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长讴 源于执著
2011年12月10日,一个寒冷的冬日下午,笔者敲开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刘盛源的家门。刘盛源刚刚参加冬泳回来,虽然已是年满66岁的花甲老人,看上去他却是身体健康,精神矍铄。
刘盛源现在已经出版散文诗、诗歌、散文、长篇小说等书籍12部,是泸州市目前出书最多的多面手作家。仅在2006年退休以后就出版了长篇小说4部,还有一部长篇小说《尧坝英雄》亦也完稿,即将付印出版,这将是他出版的第13部作品。
一、“冬泳使我健康!”
是什么力量支撑他旺盛的创作激情,使他退休以后勤奋笔耕,达到了一年有一部新作品问世呢?
“冬泳使我健康!”刘盛源一边回答,一边让我看他写的《冬泳》诗。
蓝天作被河为床,
誓与寒风论短长。
山险云愁心似镜,
水深浪恶志如钢。
东岩绝壁常观景,
基地香茗可览江。
数九严寒何所惧,
和谐社会体安康。
刘盛源说,年青时就喜欢游泳,可是步入中年以后,工作的压力,让他与体育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体质每况愈下,到退休前,检查出患有肺气肿,脑血流量加快,颈椎炎,前列腺炎等病,脸色呈苍白状,体重不到50公斤,是出了名的“魔鬼身材”,瘦得很不正常。
“怎么办?我退休了,家又离长江很近,我看见那些冬泳的人,肃然起敬,于是从2006年5月20日起,到长江游泳,时值初夏,江水不凉,第一次只游了几十米,就觉得很累了,但也还觉得很舒服,于是我就暗暗下决心:要坚持!”
后来,刘盛源还参加了泸州冬泳协会,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他们对新泳友很关照,很团结,每次见面大家都亲切问候交谈,相处非常和谐,这样的氛围让人能坚持下去。刘盛源知道自己体弱,原计划游到我感冒咳嗽就不游了,因为他一旦感冒就要打点滴才能治好。“没想游到10月1日了,我还没出现问题,于是我准备把10月份游完,直到11月的一天,我喉咙发痒,我估计感冒了,吃了一颗舒沁,休息了一天,并没有咳嗽,喉咙也不痛了,好得这么快,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整个冬天,就这么一次“准感冒”而轻松地过去了,以前每个冬季他至少都要重感冒四五次,每次都咳嗽不止。去年,单位为职工年终体检,医生说他是“陈旧性肺气肿”,多“陈旧性”三字,意味着那可不比一般的问题了。进入11月后,经检查,他血流量也正常,颈椎也少有发痛了,于是他把11月份也坚持过来了。
就这样坚持着,刘盛源终于战胜了严冬,全年因事缺席游泳不到30天。
到如今,他已坚持冬泳6年了。现在凡认识他的人,在谈到他的身体时,都说他脸色正常了,精神面貌好了。每当这时,刘盛源总是说:“这得感谢冬泳。另外,参加冬泳以后,自己也感觉,每天饭量有所增长,晚上还要吃二两面条。而过去我胃口很差,吃多一点儿就消化不了。像现在这样吃,在过去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冬泳以来,没发生过一次便秘现象;过去冬季我得穿两件毛衣,再加别的衣服,现在,我少穿一件毛衣也能过冬了。”“我不敢说冬泳可治百病,但我可以说,冬泳能治不少病,至少我在一年中尝到了甜头,冬泳使我朝气蓬勃,冬泳使我身体健康!”“冬泳虽然与写作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冬泳让我亲近江水,领略长江博大的情怀,对写作还是有诸多启迪的。至少锻炼了我的毅力!”
