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梅雨潭
梅雨季节,细雨斜飞,微风薄寒,地面泥泞湿滑,景区游人稀疏。这种天气其实不适合出游,只有我等痴人才独自来探梅雨潭,而我就是想要享受其中的孤独意境。一来到仙岩风景区大门,人影依稀,环绕四周,只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妻。购票走入门口,抬头望去,眼前山清水秀,微风徐徐吹来,脑海里仿佛闪出朱自清老夫子的身影,而我踩下去的脚步,不知道哪一个与他的足迹重叠,朱先生已然成了导游,引领着我一步步走向那绿色的梅雨潭。
从龙港驱车一小时到了瓯海仙岩,进了景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圣寿禅寺。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现存的建筑为清顺治和乾隆年间所建的,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宏大,雄伟庄严。中轴线靠山方向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千佛殿、华严殿;殿与殿直接建有方丈楼、法师楼、闭关楼、静修楼;在依山之处耸立着弘一法师塔、永嘉大师塔、楞严遇安禅师塔、舍利弗尊者舍利子塔和佛祖舍利塔。历代官员文人大多信奉佛教,他们来仙岩梅雨潭时都会在禅寺歇息,跟法师们探讨佛法禅功,清朝中末期的孙衣言、刘绍宽也数次来此观光浏览。民国初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经二游仙岩,也在此烧香拜佛,驻足观赏。我第一次游览梅雨潭的时候,在此逗留一个多小时,由于抗疫期间,寺庙不对外开放,我也就没有进寺内参观了。
匆匆走过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姑潭,这是仙岩五潭中最低的一个潭。三姑潭之名始于宋代。据明代鲍武《宋三姑行略》记载:北宋初年,楞严遇安禅师驻在仙岩圣寿禅寺宣讲佛经,风闻四方,从者如云,忽一日,有三位仙姑前来礼拜禅师,跋涉千里!三位仙姑听后,顿有所悟,遂挽臂入潭隐化而去。此潭因此得名。三姑潭一泓清碧,水静如镜,倒影青山,显得明媚静穆;水潭上面是平滑的斜坡岩石,上面的瀑布之水漂流而下,玑珠四溅,缓缓滚落潭中,别有一番风姿。斜坡上有一大一小两个窟窿,传说八仙来到仙岩游玩的时候,到了这里无路可走了。但是上面的美景很诱人,其他仙人都跳上去了,只有铁拐李跳不上去,一屁股摔在地下。何仙姑去拉他,结果也摔倒在地。他们在这块岩石上摔出一上一下、一小一大两个印迹,后人称之为“仙人打滑塌”。宋代诗人赵汝回曾有诗咏三姑潭云:谁掣银河铁锁开,飞珠掷练此山来。飞黄梅雨无晴日,曳白云天生怒雷。在雨季的时候,三姑潭溪水淙淙,溢出来的溪水会随着虎溪流向更远的地方。
在三姑潭往梅雨潭的路上,可以看到几处摩崖石刻,镌刻的是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都先后为其留下无数精彩的吟咏、精致的题刻,比如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唐代的路应、方干、李缜、司空图,宋代的林石、许景衡、朱熹、陈傅良,元代的高明,明代的卓敬、黄淮、张璁,清代的潘耒、孙衣言等等,一路上都有他们留下的诗词碑刻和凉亭,这些遗迹也受到了后代文学和书法爱好者的崇拜。
仙岩景区瀑布潭以梅雨潭最出名。梅雨潭周边有三座石亭,分别是梅雨亭、自清亭、升仙亭。自清亭、升仙亭(又称轩辕亭)是近些年新建的,分别纪念朱自清先生和轩辕黄帝。传说轩辕黄帝在梅雨瀑布东侧一块巨大的岩石上炼丹成仙,即将乘龙升天。岩石跟他久了,感情深厚,也想跟轩辕一道升天。但轩辕不愿带走人间的一草一木,就把它留下了。人们为了纪念轩辕,就把这块岩石命名为“轩辕岩”。自清亭自然是纪念朱自清先生的石亭子,自清亭三字是龙港籍已故书法家谢云所书,内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朱自清的散文《绿》。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有人好奇:为什么朱自清将梅雨潭叫作“女儿绿”呢?原来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绍兴最好的酒是“女儿红”,朱自清将梅雨潭命名为“女儿绿”,言下之意梅雨潭是天下最好的潭水。朱自清虽然只在温州住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温州人感谢他,还为他建了一座纪念馆和纪念亭。
梅雨潭的美妙就在于潭与亭的相呼相应。梅雨亭坐落在潭崖的背上,系明嘉靖年间瑞安县令余世儒所建。亭柱对联写着“飞瀑半空晴亦雨,梅潭终古夏如秋”。环绕四周,正如《绿》中写的:“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梅雨亭正对瀑布,坐在亭中便可观赏瀑布的全貌,因为亭与潭自然融为一体,所以称为“梅雨亭”。梅雨潭有两个岩洞,即通玄洞和观音洞,观音洞里靠近梅雨潭的岩石栏杆是观赏梅雨瀑和梅雨潭最佳的位置,我猫着腰钻过观音洞,梅雨潭瀑布就在眼前了。只见上面雷响潭的瀑布狂奔直下,水流拍打山岩的声音和哗哗的流水声不绝于耳,仿佛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落入了下面潭深水绿的梅雨潭。据说朱自清在这坐了一下午,凝神欣赏潭水,也许正是在这里,他心中正酝酿着那篇《绿》?
