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琐忆
腊月才开头,邻居家娶儿媳妇,招呼我去喝喜酒。听说婚房,礼金,酒宴,婚纱照,婚庆差不多花了二百来万。唏嘘之余,我想起了50年前的婚嫁。
农村青年男女一般过了20岁,就是谈婚论嫁的年纪。姑娘小伙不急,急的是父母。周边十里八村,谁家儿女初长成,瞒不住媒婆。做父母的早早晚晚央媒说合或拜托年长亲友,多关注些个缘份。末了总客气地说一声:有团子把你吃!满脸真诚乞求的神情。
于是,媒人在肚账上又添上一人。穷不搭富,绸不搭布,称一称门当户对,碰到合适的另一半就给双方父母捎个话。若是女方有意,就约个日子相相。多数是男方来女方家。讲究人家家长在此前先相互瞒着访访,家庭出身,人品文化,劳力房屋,健康疾病等等。大致中意了,就告诉媒人,再约日子见面。双方同意议婚了,媒人会把女方的生辰八字传给男方父母,找地方上懂得民俗的瞎子或老先生合婚。年庚属相,自有一套说相的,避免民间相克的禁忌。什么白马怕青牛,羊鼠不遇头,蛇不嫁虎,猪不谐猴,玉兔逢龙难作伴,金鸡对面泪双流。但也不是铁板一块,姑娘小伙中意,也不太在意八字,甚至一方家里条件稍差一些,家长多数迁就。往往自己给自己铺一台阶,买猪不买圈嘛!
双方对象一阵子,过不了三两个月,经媒人两头传个口信,选个订亲的日子下小订,好似做生意的买方给卖方下定金。总是男方给女方一点礼物。无非一两套衣服料子,外带四样礼:三二斤一块双刀肉,两条鲤鱼,糕果粽团若干。那时候人都还不富裕,没到送烟酒钞票的份上。
下了小订,女方收了男方聘礼,办一桌酒水招待毛脚女婿,临了回赠部分礼品,还给准女婿换上下龙,就是新鞋新帽。
订亲了,男女双方就到对家跑得勤了。尤其毛脚女婿,四时八节总要给丈母娘家送礼。订亲第一年的节礼自然隆重一些,也只是好事成双的糕点糖果之类,过年,端午,八月半三个大节刻一定得送礼到门。平时走动比较随意。情商略高的毛脚女婿跑得更勤快些。凡去必不空手,打上一块肋条肉挂在自行车笼头上,一路甩到丈人家。农忙时还会去帮帮工,脚底下像抹了油,嘴巴像抹了蜂蜜。给女朋友长脸,更讨丈母娘欢喜。到这辰况,姑娘小伙差不多也熟了,也只是说说体己话,胆大脸厚的男生想拉拉女生的手,多数被姑娘迟疑不决地甩了。也有身边有些私房钱的男生,悄悄的买套内衣什么的送给未过门的女生,一定收到一脸感激。日子太苦了,夏天晚上,姑娘灶头汤罐舀一瓢温水,一个木脚桶,端到阴山背后的玉米地里擦擦身体,一捞一把蚊虫的歌。
一年半载最多三年两载,就谈婚论嫁了。什么时候操办喜事。大多数由男方提出来。男方会根据自家的经济状况决定。有现成房子,婚期就快。骋礼不是不计较,讲究不了。什么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女方陪嫁48条腿都是后来才有的事。一般礼金也就百把块钱加一两丈布票。男方除了准备好娶亲担子上的水礼,鱼、肉、糕点和糖果,还要备足红纸封子。红纸封子里一般包2角钱,舍得的人家包五角呢。红纸封子主要是给女方家亲戚小孩,还有中途打热毛巾给新郎官的烧菜师傅的。其实,有许多新郎官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结一回婚父母债台高筑。不像現如今接亲去个小车队,再不济的人家也少不了两辆蒙着红绸贴双喜的小车,还安排全程录像。那时候娶亲,就是两辆自行车。新郎驮新娘,请一个青年当伴郎兼车夫。新娘的嫁妆多数是一只木箱。如有斗柜或其他大件陪嫁早早提前运进新房了。近在周边村落,远则外乡,大多通婚圈不远,嫁妆也较朴素,自行车的运力足够了。
早先娘家还安排人送亲,多数是新娘的哥兄或叔伯,与迎亲的人组成双数。因为有送亲的角色,在自家里摆席,男方增加对口陪席的对象,身份,辈分,礼节都要晋级。繁文缛节增加成本划不来。不久,送亲的环节就被移风易俗了。
娶亲之前还有两项重要的礼仪不可疏忽。除了去照相馆里花一块二角钱拍一张结婚照,就是追节、送日子。追节一般赶在婚前不远的节刻。如端午节,中秋节或春节前。准女婿在平常的节礼额外加两只活鸭子,意即照会丈人丈母娘,我把未婚妻先押在她娘家,选定日子就来迎娶。收到追节礼,女方一家就忙碌开来,知道离姑娘出门的日子不远,赶紧准备嫁衣嫁妆。男方确定迎娶,就把具体的日子通过媒人传达给女方。
新娘进了婆家,下了车,由全福搀亲奶奶领着跨过火盆,听一通鞭炮声,一对新人大面朝南吃一杯圆子枣子茶,就搀到新房床头边上坐下。新娘还忘不了丢下红包封子给打热毛巾的人,还有一个红包压在茶碗之下。一般没有红盖头,素面朝天,天光云影甚是清朗。拜堂的礼节也省了。倒是入门之前,新娘有个几分钟站在门外,就是婆家先给新娘一个下马威,改改你的公主小姐脾气,捺捺性子。到看新娘子的环节,礼节也将要谢幕。公婆先进房看,搀亲奶奶手持红烛照着新人的脸说:请新贵人高升。新娘起身微笑低低头,公婆看毕,紧接着娘舅表叔邻里乡亲依次看。长辈优先也是有成本的,给新娘红包遵循人情往来,小大姐踢毽子,一脚来一脚去。
许多的风俗其实大都省略了,或在超前做了。喜庆高潮环节全在闹新娘子,其实是让亲友客人与新娘逗你玩,与喜公公喜婆婆小叔大伯开个玩笑,一笑而过,喜上加喜。末了一个捣窗户的游戏,大都是保留剧目。由一个男童捣破糊窗的红纸,说:我是童男子,手拿红筷子。今晚捣破窗户纸,新娘明年养儿子。这几句顺口溜经流传改造,版本甚多,不乏喜庆粗俗。后来为揶揄新娘子公爹,筷子变成了掏灰笆,让公爹扛着,房里房外闹腾。如今酒店办喜宴,还替喜公公准备高帽子与掏灰耙子等闹新娘的道具呢,足见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忙了多年的婆婆这时候最冷落。
婚姻婚俗因时而异,本质并无二致。二百块钱结个婚, 一辈子不分离,就连鞭炮二踢脚的响声也是成双成对,有呼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