二、踏实做人,默默工作,从不张扬
1945年生于纳溪县的刘盛源系教师世家,“文革”前毕业于泸州师范,教过小学、中学,曾当过武术教练,读了本科中文系后调到泸州三中、四中教语文,后调到市教科所任教研员并编辑《语花》报,还主持过《泸州教育报》的编辑工作。盛源酷受文学,早期写诗,于1991年出版散文诗《影子》,1992年出版诗集《透明雨》;后写散文、小说。
由于他出身寒微,就常常以“教书匠”自诩,因而从不张扬,总是踏实做人,默默工作。这一思想境界和为人为事,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他不是那种吟风弄月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目光凝聚在现实与人生上。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吕进先生曾在为作者诗集《透明雨》所作的序中精辟地指出:“他属于用自己的一颗心写诗的诗人,他的诗里饱含着的是真实的人生和对人生与世界的认真的哲思。”“他的诗都有生活与时代的阳光雾雨,是昨日的故事与今天的思绪。”例如:“没开花的日子总有些遗憾/枝头上少了些什么/岁月中也就少了些什么”(《无花果》)“黄土地上的声声呼唤/给我们煽动起腾飞的双翅/黄土地上的声声呼唤/永远回荡在炎黄子孙心中”(《黄土地上的声音》)。
刘盛源对诗歌的哲学态度也同样体现在他的诗歌美学中。他的诗真诚质朴,没有“花哨”的语言,也不玩弄意境,像潇潇洒洒的透明的春雨,在平易近人中充满着激情。如《锁住的春风》:“我年少时拾得一片绿叶/偶然将它装入墨水瓶中/蘸着墨水写字的时候/满纸荡漾着行行春风/把春风锁进箱里/让它永远储存密封/待到小心翼翼地撬开箱子/躺着的却是一个苍白的寒冬”。这是一种饱含生命情愫的质朴,这种质朴是那样的诗意盈盈,那样的流畅美丽。在作者诗意的颤动中,我们仿佛也回到了“童年”,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好。
三、乐在山水,享受一个人的世界
刘盛源有一个爱好就是,一个人独自旅游,一个人感受孤独,一个人感受风景。
“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和大自然亲近、对话,更好地沉思、构想,享受一个人的世界。”散文集《剪影与足音》《乐在山水》,就记述了他乐在山水的感受与收获。
刘盛源一人游黑龙江、山西、湖南、西藏等,一人登华山、衡山、四姑娘山等名山。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更是喜欢游览家乡泸州的山山水水。他认为:巴山蜀水,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泸州一半以上的乡镇他都去过。
他说,“山清水秀的地方,总是与文人雅士连在一起,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陆游都光临过泸州,并且都留下了歌咏泸州的诗篇。近代的茅盾、巴金、曹禺、谢晋等无数大师级的人物也到过泸州,他们爱泸州,赞泸州,想泸州。”“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以及它们的大小支流如密布的水网,让泸州变得灵秀,泸州有多少石板桥?没有统计过,单是泸县小河上的龙桥就有一百多座!几乎每一个村社,都可以找到若干个‘小桥流水人家’”。
2008年春节,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刘盛源在大年初二,就告别家人,背着简单行囊,独自一人前往泸州合江旅行,去探寻夜郎古道。
刘盛源在福宝下车后,踏上了福宝古镇的街道。这里没有一座现代楼房干扰它,没有丝毫的钢筋水泥,这是尤为最难能可贵的。倘佯在这里,青石板路让他亲切而温馨,青堂瓦舍让他追寻飘渺的久远。
当晚刘盛源乘农村班车到天堂坝住宿。第二天,一辆能载6人的长安车竟然载了17人,刘盛源和乘客们都仿佛成了压缩饼干。为了搜集写作素材,刘盛源把安全已是置之度外了。
不幸的是车胎在半路上破了,要维修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刘盛源便决定下车徒步行走。与刘盛源同行的是一位比他还长的准备翻山回家的风水先生,名叫赵富强,贵州习水人,是刘盛源刚才在车上认识的,并自愿带刘盛源走夜郎古道。离开了所谓“公路”,他们就朝云盘头左边的一条大山沟走去,路上全是茅草,有的过膝,有的齐腰,只能依稀地看见有路影,老赵说:这叫毛狗路,有时十天半月还没有一个人走。
跨过一个流水滩,路更不明显了,不少树木、竹子横倒下来,压在本来就只能行走一个人的小路上。老赵说,这是去年雪灾压倒的,只有让它腐烂。他们就在这些“栏路虎”上或爬行,或弯腰钻过,不一会儿刘盛源就腰酸背痛了。老赵说,前面有个石崖很陡,光溜溜的,壁直的。刘盛源有些支持不住了,但又不能打退堂鼓,但为了收集素材,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只好咬着牙关继续往上爬。
到了老赵讲的那个石崖,果然像牛背一样光滑、陡峭,无草树可抓,不知何时何代何人用鏩子打凿了一串小坑,每一步只能容踩大半个脚,加上前肢,像动物一样慢慢朝上爬。如不留神,必掉下万丈深渊。这二十多步,刘盛源好像走了一个世纪,真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直到爬上去后,他才发觉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直觉得脑袋也有些眩晕了。
终于到了一个名叫牯牛背的地方,这里是这座山的最高处,是一个山的脊梁,站在这里,脚踏川黔两省,前方就是贵州的山,现在天气晴朗,可鸟瞰百里之外,山如泥丸岭如带,清风拂面,“人若列御寇在风中立也”,一种高大伟岸之情油然而生。但还不到高兴的时候,因为路才走一半,下坡路对双腿的考验将是更严峻的。由于下山用力不均,刘盛源的右腿疼得非常厉害,可他没有退路可走,硬是支撑着疲惫的身子又花了一个小时完成了旅行,夜宿习水县的天堂坝(三叉河)。夜里虽然腿痛使他久久不能入睡,但一天的经历却坚定了他创作的构想。为此,刘盛源还写了一首诗《行进在夜郎古道上》来记叙他的此次考察。诗云:
也许是怪异
也许是倔强
我瘦弱的双腿
踩着汉朝唐蒙出使巴符关的记忆
独自行走在夜郎古道上
过了古镇福宝 再过天堂坝
我开始徒步行走
一路春风拂面
一路和煦阳光。
企图拾起两千年飘渺的故事
似乎听到昨日马帮的铃声叮当
从营盘头往左
沿着一条“毛狗路”
我往沟里深处行
走了六个小时没有人烟
偶有野鸡野兔
山中除了树和草 就是草和树,
死一般的寂静和孤独
突然有一株早开的山茶花微笑
有了春花
还怕聊落、惊恐、单调?
