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又是蟋蟀奏鸣时

2020-09-24抒情散文张小刚

《又是蟋蟀奏鸣时》农村的夜是寂静的,风是香醇的,能够在这样的深夜看书,实为一大幸事。一只蟋蟀,不知是急不择路还是想一览群书,竟一下跃上书桌落到书页之上,我不忍打搅它,将书轻轻放回书桌,还好它并没有要离去的意思,这让我悬着的心稍稍平静了些。
《又是蟋蟀奏鸣时》


农村的夜是寂静的,风是香醇的,能够在这样的深夜看书,实为一大幸事。一只蟋蟀,不知是急不择路还是想一览群书,竟一下跃上书桌落到书页之上,我不忍打搅它,将书轻轻放回书桌,还好它并没有要离去的意思,这让我悬着的心稍稍平静了些。屏住呼吸将头向前倾了倾,好长时间没有与蟋蟀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了,它将整个身子伏在书页上,两条有力的后腿作出一触即发的架势。我以为它马上会一跃而去,不免有些失落,可它竟乍起双翅像人似得“唧唧吱,唧唧吱”的弹起琴来,这优美的琴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新奇悦耳。我突然想起《诗经》中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想必作者当时也有我现在的感触吧。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贪玩,八九月份的时候,放学路上无论谁喊一声“逮蛐蛐去”(北方对蟋蟀的称呼),便有许多同学相应,其中必定有我。于是出现这样一个画面,三五个十几岁的农村娃,穿着布鞋背着书包,手拿着几个瓶瓶罐罐,向漳卫新河边的草地跑去。大家七手八脚的扒开草堆和麦秸垛,每蹦出一只蛐蛐,就抢成一个乱团,有用虫罩罩的;有用罐子扣的;有的干脆直接下手去抓,捉到罐中的,大多是缺胳膊少腿的“残虫。”除了蟋蟀我们也喜欢捉蚂蚱、蝈蝈、知了,等到华灯初上,便带着“战利品”回家了,到家多半还要挨上一顿训,当时委屈的泪涕横飞,可第二天又加入到捉虫的队伍中了。 捉回来的蟋蟀饲养起来也挺麻烦的,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那时的我是买不起蟋蟀用具的,那时奶奶经常吃一种叫肺保三效片的药,我将剩下的塑料药瓶加工后供它们居住,它们到也安居乐业。后来分出一部分到纸盒和木盒中,当然盒子底部要先放些泥土和树叶,还要喷上点水,以保证蟋蟀住的舒服健康。奶奶的手巧在全村是出了名的,会剪纸,扎花,编背篓还会扎蟋蟀笼子,几十根筷子粗细的高粱杆和几根麻绳,在奶奶手中不断的穿来穿去,不一会一个精致的小笼子就做好了。笼子呈立方体,长约20厘米,宽和高都在10厘米左右,分上下两层,中间用高粱杆隔开,只留一个缝隙供蟋蟀上下活动,今天看来那时的蟋蟀们已经住上楼房奔小康了。可是偌大一个笼子只能养两三只蟋蟀,如果放上七八只,不用挑逗它们也会咬的你死我活。由于笼子过于通风透光,里面住的蟋蟀并不舒服,非病即死,一气之下,我将两个笼子都塞进灶台当柴火烧了。事后又后悔了,那是奶奶花了好大的精力才做好的,又是那样的精致,当初将笼子留下来该多好啊,也算奶奶留给我的一个念想啊! 解决了住的问题,吃就简单多了,丝瓜、黄瓜、菜叶、嫩草和各种水果都是蟋蟀的美餐。有时吃饭剩下的米饭和馒头,我也会悄悄分给它们一点,没想到它们也吃得津津有味。我喜欢捉蟋蟀,养蟋蟀,却从不挑逗它们打架,我不喜欢看到那种你死我活血肉横飞的场面,那太残忍了,为此伙伴们经常说我长大了会出家为僧,虽然不曾出家,但僧侣们那种大彻大悟和与世无争的修为却是我向往和学习的。每到秋末冬初,我会将所养的全部蟋蟀放生,我没有把握让它们安全过冬,一只小生灵因为我的原因而死于非命,那是天大的罪过。 人们普遍饲养和斗玩的蟋蟀是中华斗蟀。此虫雄虫体长13——16毫米,雌虫体长14——16毫米,全身黄褐色,头黑褐色,有3对黄纹,两侧单眼有一黄带,呈弧形。中华斗蟀体大,性暴,好斗,极适合逗玩和观赏,它广泛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在鲁北地区尤为集中。除中华斗蟀外,常见的还有双斑蟀、长颚斗蟀、梨片蟀、大黄铃、油葫芦、草铃、金钟蟀等几十种蟋蟀。 