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忆安庆?
读中学时,地理老师说,安庆是个好地方、也是好地名。历史老师说,洋务运动时,曾国藩在这里安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为安庆机械工业之始,也是当时国内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至于曾国藩为何将内军械所选址于此,据说他认为“安庆安,则金陵安;金陵安,则天下安”。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是春秋时古皖国的封地,安徽简称“皖”就来源于此。东晋大诗人郭璞登临安庆长江边盛堂山远眺,曰“此地宜城”,安庆从此又称“宜城”。南宋景定元年安庆正式建城,陆游在此写出“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诗句。康熙六年安徽建省,乾隆25年迁省会到安庆。安庆作为安徽省会长达178年。
10岁那年暑假,母亲带我到家住江西省波阳县(现改名鄱阳县)大姨家,而要去波阳县,安庆是必经之地。记得我们乘坐的客车,需要在一个名叫大渡口的地方过轮渡。轮渡按照间隔一定时间发一次,一旦遇上大雾等恶劣天气,轮渡就停止运行。我和母亲去的那次,不巧就遇到了大雾,左等右等,直到下午才开行。当时我就想,要是在江面上建一座大桥就好了。也就是这次出行,让我记住了安庆这座安徽五座沿江城市中这个唯一的江北城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在安庆市建设长江大桥的设想,安庆长江大桥于2001年11月18日安庆长江大桥动工兴建;2004年12月26日通车运营,成为长江上第三十五座桥梁。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后,安庆与江苏、浙江、上海联系紧密起来。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安庆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越发越密切起来,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政通人和的画面正在铺展开来、、、、、、
长江边的风顺着树林吹,振风塔、迎江寺、谯楼、南水关、高花亭、四眼井、司下坡、英王府、吴樾街、黄梅戏会馆,一个个地名都大有来头,或记录一段历史变迁,或凝结一段故事传说,或承载一种民俗风情。我曾骑着单车,一遍遍从“胡玉美”“余良卿”“麦陇香”“柏兆记”老字号门前经过,吸入鼻腔的满满都是酱香、药香、糕点香。
在我的记忆里,安庆人气商气旺盛,没有买不到的东西,没有卖不掉的东西。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暑寒假,父亲都要带我到安庆叫卖自家所产的茶叶。父亲叫卖的茶叶都是采摘早的,个头小的,而且都是用透明的塑料袋包装好,类似于现在饭店的“明厨亮灶”。担着茶叶担子的父亲,和我穿行在安庆大街小巷,安庆人似乎偏好喝茶,加之父亲和我跑得快、吆喝得勤,每每茶叶卖完了,父亲总要大方地给我几块钱,让我自行支配。什么大南门的牛肉包子、江毛水饺百吃不厌。。
敬敷书院,无疑是我常去的地方。书院是清代安徽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著名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鼐、刘大櫆曾为书院院长。安徽近代名人房秩五曾受业于此。书院旧址位于安庆师范大学敬敷大道东,为一座东朝西走向的清代建筑群,包括门坊、长廊、斋舍与碑廊。每走进书院,耳畔似乎都响起莘莘学子读书声议政声。
安庆的书店报亭遍布,每次到安庆,我都要把心仪的书报背回家。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年分四月、十月两次,安庆一中、二中、四中、六中、双莲寺小学、四照园小学,都留下我的足印。记不得是具体哪次了,我和同学因为有事没有提前去,跑遍了考点的东西南北,就是找不到住宿地,看着我们急吼吼、大汗淋淋的样子,一位老者和蔼地叫住我们:“看你们,是来参加自学考试的吧?我家还有一间空房子,收拾一下可以住人的,住宿费无所谓,你们就看着给吧。”就这样,我们在这位老者家里住下两晚。不知何故,此事过去30多年了,可令我至今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