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搁货越来越多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的家乡武昌县舒安公社张塘大队,是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
小时候家大口阔,我家较之一般人家更穷,一年到头手上从来没有一分钱,真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身无长物,从来没有想过要有一个钱包,更不敢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也会有电话、照相机等奢侈品,至于手机,更是闻所未闻。短短几十年时间,我们的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都走进了家庭,之后,又随着快速的更新换代,相继成为家里的搁货,如钱包、电话机、照相机、旧手机、公交卡等等。
一、钱包
1988年,读完高二上期后因家境贫困辍学回家,我在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后,口袋里才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钱。那时每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元钱,除了贴补家用外,所剩无几,没想过要买一个钱包。
1994年到乡政府工作后,为了脸面,才开始用钱包。起初买的是又小又便宜的帆布钱包。随着工资的逐渐增长,到九十年代末期,感觉帆布钱包确实拿不出手,就换用了看起来是皮革的人造革钱包。
人造革钱包不经磨,用个两年就磨破磨穿了。到2004年,自己才真正开始用真皮的钱包。真皮钱包用得久,每个可以用五六年,拿出来也不算丢人。从那时到现在的十多年间,一共用了三个真皮钱包。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又学会了手机支付,真正做到了一部手机在手,走遍天下不愁。不论是网上购物还是上商场超市购物,乃至坐公交、在街头小摊贩那里买菜买水果都是用手机支付,身上再也不用带现金,既安全又省事。现在,钱包彻底与我们的生活“拜拜”了,成了家里的一个搁货,整天躺在抽屉里睡大觉。
二、电话、手机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儿时经常听长辈们念叨的一句话。他们都感叹地说,这样的日子只怕这辈子都难以看到了。
八十年代以前,村里人除了在电影里看到过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话外,大多都没亲眼见到过实物。九十年代中前期,我在乡政府工作时,乡里还是使用的老式摇把子电话机。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电信业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程控电话迅速普及。先是村村通电话,不到两年时间,又发展到户户通电话。不用说城镇,就是农村大多数人家也都安装了家庭电话。
我家于2000年开始装第一部电话。那时武汉市电话号码还是七位数,仅仅一年之后,武汉市电话装机就升级扩容了,号码从七位数升到了八位数。从2000年在乡里装第一部电话机开始,到2006年在县城落户,再到2015年彻底停用固定电话,其间共使用了5部电话机。
进入新世纪,我国移动通讯事业发展迅猛,手机开始成了人们的标配。相比于别人,我配手机还是比较晚的,2004年才购买了第一部手机。之后,手机更新换代步伐越来越快,一部手机顶多用个两三年就要更换了。2010年以来,原来的手机又被智能手机所取代,开始用手机上网,连家用电脑都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现在手机不仅用于办公、上商场超市购物、乘公交,即便是街头卖小菜的老爹爹老婆婆,也在摊位上放着一个用于手机支付的微信、支付宝二维码纸牌,省去了现金交易找零难的麻烦。
十几年时间,我已经更换了七八部手机,什么中兴、波导、诺基亚、三星、小米、华为等品牌,都使用了一遍。加上老婆、孩子这些年使用过的手机,全家十几年间淘汰下来的旧手机有了20多部。老婆听说旧手机上的信息有可能被泄漏,一直不敢随意丢弃或卖给收购旧手机的,全部把它装在一个鞋盒子里放在杂物间,装了满满一大鞋盒子,成为历史的见证。
三、照相机
小时候,照相是一件十分稀罕、奢侈、令人羡慕的事情,一般人家平时根本不照相,只有那些当兵出远门的、长期在外的,才会拍点照片寄回家里。照片少的,看过之后就放在抽屉里,照片稍微多点的,会用一个小镜框子挂起来供人欣赏。如果需要照相,要走上二三十里路到镇上照相馆,来回得一天时间。村里要是有游乡的照相师傅来照相,往往身后会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孩子。