四、“永不放弃,做真正的自己”
2010年泸州电影人制作的影片《截拳道》走上院线,刘盛源在观看后指出,该片有较深刻的内涵,贯穿了道家、禅学和武学思想,突出了“永不放弃,做真正的自己”的主题。
其实,刘盛源正是这样一个“永不放弃,做真正的自己”的人。
在泸州,说到小说类作者,当以刘盛源最负盛名,而他的小说都是以泸州本土人物故事作为创作题材的。为创作,他每天的时间分成了三个小块:早上写作一小时;下午午睡后写作一小时,之后去参加冬泳(游泳);晚饭后看一会儿新闻联播等节目,然后再写作一小时,当然如果创作激情喷涌,他就会一直写下去。这时候,“坐在电脑前,只要颈椎和腰椎不疼痛,我就不想离开座椅。”
刘盛源告知,从2004年起,他已是用电脑来写作了。刚开始运用电脑写作时却是相当的不顺。“那时挺辛苦,速度非常慢,一个小时才打100多字。然而我没有放弃,坚持下来了。现在我能够做到边构思边写作,一小时达到900多字了。”
刘盛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血神臂城》在2001年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这是很值得一读的一部长篇小说,说的是700多年前,当元军的铁蹄欲冲破泸州这道防线,直取中原的时候,泸州军民坚守神臂城,与元军展开剧烈的战斗,使神臂城饱经战火的硝烟。在30多年的时间里五易五守,终铸保卫华夏的壮丽史诗,抒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被后世誉为“铁打的泸州”。省市作家在研讨会上对该书给与较高评价,《作家文汇》长文报道。
长篇小说《铁血神臂城》一炮打响之后,刘盛源便一发不可收,找寻到了创作的灵感,接连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巴蜀豪侠》《血色惊梦》《夜郎古道》《1911·合江围城》和《双枪老太公》。
长篇小说《巴蜀豪侠》故事神秘,场面宏大,情节紧凑,细节生动,感染力较强,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小说所展示的历史时段、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而浓郁的神秘色彩。辛亥革命前夕,正是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廷内外交困,官场腐败浑浊,江湖鱼龙混杂,百姓民不聊生,造反风起云涌,革命前赴后继。即将改朝换代的恐惧、忙乱、嘈杂、希望交织在一起,世间万象与人心百态的纷纭复杂是可以想象的,小说以泸州辛亥革命先驱佘竟成为主人公,他是与秋瑾很相似的传奇人物,写了他领导的五次起义,故事纵横捭阖,场面不能不算宏大。小说的故事情节,大体上以当年历史事件的真实为主线铺陈开来,虽然并不特别曲折,却是十分的紧锣密鼓,犹如川南民间的围鼓,高低错落,起伏迭宕,大量的细节更是生动活泼,大量的场景也生龙活虎。叫你离开不得,放手不下。人物对话尤其精彩,是地地道道的“泸州特产”,极富川南地方特色。很显然,刘盛源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深工夫的。
他的长篇小说《血色惊梦》,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开始至2008年“汶川大地震”止的42年间社会生活,重点描写了这期间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小说涉及到思想、政治、道德、文化、艺术、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通过三个人错综复杂的个人情感纠葛和丰富的人生阅历,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生活。在泸州市作家协会等联合举办这部小说的研讨会上,与会者客观评介了这部长篇小说:事件发展脉络清晰,对人物的刻画是感情丰富、形象鲜明,艺术性、思想性俱佳,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作者以前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铁血神臂城》《巴蜀豪侠》)更为成功。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为联络夜郎国共同对付南越,派唐蒙经江阳(今泸州)从巴符关(今合江)出使夜郎。几年后,唐蒙率十万之众从秦时五尺道扩展和打通夜郎道。刘盛源与肖大齐合著的长篇小说《夜郎古道》基于这一史实,以唐蒙出关和筑路为线索,融聚了岩居、古镇、古关、山歌、唢呐、崖墓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对沉寂于古道深山中的商业文化、军事文化、移民文化等进行梳理并予以艺术化处理。在当下历史文学中首次以唐蒙为贯穿性人物。唐蒙原本是番阳县令,因出使南越有功,被汉武帝破格加封为中郎将。