文字,这就是文学最坚实的基础。
文学,就是人,就是感情,就是生活。
运河,给了我们感情,给了我们生活。运河边的淮安人,从运河获得生活的资源和理想的动力。淮安是运河滋养出来的了不起的城市,千百年来,淮安又以自己不懈的奋斗,为运河增光添彩。这里,始终展开着运河岸上的生动真实的生活图卷,始终叙述着有滋有味的运河风情画卷,始终书写着如同《清明上河图》般的运河历史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