我第一次照相,还是1982年小学毕业照的登记照和集体合影。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些照片同毕业证一样早已尸骨无存。现存最早的照片,是初中毕业证上的登记照。八十年代后期参加工作后,因为参加各种学习、考试,拍的登记照也就多了起来,但日常生活照片却基本没照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条件的改善,照相再也不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才慢慢有了一些生活照。
进入新世纪后,照相机不再是奢侈品和稀罕物,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看到别人出去游玩时胸前挂着一部相机,我也很是羡慕。2002年,我托在镇上开照相馆的朋友购买了一部傻瓜相机。刚开始拥有相机时,兴致很高,拍了不少风景照片,挂了五六个大镜框,在房间墙壁上挂了一长排。后来看镜框太多挂不下,又买了五六本相册,里面装满了家人旅游的照片。翻看这些照片,成了我闲暇时的一种乐趣。
傻瓜相机用了两三年后,新鲜感逐渐消失,被封存起来。2005年起,同事、朋友们开始玩起了数码相机。在消费节拍上,我虽然比别人慢一步,但也于2008年购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有了数码相机,再也不用冲洗照片了,用数据线往电脑上一连,就可以把它倒腾到电脑里,然后在放在QQ相册或博客相册里,不用实体镜框或相册了。
数码相机热了一阵后,又嫌它带着不方便,热情逐渐减退。好在到了2010年后,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这样就慢慢忘记了数码相机的存在,一部手机走到哪拍到哪,非常方便。特别是手机里有了QQ、微信功能后,既不需要数据线,也不用倒腾到电脑上,可以随拍随发。现在,只要一打开朋友圈,就是各种晒图,大家晒风景、晒美食等等,反正晒什么的都有。除了专业摄影人士,照相机就这样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告别了我们的生活。
四、衣柜
八十年代以前,一般农村家庭,是没有什么专门衣柜的。特别是像我家那样家大口阔的贫困家庭,过去10多口人,只有一个土改时分得的穿衣柜。在我的印象中,又旧又破,外面的油漆大部分都剥落了,麻麻点点的,打开柜门时,转轴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说是穿衣柜,其实叫它杂物柜更合适。柜子是连体的上下两层,上层用一块木板横隔成两个部分,主要用来放置平时不穿的棉衣棉裤等笨重的衣物;下层面上是一块活动盖板,下面是一个空肚子,类似一个储物箱,主要用来放置坛坛罐罐等杂物。单衣都没有固定放置的地方,有的是在床头放个木箱子或纸箱子,平时换洗的衣物就随意放在箱子里;更多的是在堂屋里靠一边墙壁的地方拉根绳子或长竹竿,衣物搭在绳子或竹竿上,有时甚至就堆放在一条长凳子上。时间久了,衣物上灰扑扑的。
那时的衣服都很少,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大人穿了改一改再给小孩子接着穿。一些在城里有亲戚的人家,往往会在走亲戚时,将亲戚家穿过不要的衣物带回来自己穿。我家一个族叔在武汉工作,哥哥每年去他家时,婶婶都会清一些半新不旧衣服让他带回来,作为我们过年的新衣服。
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农家的经济条件开始好转。1984年,我家买了两架摞柜,专门用来存放衣物。所谓摞柜,就是每架都由上下两个像碗柜那么大的单体小柜子摞起来组成的。每个小柜子中间用板子竖着隔开分成两部分,衣物都叠着放在里面,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搭在竹竿、绳子、凳子上吃灰尘了。
我九十年代中期成家时,在县城一家家具厂订购了两乘衣柜,外面是黑色发亮的带图案的玻璃漆,里面有晾衣架,衣服开始挂起来,不再叠放着,减少了皱折,穿起来撑抖(笔挺)多了。
2006年搬到县城新家后,又请人专门打了一套新式的三组合衣柜,一家三口的衣服分开盛放还绰绰有余,原来结婚时买的两架衣柜作为杂物柜被放置在家里不显眼的地方,成为搁货。
随着儿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前年,家里又单独为他的房间购置了一套两组合的玻璃移动门衣柜。目前,准备给儿子结婚用的一套湖景房即将装修,等他成家时,这组衣柜又将再次被弃置,他的新家肯定会配置上更新式更豪华更大气的衣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