提到蟋蟀就必须提到山东宁津,宁津县境内的蟋蟀,品相好且分布广,在全国是出了名的。宁津蟋蟀以体魄魁伟,牙齿尖利,英勇善战,在全国屡获冠军,为斗蟀之首。蟋蟀在宁津可算一宝,当地称“金虫,”在宁津县柴胡店镇流传着“二月富百万,一厘值千金”的佳话。每年立秋后,成群结队的捉虫人为寻“金虫”踏遍全县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虫鸣,哪里就有趋之若鹜的捉虫人。看,他们一手拿着虫罩,一手轻轻地拨开枯草,其小心程度不亚于考古挖掘现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惊飞“金虫”似的。也许是兴致正浓,也许是白天没时间,还有虫迷秉烛夜捕呢!当夜幕降临,乡村一片寂静,风吹树叶窃窃私语。偶尔天空还有几只巡逻的蜻蜓,几只手电筒的光亮如鬼火般在树林晃动,更增加了几分夜的神秘。我想那些虫迷捕捉的也不仅仅只有“金虫,”捕捉的还有,清爽的秋风、漫天的星河、别致的虫鸣和那一夜难得的幽静吧! 无论前一天的收获如何,第二天他们便准时出现在遍布城乡的蟋蟀市场。在长期的交易中他们逐渐听懂了天津话、杭州话、广东话、四川话等,并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讨价还价。在众多的市场中,尤集,孟集,柴胡店是全国型的蟋蟀市场,一个乡镇级的市场能够有如此的知名度,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1991年,宁津成功举办了首届“蟋蟀文化艺术节,”众多的客商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宁津,让这个沉寂多年的小城又沸腾起来。当时还在上学的我有幸观看了这一盛会,开幕日当天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其中还有不少外国友人,给蟋蟀节增添了别样的风景。国内众多媒体纷至沓来,将宁津人们的喜悦与全国人民共同分享。1991——2011年,20年间小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老建筑老传统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蟋蟀节却一如既往的办到了今天。并且越办越火,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中华蟋蟀第一县”的招牌更加金光闪闪。 众所周知保店驴肉是宫廷贡品,谁曾想宁津蟋蟀也曾作为贡品进京面圣呢?斗蟀源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明朝时斗蟀在全国盛行,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商侣,都将斗蟀作为一种观赏娱乐的活动,皇宫中君王妃宾更是沉迷,皇帝曾多次派人四处“寻虫。”据传明朝重臣贾大岭奉旨为皇帝寻“斗蟀”走遍大半中国,也未能交差,心急如焚时路过宁津县尤集乡赵铁郭村(今属于柴胡店镇),见许多农闲的农民在一棵大树下斗蟀取乐。贾大岭一见罐中之虫不由大喜,当即对宁津蟋蟀大加赞赏,随后带回北京,从此宁津蟋蟀蝶变为明朝贡品。 如今斗蟀仍在全国盛行,人们将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时尚高雅的娱乐活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收入到中华文化宝库中。其用具更是被众多的“虫迷”们追捧收藏,2004年在厦门拍卖一只明代青花鹰纹蟋蟀罐,竟拍出了200万元的天价,这让无数的“虫迷”感慨不已。 那只小虫终究还是走了,就像来时那样没有一点征兆,只在书页上留下一点余温和我那充满遐想的思绪。可在不远的某个犄角旮旯,分明传出优美高昂的琴声,唧唧吱、唧唧吱…… 山东省宁津县相衙镇张程村82号 张庆刚 邮编253418


[ 本帖最后由 张小刚 于 2011-5-31 14:3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