仙岩除了梅雨潭之外,还有雷响潭和龙须潭。雷响潭是梅雨潭瀑布的源流,为了能在半天时间走完行程,只好作别这悠悠的绿,起身沿着山路继续向上游行。穿过一条条潺潺小溪围绕的丛林,不远处传来隆隆的瀑布声响。雷响潭果然隐藏在梅雨潭之上,三面层峦夹峙,顺着小溪的隘口处进入潭边,一眼望去洞谷内清幽深邃,里面的光线逐渐暗淡,举目仰望,磅礴的瀑布竟像是从天而降的,一帘从山涧泻下的瀑布在眼前晃动,黑白相交,壮阔的瀑布注入深幽的潭水里,犹如惊雷般响彻谷底!再随悠悠的小溪流向梅雨潭的顶方,酝酿着再一次的奔腾。再次进入谷底的时候,偌大的瀑布自上而下飞溅而来,随风携来阵阵寒意,由于最近连日梅雨,溪水暴涨,所以无法进入谷内一探昔日的景象,只能返回山路继续寻找龙须潭。
龙须潭地处仙岩的最高处,远远望去,一条银帘从耸峙的峭壁间直泻而下,峭壁两边的山峦把那一洼潭水揽入怀里,轻轻地呵护着。踩着石路步入谷底,一阵清凉袭来,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冬季。头顶上细雨霏霏,都以为是下雨了,仔细地一看,才发觉是瀑布洒下的水珠在微风下分分合合,随风飘洒所致。薄薄的水雾笼罩着绿色的潭水,一片的雾气弥漫。那溅起的水珠儿在半空中轻轻地落下,扑打着岩石,最后落在那平静的潭水里,泛起一波波的涟漪。
不管山谷中的瀑布多奔放,最终都会自上而下,汇聚于平静的溪潭,又顺溪而下滋润着流经的河流田园。三个多小时的旅途终于结束,返回原点,恼人的细雨依然纷纷袭来,道路上仍旧依然不见游人。梅雨潭虽然没有西湖畔的月季鲜艳,虽然没有上海迪士尼乐园热闹,但梅雨潭有它独特的宁静和绿。重游梅雨潭让我有了新的印象,梅雨潭的春天充满着绿的诗意,那是具有生命的色彩,梅雨潭是仙岩的梅雨潭,也是朱自清的梅雨潭,更是我的梅雨潭,我喜欢梅雨潭,是喜欢朱自清,也喜欢它的清静,更喜欢它的诗情画意,正如小诗一首:
远望青山云雾重,况复正值梅雨天。
飞流瀑布注玉潭,疑是九天银河连。
轩辕三姑遇八仙,流传凡间几千年。
自清亭畔绿依在,人生无常空自悲。
后 记
近代以来仙岩梅雨潭的名气来源于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他让梅雨潭走入了小学生课文,也是他让仙岩名扬天下。1923年25岁的江苏青年朱自清来到温州省立第十中学当国文教员。这位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挟带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余热,点燃了温州的文学之火,带动一大批年轻人投身文学创作。他与同校教员的温州人马孟容、马公愚兄弟交游甚密,诗词和国画成了他们永远的话题,而自然风光则是他们写词作画直接最好的交流载体。
朱自清先生在温州一年多时间里,除了教书写诗,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游山玩水,他特别喜欢梅雨潭。据记载1923年9月30日。朱自清和马公愚等人从小南门坐上小火轮去了仙岩。到仙岩后,他们在圣寿禅寺逗留了片刻,随后拾级而上登上梅雨亭。他站在悬崖边上俯下身子仔细欣赏潭水。马公愚随即制止他说:这样太危险了。就把他领过亭下的一道石穹门,让他站在潭边一个小坪上饱赏潭色水光。梅雨潭的水让朱自清喜爱不已。他对马公愚说:这潭水太好了!我这几年看过不少好山水,哪儿也没有这潭水绿得这么静,这么有活力。平时见了深潭,总不免有点心悸,偏这个潭越看越可爱,即使掉进去也是痛快的事。这水是雷响潭下来的,那样凶的雷公雷婆怎么会生出这样温柔文静的女儿?
梅雨潭的“绿”,触动了作家的情思。不久,一篇短小精致的《绿》一挥而就。脱稿后他抄了几份,分别送给马公愚及另外两位同游留念。1924年10月朱自清举家离开温州便没有再回温州,但他对温州的山水却一直不能忘怀。后来他在给马公愚的信中说:“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永,均为弟所心系。”在这些名山胜水中,最令他留恋的,非梅雨潭莫属。这一潭碧水,让他留下名垂青史的经典散文《绿》,也开启朱自清先生从书写诗歌转向散文写作的序章。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到了课文《绿》,首次让我知道了温州瑞安仙岩(今瓯海)的梅雨潭,记住了梅雨潭的“绿”曾经以为梅雨潭是适合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苦于工作生计,一直无暇前去游览。现在才知道梅雨潭是特别适合文人骚客和中老年人留恋感悟的地方,第一次游仙岩是在庚子年,市总工会组织的团队活动,当时正入暮秋,无法体会到梅雨潭的雨和绿。时过二载,因疫情未去旅游,恰逢梅雨季节,突然之间产生重游的冲动,也真正让我领略了梅雨潭的“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