唐蒙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他足智多谋,会辞赋,善吟唱,颇多文采风流;他娴于骑射,弄抢使棒,武艺高强;他爱民重德,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奉行儒家思想,同时又不乏儿女情长。在作品中唐蒙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近于理想化的人物。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并善于在动态中刻画人物性格。全国茅盾文学奖评委、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何开四认为:“《夜郎古道》是一本十分严肃的,有文采、有思想、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长篇小说《1911·合江围城》是一部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乡土纪事,是发生在一百年前的一段真实的合江历史。肖大齐和刘盛源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历史,再现了百年之前,位于川渝黔结合部,长江出川第一港上下所凝聚的中国风云、乡土激情和人物命运。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省评论家协会理事,《作家文汇》常务副主编孙建军评论说:“这是一部在选才上就很给力的作品。”
刘盛源与肖大齐合著的长篇小说《双枪老太公》结构完整,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故事情节连环相扣,全篇主线与副线线索清晰,起伏有序,悬念暗藏篇中;耐读、顺看、过瘾。尤其是书中那些儿歌与情歌更是令我心醉:“哥哥来到山顶上,草色青青野花香。有心来说几句话,见识不多没主张……”这简直就是一副美丽的山川图、风情图、风俗图、爱情图画面中的革命斗争史过程中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最真实的展现。该小说的最大特点,是把革命斗争通俗化地进行了表达,具有极强的可读性、风趣性和极高的影视拍摄条件。小说人物性格特征明确,写景与实情并存,个性鲜明。尤其是小说主人公之一双枪老太公王坤庭,更是活灵活现,既具有川南人的劫富济贫豪侠心胸,又有通过革命引导走上革命道路后做基层领导人的遵纪守律、英勇善战的革命者光辉形象。小说气息连贯,汉族和苗族风情在全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显,多处使用川南民歌,更使该长篇小说在描绘革命斗争史的主线下渲染了川南的旖旎风光和民风民情。《中国当代艺术》总编、合江籍著名作家丁正耕阅读该书后评价说:这是一部我读到的,目前为止,描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纵队”斗争史最好的一部文学作品。
刘盛源写的长篇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用泸州方言来写作。泸州方言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语言,纯朴、风趣、诙谐、简练,富有表现力和感情色彩。将经过提炼加工的泸州方言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就是刘盛源的一个特长。
读者在阅读了长篇小说《铁血神臂城》和《巴蜀豪侠》以后,都认为刘盛源是武侠小说家,是“泸州的金庸”。而刘盛源却认为他写的是历史小说,主要是根据自己搜集的史料和合理想象来创作的。刘盛源还提出了一种叫做“新概念传奇小说”的体裁。“它不同于过去的任何武侠小说,但内容要反映精彩的故事情节,有地域特色。”
有读者阅读了长篇小说《血色惊梦》后对号入座,认为谁就是刘盛源的影子。对此,刘盛源淡然说道:“只要是文学作品,包括荒诞的作品,都有作者的影子。但如果硬要说小说里的谁就是谁,那就幼稚可笑了。”
到目前为止,刘盛源已出版各类文学作品12部,还主编出版了多部非文学书籍,这已经是泸州出书最多的本土作家了。在刘盛源看来,取得的这些成绩,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是一个淡定而低调的人。他认为,写作只是个人爱好,将它当成事业,“不求轰轰烈烈,只为做点事情,让生活充实”。
他的座右铭就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
他强调,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唯有热爱生活,才能写出让读者更满意的作品来。
他认为:写作需要天赋,更需要勤奋、执著和坚守!
这既是他内心的真情告白,也是对他几十年写作生涯的最好诠释。
(本文作于2011年12月,现略有修改。仅以此文致敬2022年12月27日去世的刘盛源先生!)